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入理解并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解“优”的时代之问、现实之问,研究认为“第二个结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向度,彰显了文化革新始终为社会发展进步而服务的价值旨归,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革故鼎新的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适应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有利于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以人类主体性的发扬、生态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合力的凝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与发展,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重逻辑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4.02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4-0148-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伟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科学认识和行动指南,是对如何看待、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推动“第二个结合”理论更好地回答时代和实践在文化领域提出的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优”。“第二个结合”开辟了文化领域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将文化建设同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抵御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风险,不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一宏大叙事过程中,不仅需要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为“优”的活力密码,持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更需要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革故鼎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由此更好地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需求。
一、“第二个结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历史逻辑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最深处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一代代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基础上,做出“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把握历史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提出了重大理论阐释,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不断扬弃自身、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及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则性要求。
1.文化革新始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而服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伴随着高扬历史主动精神,主动进行文化革新的过程。文化革新始终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而服务,为了人民的生活不断富足而服务。在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要领导中国人民走出民族存亡绝境,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体现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2]文化的民族形式无疑是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现代的形式,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根基的形式,归根结底是为了中华民族的革命和建设而服务。毛泽东深刻阐明:“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3]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进程中必然要主动的进行文化革新,以经马克思主义改造的新文化代替旧的封建文化。同时,毛泽东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4]可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必然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两者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理论和现实上相互促进、相互借鉴,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扬弃,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还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强调:“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5]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呈现出的社会主义文化高潮,是我国快速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文化缩影,其本身也为了中华民族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对中华传统文化增进认识,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对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过重要指示。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6]对于鉴别文化的方法维度,邓小平提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7]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法与传统文化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部分相结合,提出了诸如社会主义义利观、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等概念。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前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享乐主义思想倾向、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等思潮和错误观点交织影响,不断冲击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安全。如何在文化领域把握主动权,使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保持文化独立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赓续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命题。江泽民指出“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的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8]这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取用观,蕴含着进行文化革新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文化实践维度上,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呼之欲出。在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小康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对于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10]这种古为今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暗含着具有历史主动性的文化革新,并服务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新形态。在前人对文化的认识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鲜明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1]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具有恒久的深远意义,需要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但其发展到今天难免存在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形式与内容,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对其进行文化革新,使传统文化适应当代中国发展,并主动赋予其时代的特点。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也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构建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2.“第二个结合”蕴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向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而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间,应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2]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使命,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3]这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性质的判断,其内在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限定,即优秀的概念是在比较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紧紧相连。只有扬弃中华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基因,才是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结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文化领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也伴随着扬弃中华传统文化,使之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创造与中国生产力进步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新时代文化革新的方法时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5]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继续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高扬主观能动性,继续主动进行文化革新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16]这也就是说,“第二个结合”以其文化空间的创新场域,冲破现代性的时间限度,通过文化革新的时代进路与现实指向,不断彰显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中华文明开辟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世界的转型发展空间,既巩固了文化的主体地位,也践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继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明的科学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指向是要形成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形态。这一新形态文明是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深植中国大地和中华文化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体。[17]在这一文化有机体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18]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近代以来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中,呈现出时空的多维演化、文化实践的彼此叠加、文化符号赋意与话语的流动变迁等特点,其内容上兼具精华与糟粕,在转型过程中兼具激进与保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19]文明的总体性决定了现代化必须是一个总体性的进程,而作为人之生存方式的文化的转型,即人自身的现代化,是总体性现代化进程深层的和核心的内涵。[20]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法割舍的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社会条件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消除文化转型迟滞与经济快速发展间的矛盾,必然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革新,对其进行扬弃,对其中糟粕性质的内容进行剔除,对于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推动社会进步的部分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合适原材料。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社会有益部分加以保留和发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的内在规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文化做出重要改造的成果。将中华传统文化不合时宜的部分剔除,将推动民族进步、发展的部分保留、发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与价值尺度。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实践发展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要求不断推动传统文化革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结合”,就必须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和尺度。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间的辩证关系,就是“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优秀的逻辑起点。
其一,人类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实践为根本,由此生发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互相作用而不断运动的过程。在这其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鲜明地对生产力产生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和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等多维关系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2]在人类社会,文化是人的本质能力的对象化,生产力是人类本质能力的物化,生产关系则同时受二者影响。三者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之中。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其根源在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物质生活创造对于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的能动的精神生产。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2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间文化的起源形式,并且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文化的传播力度与广度,如活字印刷的出现打破古代中国世家的知识垄断,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使全球被迫卷入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历史进程的背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都在其中作为推动因素存在。
其二,从这一能动过程的进行接续分析,人类社会新的发展必然受到现有社会文化的影响。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产,并用精神生产中所凝聚的观念、经验和认知来指导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4]这无疑阐述了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创造新的物质财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理论联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提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再生产。在这一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实践主体的精神生产,能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不断凝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必然要以能否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标准,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以文化革新实现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聚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尺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5]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所创造的生产力条件,正是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最好代表。文化是现实的,也是时代的,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图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构建与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之上的。“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既是用马克思主义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要与唯物辩证法的价值相融通,与不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契合,充分体现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6]共同富裕思想既遵循了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规律性认识,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践行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渗透、总体均衡的共同富裕。[27]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关系中包含了人民群众对“文化”这一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生活图景之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历史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8]传统文化关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关乎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文化共识,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哲学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着中华民族向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29]以文化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发展的应有之义。
其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复兴事业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具有极高的契合度。马克思主义不断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描摹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国以民为本”所描述的执政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汲取“六合同风”“九州同贯”的政治智慧,创造了适应新中国的政治领导体系;汲取“小康之家”的生活追求和美好向往,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些鲜活的例证无不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促进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也是在新时代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开拓的文化,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主体性,持续铸牢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共同意识,能够在新时代继续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不断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根基,鲜明的中国特色,雄浑的中国气派。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过程是不断改造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的能动过程,其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构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因此,要从人类主体性的发扬、生态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合力的凝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调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探索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逻辑,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1.以人类主体性的发扬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实践,高扬人的主体性并以此不断发展生产力,改造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从当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出发,公众利益诉求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向善”“利他”等思想元素,所折射出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诉求,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人类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30],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发扬人类主体性,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发扬人类的主体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有益的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为中国人民涵养了奋斗精神的沃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学不可以已。学而不化,非学也”(《荀子》)、“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抱朴子·崇教》)等经典蕴含的思想元素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持续奋斗的方法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报国之心,死而后已”(《杭州召还乞郡状》)、“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求自试表》)等思想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明确的奋斗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同胞共同富裕的殷殷期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民具有积极向上、接续奋斗的文化基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工》)、“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孫丑》)、“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等,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君子品格的深厚文化自觉与自省。通过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精华,进行有益借鉴,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解放”等内容相契合,涵养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结合中”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更好地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与能动过程。
2.以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31]。在物质资料绝对困乏的时代,自然资源成为主要的资源,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存资料的生产活动成为人类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实践活动,于是很自然地将生产力理解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在当今时代,这种对生产力的一般规定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32]中国共产党对于自然的认识与实践的发展,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度结合,既不断发展生态生产力,又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了深刻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抛弃了其中“吉人自有天相”“天之育万物”式的唯心主义,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将对自然规律的朴素尊重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不断推动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空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起生态环境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扬弃了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的单主体弊端,构建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维度。人类的一切生活归根结底都来自于自然界,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利用改造自然的技术,不断增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使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生生不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不断构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理论上实现的结合,是“第二个结合”开辟传统文化发展新空间的鲜明表征。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以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不仅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深刻需要,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了自我定位,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3.以社会合力的凝聚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33]这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社会合力的内在联系。要发挥出人民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关键在于能否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进而产生社会合力。马克思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过去中华民族“共同活动方式”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产生了巨大影响。“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3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亲人、朋友、陌生人等不同对象之间做出的和谐交往的内在规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传统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提供了文化沃土,为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向上发展提供了文化根基。从国际交往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理念亦对人类的团结合作具有推动作用。
促进社会合力的凝聚,不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的实践中不断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以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经济活动本身并不作为生产力构成要素,其依赖于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行而实现的社会再生产。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高效流动,并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是让市场推动生产力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的关键。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经济活动中,要以市场为媒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以新质生产力为目标,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生产力发展的能动实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富则国治的思想,《管子·治国》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富国治”等思想,坚定相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开创性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利用市场经济体制高效率配置资源的优点,与民主集中制的政党制度,实现了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融合,使之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焕发蓬勃生机。
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国际视野出发,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造就了全球化的经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实现了全球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但其消极影响也在逐步呈现出来,如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资源上的掠夺、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运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消除“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左传·僖公七年》)、“不利其土地,不劳其人民,厚往薄来,羁縻而已”(《用夷目兵》)等思想,为全球化视野中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借鉴,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6]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始终坚持以德化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利用中国庞大的国内国际市场服务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步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帮助后发国家,坚持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全球化产业链,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将先进的生产力与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处,同时促进中华民族生产力与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同世界的古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上实现了良好结合,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人类文明新阶段开辟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
[2][3][4]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663,533-534.
[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5.
[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8]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9-160.
[9]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10] 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J].高校理论战线,2003(9):1.
[11][2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1,18.
[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67.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
[14][16][25][29][3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9,5,7,8.
[1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5.
[17] 金民卿,古晓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理性理论成果[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9.
[18][19]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3,10-11.
[20]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9.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3][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669.
[26][3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7] 韩喜平,王思然.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4):24.
[2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09.
[30] 姜昱子,张世昌.重大突发公共危机视域下国家话语的现代性建构[J].江汉论坛,2021(8):25.
[3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6-87.
[32] 李春华.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74.
[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533.
[3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54.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