摘要:本文探讨了《威尼斯宪章》的诞生背景及其核心理念:一是避免重建,二是将保护范围扩展至历史地段。此举体现了对这些地段自身承载价值的重视,超越了仅作为古迹背景的局限性考量。其中,首项原则根植于传统真实性保护的辩论内容,而第二项原则则开创性地为建筑遗产的多元价值评估与潜力挖掘提供了新的视角。关于遗产真实性的辩论在奈良真实性会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会议倡导了一种多元化的方法,旨在有效应对遗产保护中不断涌现的多维度挑战。这不仅响应了当代社会的迫切需求,更展现出对未来挑战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关键词:威尼斯宪章;奈良文件; 真实性;城市保护;历史性城镇景观;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式保护
从当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威尼斯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回顾其撰写与采纳的历程及其背后的动因仍然极具意义。通过这一分析,可以深入了解1964年宪章所确立的核心理念。本文聚焦于宪章自问世以来,历经数十载的演变与发展,直至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新定位与新挑战。因此,强调遗产概念及其角色的重要演变十分重要,因为仅仅依赖传统的操作性原则已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保护需求,任何对历史建筑结构或遗产驱动政策的干预都需要开放变革并采用多元化方法,而这正是1994年奈良会议的一个显著成果。
一、《威尼斯宪章》的起源
《威尼斯宪章》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欧洲各国在古迹保护实践方面的深厚积累。它的前身为一系列先驱性文件,而这些文件起源于19世纪世界博览会引发的国际对话[1]。对于在遗产领域开拓创新的专家们来说,即使是在各国政策比较的竞技场上,相互的争论亦能成为激发灵感的源泉,并为他们在本国推广和争取更优政策提供了机遇。因此,虽然构建一个跨越国界的统一体系的愿景充满挑战,但却极具吸引力。
第一份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文件是1931年的《雅典宪章》。与此同时,对保护经验的批判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结构化的学科。《雅典宪章》是一份集大成之作,其核心在于倡导灵活而非僵化的干预标准。它鼓励采用简单的方法避免破坏,即便是在必须变动之处,也强调保留下记录,或是在复制“虚假”的部分和细节时提供区分原件与复制品的线索。这份文件汇集了许多的经验和辩论,最终形成了一份适用于不同背景的文件。尽管如此,文件中仍坚持着一项总体愿景,即提倡真实性并设立起防止过度重建的坚固防线。
二战后,有关重建历史城市和古迹的问题引发了新的讨论,众多提议不断涌现,但其中很多提议已远远偏离《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面对这一挑战,在筹备1964年举办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the SecondCongress of Architects and Specialists of HistoricBuildings)时,两位意大利组织者提出对《雅典宪章》的更新倡议,并决定发布一份新的国际性文件。这一倡议获得了广泛参与者的积极响应与支持。雷蒙德·勒迈尔(Raymond Lemaire)被邀请协助起草提议的文本[2-4]。该文件的构想不仅被确立为大会最具深远影响的决议,还提出了创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构想。
二、两个创新的观点与路径
本文并不旨在对《威尼斯宪章》进行全面分析,而是聚焦于两大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概念。首要提及的是由罗伯托·帕内(Roberto Pane)发起的对20世纪美国考古学家在雅典阿塔罗斯柱廊(the Stoa of Attalos)所实施的修复的强烈批判:这是一种完全重建已不复存在的建筑的做法。此举在希腊本土也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辩论,不仅围绕于此类修复的必要性,更触及了支撑这些修复工作的文献学基础的许多讨论[5]。帕内力主摒弃此类修复,他的提议在近700名与会者中获得了广泛认同,这随后成为了“威尼斯宪章理论”的核心要义,尽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屡遭质疑。拒绝重建与对历史层次(historical layers)的展示偏好并存,有时会失去对建筑整体形象的控制,这也是多年来争议不断的话题。
另一个创新概念则是将保护范围扩展至历史环境,即使这些环境中并未包含公认的杰出古迹。这一理念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从仅仅作为古迹背景的城市景观,到本身就成为具有价值的建筑环境。罗伯托·帕内本人以及皮耶罗·加佐拉(PieroGazzola )[6]在识别和保护历史场所与景观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需要提及的是,早在威尼斯会议的前两年,法国在其保护法中就引入了“保护区”(secteurs sauvegardés)的概念,该法律是由著名的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Malraux)推动实施的[7]。
在1964年至今的60年里,这两个概念的接受度显然是不同的。首先,关于“限制修复”的概念虽被转化为正式条文,但其表述方式预留了一定程度的解释空间。这也无形中埋下了与广泛实践路径可能产生冲突的伏笔,由此引发的诸多争议往往以要求修订《威尼斯宪章》而告终[8][9]。而超越这些论争的核心焦点是当前宪章实用性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从不同视角审视,多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出,《威尼斯宪章》及其内容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虽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与理论反思性,但已不再是建筑保护实践中的有效操作指南。例如,波兰的遗产保护实践所引发的疑虑似乎与《威尼斯宪章》原则相冲突,因为这些原则过于狭隘,显然未能涵盖那些普遍认为需要修复和重建的案例[10]。
另一方面,围绕宪章本身这一概念亦存在着疑问,在保护领域这一多元价值观与方法论交织的复杂环境中,是否能用一套简洁明了的文本覆盖所有情境,成为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正如阿梅代奥·贝利尼(Amedeo Bellini)所说,建筑保护行为根植于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中,这些条件与环境本身孕育了指导行动的原则,其复杂性远非几行文字所能概括[11]。换句话说,《威尼斯宪章》是基于建筑价值单一维度认同的传统建筑保护方法的产物,其问题框架虽清晰可辨,但面对建筑遗产所蕴含的多维价值与复杂问题时显得有些不足。而真正的保护实践,需超越宪章所提供的框架,深入探索并调和这些价值的复杂性,尊重时间留下的每一道痕迹,即便是细微之处,亦能映射出对场所以及价值观的关注,而这些恰恰属于建筑之外的领域。
这种方法的根源可以在《威尼斯宪章》的另一个主要成果中找到。这个成果不是在限制修复的范围上,而是在保护方法的开放性上。事实上,自1964年起,建筑保护的理念不再局限于属于建筑史的杰出建筑,而是延展到整个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范畴,这些景观中的历史往往是由社区创造的小事件构成的微观历史,见证了长期的历史进程。
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这种范式(paradigm)的转变正是《威尼斯宪章》的真正遗产。它远远不只是对传统建筑保护范畴的简单拓宽,而是标志着一系列新型价值观的渐次践行,促成了文化间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对话新篇章。
这种转变发生在保护过程的核心环节,即认知(recognition)阶段。传统的保护活动根植于西方权威主义的视角,聚焦于那些在历史体制中曾显辉煌与重要性的遗迹。从欧洲国家开始,随后其模式推广至世界各地[12]。这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范式的体现,更是实践层面的全面映射:从法律方案到技术程序的演变。然而,随着保护范畴的拓展,一种对多元遗产类型的探索开始兴起,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思考框架。因此,将保护行动与具体条件、环境背景联系起来的需求日益凸显,而这也揭示了《威尼斯宪章》在处理当代及未来遗产问题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三、保护范式的改变
威尼斯会议30年后,奈良会议深入探讨了“真实性”这一核心议题,这次讨论映射出东西方传统间迥异的方法论路径[13]。如果继续采用过往只关注杰出案例的方法,物质与非物质真实性之间的冲突将会被过度放大。这种现实倾向不容忽视,而这一反思也证实了该冲突是不完整叙述的结果[14][15]。实际上,《威尼斯宪章》的颁布,在打开城市景观保护新视野的同时,也开启了远超其原初构想范围的广泛议题。
在《威尼斯宪章》发布10年后,欧洲委员会将1975年定为建筑遗产年,其主要成果是在《阿姆斯特丹宣言》(Amsterdam Declaration)中确立了“整体性保护”(integrated conservation)的概念[16]。这种整体性方法引入了对保护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强制性关注。如果将保护古迹视为一种道德责任,那么城市区域的保护则意味着要与人及其需求、观点和意愿打交道。因此,保护逐渐转变为一项战略规划,旨在应对如衰败、绅士化以及过度旅游等未来的变迁与挑战。
2011年,《瓦莱塔原则》(La VallettaPrinciples)可以看作《威尼斯宪章》修正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这个过程带来了遗产概念和管理实践的转变,旨在前所未有地促进可持续发展[17]。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正是指将文化遗产政策整合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中,并在城市空间中实施。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以价值为基础的行动方针[18]。
因此,城市维度作为复杂性治理的核心场域,不仅发展了新的理解框架,还促进了方法论层面的多元化探索。在此背景下,可以看出《威尼斯宪章》和《奈良文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展现出一种断言式的权威,将同一种思维范式强加于各异情境;而后者则倡导了对不同价值的相互理解,最终形成了一个融合多重维度的灵活框架[19]。奈良会议在广泛的辩论中筹备,重申了多元的立场,并且也产生了重要的后续影响,如1996年由ICOMOS美国国家委员会制定的《圣安东尼奥宣言》(Declaration of San Antonio)。尽管存在着许多分歧,但恰恰因为这些深入的讨论,为遗产领域中的跨文化讨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20]。
自1964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历史保护范式的转变,是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描述的新挑战的必要前提。很多时候,这些目标虽被视为形式化的责任表述,但实践者深知,气候变化正以具体而可感知的方式影响着历史建筑的日常管理[21][22]。当前,许多研究人员的目标是找到可实施的方案,使建筑适应极端事件或高温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风险[23]。更准确地说,是让古建筑和景观与人类社会共同进化[24]。
需要意识到,变化是人类生存的常态,因此,遗产保护工作必须置于动态变迁的语境下考量,在持续演进的全球格局中寻求新的定位与策略。
如今,那些在60年前或30年前撰写的文件中所宣扬的理念,即使历经数十载不失其魅力,但必须与当今全新的社会进程相比较。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公民意识的积极觉醒以及公众参与的日益广泛,共同呼唤着对遗产角色认知的革新与遗产社区模型的重构,以适应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新时代需求[25]。
在此背景下,欧洲近20年来所引入的一系列先进概念与模型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与前瞻性,值得全球范围内借鉴与推广。其中,《法罗公约》(Faro Convention)关于遗产与公民身份关系的讨论,不仅凸显了文化遗产在强化公民身份、促进民主进程中的独特价值[26],也涵盖了旨在挖掘并释放遗产经济潜力的综合政策框架[27]。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需促进全球与地方社区间的积极参与,推动区域资本的发展,并充分利用数字社区的潜力,打破地域限制和加强个人的参与程度。
四、结语
深入剖析保护理念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对于理解并有效利用当今应对新挑战所能应用的科学资源至关重要。这些挑战越来越多地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相关,使得我们愈发迫切地需要探索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构建一种综合性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关键,而这种方法只能通过在战略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同步加强规划来实现。因此,研究重点已自然地转向了预防性和规划式保护[28],也在中国语境下展现了战略意义[29]。
这一观点的背后,是多年来关于真实性和城市景观的研究,其理论脉络可以追溯到《威尼斯宪章》。尽管这条路径看似漫长,但其起源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Swenson A. "Heritage" on Display: Exhibitions and Congress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Monuments at the World's Fairs 1855-1915[J]. Reflections, 2006, 19.
[2] Pane A. Piero Gazzola, Roberto Pane e la genesi della Carta di Venezia[C]// Di Lieto A, Morgante M. Piero Gazzola. Una strategia per i beni architettonici nel secondo novecento. Verona: Cierre Edizioni, 2009: 307—316.
[3] Pane A. Las raíces de la Carta de Venecia[J]. Loggia, Arquitectura& Restauración, 2014(27): 8—23.
[4] Houbart C. Raymond Lemaire and Piero Gazzola: A Close Collaboration[C]// Di Lieto A, Morgante M. Piero Gazzola. Una strategia per i beni architettonici nel secondo novecento. Verona:Cierre Edizioni, 2009: 346—347.
[5] Sakka N. "A Debt to Ancient Wisdom and Beaut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oa of Attalos in the Ancient Agora of Athens[J]. Hesperia, 2013, 82(1): 203—227.
[6] Aveta C. Piero Gazzola. Restauro dei monumenti e conservazione dei centri storici e del paesaggio[D]. Naples: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 2005.
[7] Giannattasio C. Il Restauro Urbanistico in Francia: 1962-2002. Piani e Interventi nei Secteurs Sauvegardés[M]. EDIZIONI GRAFFITI, 2003.
[8] Hardy M, ed. Proceedings of the Congress The Venice Charter Revisited: Modernism, Conservation and Trad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C].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
[9] Houbart C. Deconsecrating a Doctrinal Monument: Raymond M. Lemaire and the Revisions of the Venice Charter[J]. Change Over Time, 2014, 4(2): 218—243.
[10] Szmygin B, Skoczylas O. Factors Shaping the Venice Charter and Its Usefulness – On the Example of Heritage Protection in Poland[J]. TEKA, 2021, 17(3): 84—90.
[11] Bellini A. La Carta di Venezia Trent’anni Dopo: Documento Operativo od Oggetto di Riflessione Storica?[J]. Restauro, 1995(131-132): 126—127.
[12] Smith L. Uses of Heritage[M]. London: Routledge, 2006.
[13] Stovel H. Origins and Influence of 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J]. Interactions, 2009(6): 56—59.
[14] Zhu Y.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Practices[J]// Authenticity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Discourses, Opinions, Experiences in Europe,South and East Asia. 2017: 187—200.
[15] Hu X. Bias on Architectural Authentic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ve Planned Conservation in China: Proposal of an Operational Approach[J]. Intrecci, 2023(3): 56—69.
[16] Di Biase C. La Carta de Venecia: Cincuenta Años Después / The Venice Charter: Fifty Years On[J]. Loggia, 2014, 27(1): 24—41.
[17] Veldpaus L, Pereira Roders A. Learning from a Legacy: Venice to Valletta[J]. Change Over Time, 2014, 4(2): 244—263.
[18] Ginzarly M, Houbart C, Teller J.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to Urban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8.
[19] Van Balen K. The Nara Grid: An Evalua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J]. APT Bulletin, 2008, 39(2-3):39—45.
[20] Ping H, Le Pichon A, Reichmann T, Tingyang Z, eds.Transcuktural Dictionary of Misunderstandings: European and Chinese Horizons[M]. Paris: Centillemilliards, 2023.
[21] Huerto Cardenas 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Future of Heritage Buildings: Case Study and Applied Methodology[J].Climate, 2021, 9(8): 29.
[22] Coelho GBA, Entradas Silva H, Fernando MA, Henriques FMA.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in Cultural Heritage: FromEnergy Consumption to Artefacts’ Conservation and Building Rehabilitation[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0, 224: 110250.
[23] Blavier CL, et al. Adaptive Measures for Preserving Heritage Buildings in 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 A Review[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3, 245(10): 110832.
[24] Della Torre S. Coevolutionary Thinking Put into Practice[J].Intrecci, 2023(3): 5—17.
[25] Sacco PL, Ferilli G, Tavano Blessi G. From Culture 1.0 to Culture 3.0: Three Socio-Technical Regim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Creation through Culture, and Their Impact on European Cohesion Policies[J]. Sustainability, 2018(11): 1—23.
[26] Council of Europe. Heritage and Beyond[M]. 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 2009.
[27] CHcfE Consortium. Cultural Heritage Counts for Europe. Full Report[R]. Krakow: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entre, 2015.
[28] Della Torre S. Italian Perspective on the Planned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21, 10(1): 108—116.
[29] Meiping W, Shi H, Xinjian L. Monitoring of China’s Built Heritage Since 1950s: Historical Overview and Reassessment of Preventive Conservation[M]// Preventive Conservation-From Climate and Damage Monitoring to a Systemic and Integrated Approach. CRC Press, 2020: 27—35.
(责任编辑:刘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