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对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各项能力和素质上都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据此,我们对“时代新人”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探索,充分认识到其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要优化“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就要从历史进程、现实发展以及理论渊源三个层面追问考察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依据,回答“为什么优化”的问题;全面分析其精神状态的主要内容,明确“优化什么”;进而通过深刻认识和发挥理论知识、文化资源、实践锻炼以及人的主观因素在优化人精神状态过程中的作用,帮助“时代新人”最终达成良好的精神状态,解决“如何优化”的问题。
关键词:时代新人;精神状态;优化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4.02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4-0133-0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时代新人”的概念,为我们努力培养堪当重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据此,他在“时代新人”的培养上强调要重视其精神状态的发展情况,并且明确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时代新人”这一提法关注了“精神生活”这一新维度,而这既是其独特之处,也是我党在设定育人目标时所考虑的重要维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新人”的“新”更体现在新的精神状态上。这就要求我们把“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重视起来,分析其中的生成依据、理论内容和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一、“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前提追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命题,精神状态的昂扬与低沉,不仅关乎“时代新人”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命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努力塑造“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回应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举措,必须从历史进程、现实发展以及理论渊源三个层面,追问考察塑造“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
“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研究始终贯穿于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培育新人的进一步发展。回顾百年党史,可以发现,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在培育“时代新人”精神状态方面上就有可行路径,其中李大钊提出的“物心两面改造论”,即“时代新人”的塑造不仅要关注经济基础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精神dUmt6SYKIjkL3k1K60S2+w==层面的革新[2],强调“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陈独秀等人的引领下,五四青年率先冲破思想桎梏,带来精神改造的运动,宣传互助博爱的道理,改造现代堕落的人心,以推动民族的觉醒。[3]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和革命战士们,以坚定的意志和牺牲精神,誓守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他们所展现的崇高革命精神,对革命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长征时期,共产党人展现出的深厚群众情感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延安时期倡导的解放思想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还有西柏坡时期所体现的持续奋斗和回馈人民的精神,共同构成了坚如磐石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状态和精神财富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不断深化培育新人的目的,最终把培育“红”与“专”相统一、理想信念和技能本领的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首要目标。[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不良社会风气与思潮对广大青年的影响,党的领导人强调社会发展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必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确保社会和谐与青年的健康成长。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标,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同志指明新一代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德性、长远的眼光。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的同时,引领人民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不断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进入新时代,伟大精神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实施,成功地转变了国家的命运,不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是孕育了彪炳史册的伟大精神。从不畏强暴、反抗强权、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到以爱国、创新为深沉底色的“两弹一星”精神,再到开拓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和“生命至上、同舟与共”的抗疫精神,直至“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均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进的缩影,而正是锐意进取、不懈努力的一代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史诗增添了辉煌的篇章。
2.立足于时代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阐释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强调了物质力量的根本性作用。这一理论指出,生产力的显著增长和发展为新时代的个体提供了更为充裕的闲暇时间和物质基础,进而促进了个体对精神追求的提升与发展。同时,随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成员得以享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不仅成为了我们自信的源泉,也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提供了坚实基础。今日的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富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更严峻的考验。[5]在民族复兴进程的关键阶段,“时代新人”要在赓续既往成就的基础上,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时代新人”必须注重自身的精神面貌,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这意味着,“时代新人”的精神世界将受到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现象。因此,深入理解并正确引导社会思潮,对于塑造“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时代新人”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人们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可能导致心理疲劳和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对精神支撑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供给的不足,为非主流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机会,这加剧了“时代新人”在价值取向上的焦虑。此外,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网络成为青年沟通交往的主要平台,当代青年深受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影响,网络化生存趋势愈加明显。在当代开放和多样化的网络环境中,西方社会思潮正利用网络媒介对青年群体施加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对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误导。当前,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空心病”现象的日益加剧、“软骨病”案例的不断增多,以及奋斗精神的显著减弱,这些均对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了不利影响。鉴于此,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我们关注“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并致力于重建他们的精神家园。
3.植根于丰厚理论支撑的理论自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极为重视无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并提出大量科学论断,这为我们塑造“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给予理论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讨论了精神生活理论,在肯定人的物质需要满足的同时,尤为强调人的精神需要满足的重要性。[6]马克思、恩格斯重视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系列论述,是关注“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强调,要使无产阶级运动顺利开展,首要任务就是争取工人阶级上升到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即消灭一切阶级统治的那种精神发展水平。显而易见,要想实现最终的胜利,个体或集体必须培养出与革命发展进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推动前行、达成目标的关键要素,它要求我们与时代同步,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挑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至于说到《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的最终胜利,马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动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7]革命胜利的关键在于反抗者所展现的全身心投入的斗争精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是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确保了个体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持续不懈地追求目标。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丰富的精神状态集中体现了当前我们对“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追求。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精神的力量,尤其注重对气节、品格的养成,这彰显了中国人独有的精气神,为“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提供了文化滋养。其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体现了我们民族坚毅而执着的气节;“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则展现了一种美美与共的品格;“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表达了一种信念坚定的态度;而“礼义仁爱,天下为公”彰显了我们民族有礼有节的立场。这些精神状态汇聚成我们的独特优势,它们是支撑新一代青年在追梦路上不断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历史厚度、立足时代的角度提出的,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相关论述,并不断丰富有关“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8]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精神状态的积极作用,并深刻阐述了“时代新人”精神状态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发挥的关键作用。从政治认同方面,“时代新人”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能够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拥护;从发展定位方面,更要重视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精神世界健康发展;从需求导向方面,“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塑造回应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二、“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主要内容
精神状态是指人对待事物时表现出来的面貌,通常被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情感反应和社会行为的总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时代新人”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力军,毋庸置疑,应当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明确要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可以看出,“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基本要求是“同时代要求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理想信念”“志气、骨气、底气”“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等,都与这一要求高度契合。基于此,可以将对“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核心要求概括为:与时代要求紧密联系的一种坚定、自信、奋进、担当[9]的品质。
1.坚定是“时代新人”精神状态之根本
进入新时代,西方的一些错误思潮所衍生的多元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状况,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时代新人”必须做到信仰坚定,这是“时代新人”精神状态之统领,是“时代新人”不偏向、不变质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10],肯定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时代新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突出体现为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时代新人”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首先,“时代新人”要坚定对党的高度信赖,这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坚定对党的信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其一,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政党,是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及执着的初心的政党,其历经百年不衰、越做越强的政治密码表现为党从何而来、干成了什么大事、有哪些优势三个方面。其二,中国共产党是在“苦难岁月”淬炼出的政党,其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才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的过程更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华民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艰难探索。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因此,“时代新人”要深刻体悟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做到与党同心、紧跟党走。
其次,“时代新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对党的高度信赖。“时代新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原因如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时代新人”要做马克思主义真诚的信仰者,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把握事物、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找到的适合历史规律和中国实情的正确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时代新人”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进而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主动将自身前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担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
2.自信是“时代新人”精神状态之标识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有了这种精神面貌”才能具有“精神状态”[11],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与精神面貌密不可分,并且精神状态往往通过精神面貌表现出来。由此出发,“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正是其精神状态的外在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新时代国民的精神面貌作出科学概括,指出“青年一代更加积6f6690b9e02293272ea75810626a3aff9f109c118a8d310db0f2db4b6e164a2a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12],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论断,将“自信自立”作为报告的主题词之一,并指出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时代新人”更需展现出“自信达观、积极向上”[13]的精神面貌。
自信之所以能够作为“时代新人”的重要标识不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伟大成就的产物,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时代新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也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这在为我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时代新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强大的心理韧性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既不能封闭保守,更不能自卑自大,应该在有民族情怀的基础上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国际事件,用宽广的视角看待世界,以自信昂扬的姿态不断开创新局面。
3.奋进是“时代新人”精神状态之特质
奋进历来是青年成长成才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关键词。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深情指出,“青年人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疾行先锋”[14]。这肯定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对青年给予了深厚嘱托,毛主席的这一论述意味着青年要担负起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重任,就必须始终保持奋进者的姿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奋斗精神,“时代新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奋进者的姿态参与到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可以看出,奋进已经成为“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应有之义。奋进意味着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充分彰显了“时代新人”激昂的情绪和一往无前的斗志,奋进者的身姿,更是塑造出了“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显著特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奋进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首先,奋进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目标和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即“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15]。一方面,奋进内蕴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目标。奋进表明为达到预期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拼搏,但这种拼搏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着明确方向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时代新人”在保持奋进者姿态时需要明确自己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而奋斗。因此,“时代新人”首先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投身人民的奋斗事业,同人民一起奋斗、前进。另一方面,奋进内蕴着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即为“时代新人”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指导。“时代新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约自己的价值取向,把握好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彰显自我价值。
其次,奋进蕴含着肯干、苦干、实干的精神,这是“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实践指向。其中,肯干体现奋进的态度,即在思想态度上不抱怨、不逃避;苦干磨炼奋进的意志,即在心理状态上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实干提供奋进的力量,即在实干中苦练内功、增长才干。肯干、苦干、实干的关键在“实干”,只有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为自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供有力保障。
再次,奋进也是“五四精神”在今天的延续,“五四精神”代表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如今,奋进体现在科技创新中科研人员攻克难题,社会服务里志愿者关爱他人,文化传承与创新时青年们弘扬中华文化等多个方面,奋进激励着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因此,“时代新人”要以“五四精神”为涵养,以“五四青年”为榜样,摒弃完全躺平的心态,重拾“五四”时期的朝气与活力,始终保持奋进姿态。
4.担当是“时代新人”精神状态之关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的:“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6],担当是“时代新人”的重要底色。所谓担当是指承担、担负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担当已经成为“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关键,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时代新人”敢不敢担当、能不能担当,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更是民族复兴的进程。基于此,“时代新人”必须要在担当、历练中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号召,“时代新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挺膺青春担当,具备“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精神风貌。[17]
首先,“时代新人”要具备“敢想敢为”的精神风貌。“敢想敢为”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一者,“敢想敢为”意味着要敢于创新,“时代新人”具有勇于探索的特点,但要有所作为,就要敢于“往大了想”,主动寻求摆脱受制,特别是要在关键时候敢闯敢试、敢担风险。因此,拥有良好精神状态的“时代新人”必定是敢于直面矛盾、赢得胜利的人,是敢于破旧立新、积极担责的人。二者,“敢想敢为”意味着要敢于斗争。“时代新人”成长的时代是矛盾冲突日益加剧的时代,要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问题、化解重大矛盾、克服重大阻力,就必须使“时代新人”树立敢于斗争的精神自觉。因此,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理应是“时代新人”面对风险挑战的一种精神状态。
其次,“时代新人”具备“善作善成”的精神风貌。“善作善成”同样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一者,“善作善成”就是要砥砺奋斗。所有远大志向,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奋斗,“时代新人”在立大志的同时更要做大事。面对新的际遇,“时代新人”在前进道路上必然要面对新的挑战,这迫切需要“时代新人”统一“志”与“行”,这样才有可能收获一番事业。二者,“善作善成”就是要积极有为。足够的能力是有为的基础。“时代新人”要有所为,就必须多积累,积极进取,不断提升素质,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是我们提升能力的主要方法,多学、勤学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思考让我们抓住事物的根本,以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实践检验我们的知识才干,帮助我们调整方向。因此,拥有良好精神状态的“时代新人”必定是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人,是本领扎实、材优干济的人。
三、“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优化路径
个人的精神状态不仅由其内在的主观因素所决定,同时也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的显著影响。在当代社会,“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当前,许多“时代新人”不仅面临着繁重的学业或者工作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同时,社会竞争的激烈也加剧了“时代新人”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迷茫和不自信;此外,人际关系纠葛也给“时代新人”精神状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鉴于此,“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发挥理论知识、文化资源、实践锻炼以及人的主观因素在优化人精神状态过程中的作用,以“知意行”为逻辑,帮助“时代新人”最终达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1.理论之知:加强学习,坚定科学之信
理论知识是人们理解客观世界和把握事物规律的根本。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人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各种问题,科学改变现实世界。因此,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新时代的个体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出更加坚定和积极的精神状态。
(1)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头脑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8]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为塑造“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只有通过系统学习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深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方向,“时代新人”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面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时坚守正确的方向,自觉地与之进行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精神状态的阐释与论述深入而广泛。“时代新人”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学习,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理论精华,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进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和提升。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敢于斗争”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矢志创新”,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不断推动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提升精神状态的关键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时代新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信仰,从而优化和提升精神状态。具体而言,“时代新人”基于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主动接受、理解、认可马克思主义,在增强自身精神状态认同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确立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通过具体行动实现理想抱负。
(2)阅读经典著作文本培养人的思考能力 短视频、微电影以及碎片化阅读虽然能够给人带来短暂的“精神满足”,但这种杂乱无章、缺乏深度的表达方式会削弱人的线性思维能力,使得人们难以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最终,这可能导致人们的精神生活被挤压,内心理想被遗忘,沦为单向度的个体。因此,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培养“时代新人”的思考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读书育己,离不开博学与审问。例如,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离不开其对著作文本的研读和积累。在加入青年黑格尔派之前,马克思全面研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基于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吸收其合理内核并超越之,逐步确立共产主义科学信仰。又如,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十分重视阅读和理论研究,将书籍视为获取知识的关键途径,在短暂关注和思考过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后,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再如,青年习近平知识涉猎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等多个学科领域,既注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又积极吸收和体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可见,“时代新人”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取,更应注重对知识的思考与研究。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能够拓展知识视野,跨越学科界限,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增强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洞察事物本质,形成合理、客观的判断与选择。
2.文化之意:以文化人,崇道德之道
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对于塑造“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道德价值,吸收其中的美德精华,作为培育“时代新人”优良精神状态的有效养分。
(1)以优秀文化作为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的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饶土壤为优化新时代个体的精神状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正所谓“文以载道”,唯有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柔性影响力”,我们才能有效提升“时代新人”的道德素养。
我们应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卓越文化为基石,强化教育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时代新人”应当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肩负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使命,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我们需深入探索并利用优秀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以文化的力量滋养“时代新人”的道德发展。为此,我们应致力于向“时代新人”宣传并剖析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他们在道德修养上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具体来说,其一,应当实施“以文育人”的策略,通过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我们需广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帮助“时代新人”深刻理解优秀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其二,应当注重“以文化人”,通过关联起优秀道德文化与现实来发挥道德典范的现实价值;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教育方式,能够真正使新人感受道德的魅力。其三,应当坚持“以文通心”,通过借助文艺作品来陶冶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文化作品除了关注受众在生理上的快感,更应该注重受众在心理上的接纳,使他们获得道德力量和精神启迪。其四,应当寻求“以文感人”,通过积极组织文化实践活动来感受道德的力量;开展各种真切的文化活动能够使“时代新人”感受道德力量、深化道德认知、落实道德行为。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的道德修养的指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标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它的民族根基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19],在“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塑造过程中为“时代新人”的道德建设指明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塑造,其一,要利用好传统与现代两种手段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代新人”不是储存价值观念和道德知识的“空瓶子”,因此传授价值观念无法单靠强硬灌输。由于价值观念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指导,精神生活又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传授价值观念就不能脱离“时代新人”的日常生活。[20]在现实中,我们要以“时代新人”的特点为依据,通过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其二,要帮助“时代新人”当勇争主流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教育是为了生活,强化价值观念也应该延伸到社会之中。为此,社会就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建设好公正的奖惩机制,同时发挥好优秀人物的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激励“时代新人”在从善如流、见德思齐的社会氛围中,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最终成为有大德的人。
3.实践之行:主动作为,行担当之行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时代新人”精神状态的培养,要注重提升坚定、自信、奋进和担当这些精神要素,而且要明确这些精神要素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具体实践来体现其精神力量。“时代新人”只有应将这些精神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彰显其精神风貌,才能不断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首先,“时代新人”要“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发扬其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形成躬行践履、追梦圆梦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行为风范,这同时也应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点内容。[21]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性认识、克服遇到的挑战、积累丰富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时代新人”优化精神面貌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如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正是通过亲身实践深刻体会到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坚定了他投身于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的信念。
其次,“时代新人”要大步前进,在扎扎实实的实践中苦练本领,增长才干。这一过程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深入实践以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具体而言,有以下途径:第一,“时代新人”要敢于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新人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在锤炼自身意志的同时施展才华。第二,“时代新人”要敢于在科技创新发展事业中施展才华。这要求他们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态度,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专注。同时,“时代新人”需要担负起推动改革和创新的责任,不遗余力地为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时代新人”要善于斗争。不断增强斗争意识、掌握斗争方法,在同各类矛盾斗争中积累经验,增强斗争本领。第四,“时代新人”要善于学习。学会充分利用时代的资源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学以致用,使勤于、乐于学习成为自己的日常习惯。总之,“时代新人”要认清历史方位,练就过硬本领,铭记使命担当,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最后,“时代新人”要致力于充分利用实践环境,以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实践是在一系列既定的客观条件中进行的,这些条件对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大作用。因此,环境因素在实践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会对“时代新人”的实践能力及其成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能够增强“时代新人”奋斗之后的获得感,激励“时代新人”的发展。为此,社会要为“时代新人”投身实践、展现自我创设有利的环境,包括健康的舆论环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警惕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力倡导“重实干”的价值观,使积极向上的实践风气在社会中蔚然成风,[22]以此优化和塑造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
[2] 韩秋红.深刻把脉时代新人的历史进程与精神传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
[3] 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7.
[4] 王延隆.中国共产党培养“新人”的历史嬗变、价值逻辑与实践向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5):15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6.
[6] 王淑芹.深化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7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1.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8.
[9] 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2):9.
[10]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0.
[11] 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60.
[12][17][1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71,16.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14] 朱祥忠.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忆毛泽东接见留苏学生的讲话[J].党史纵横,2006(7):37.
[15][19]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16]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丁薛祥出席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并讲话[N].人民日报,2024-05-12(1).
[20] 陈志兴.时代新人的道德人格建构: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实现路径[J].探索,2019(5):165.
[21] 冯刚.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特质[J].人民论坛,2023(2):89.
[22] 史宏波,张澜.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22.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