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创性思想理论,连缀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理路。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理深处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环节,对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抵制文化虚无主义,促进青年学生赓续中华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学生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准确把握融入的核心要点,从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个方面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融合,而且需要从夯实科研基础、开展集体备课、拓展实践教学、整合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全方位与全过程融入。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学融入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4.01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4-0069-0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理论观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立德成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全貌和实践样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不断跃升。为此,从价值意蕴、内容定位以及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寻如何行之有效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机制,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明旨而定: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影响的现实所求,也是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抵制文化虚无主义
文化观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时代新人离不开正确文化观的滋养。高校思政课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教育,诚然是要让青年学生通过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内容的学习,知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积极的力量,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信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崛起,否认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正在以一种更为隐蔽的形式在网络上活跃,其目的就是通过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来逐步侵蚀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从而动摇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含“政治层面的文化、社会层面的文化、实践层面的文化和对外交流层面的文化”[1]的严密体系,既是应对文化虚无主义侵扰的思想武器,又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的价值旗帜。要使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免受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必须充分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道德教化资源,帮助青年学生以正确的文化立场认识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和本质,进而构筑起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干扰和蛊惑的坚强屏障。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2]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青年价值观和文化观教育之间存在的合乎逻辑的价值与理论衔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从而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2.促进青年学生赓续中华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3]文化自信是对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发展前景高度认同的信念、信心。帮助青年学生在树立正确文化观的基础上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又一内在要求。青年只有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会在头脑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与文化判断,并基于此构筑起文化自信的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在于强调坚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引导青年学生加深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认知的重要思想教育资源。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清晰地认识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源起、现状与趋势,而且能够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跨文化沟通和文化对话的方法论。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只有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才能够在文化交锋和文化竞争中保持定力,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自信,最终实现青年一代自觉自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目的。
3.引导青年学生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
青年是担当文化使命的关键主体,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力量。激发青年群体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引导他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离不开科学的文化思想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文化理论问题和文化实践问题。[5]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教育引导,能够使青年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提出的“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意义的思想观点,形成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正确认识。尤其是通过生动展现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呈现的崭新气象,能够为理论命题的“逻辑演进甚至体系发展提供相契合的感性事实”[6],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文化建设历史、文化运行规则和文化理论形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文化理念、文化思想去分析和解决文化问题,提升他们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青年学生才能自觉把个人理想和个人发展放到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不断推进现代文明建设实践创新发展。
二、据理而深:明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思想理论中最核心的实质和最根本的存在。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个维度界定好具体的融入内容,从而使整个融入过程能够协调有序地推进。
1.知识维度:全面讲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
从知识维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要全面讲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这是学生正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场合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关于文化指导思想、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发展立场以及文化使命任务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和“七个着力”等,这些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遵循提供了重要参考。因而思政课教师应当知新教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考察活动、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以及党内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意见、条例等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和“七个着力”的具体内容及内在关联,明确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让学生站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前沿。除基本内容的文本讲授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应当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视角拓宽延伸,及时把涉及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新闻舆论工作、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切实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内容和不变的思想内核,引导学生从内容体系的挖掘和历史脉络的发展入手,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过程与体用关系,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能力维度:重点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能力维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指重点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7],即“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要求,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要义。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基点,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动力,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思维,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境界格局。“六个必须坚持”的概括主要是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启示我们要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习近平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拓展和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要义的理解。因此,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本质上、根本上讲清楚“六个必须坚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使学生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价值维度:系统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从价值维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要将融入内容的重点放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性诠释与意义性解读层面,这是融入内容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进行一般意义上的陈述性知识学习,而是通过系统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来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内容的理性认知,以此塑造青年学生稳固的文化态度与文化观念,唤醒他们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文化使命的意识。因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中西文化比较、文化对话等角度出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进行全面阐释,帮助青年学生逐步站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立场,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价值认同,形成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判断,继而引导他们明确“文化创新生力军”的身份归属。从根本上看,思政课教师诠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价值意义的过程其实也是引导青年学生逐步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自身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构关系,进而推动青年学生主动投身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实践之中,达成观念与行为上的一致性。
三、依实而行:探寻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方法
方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积极探索有规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融入路径,从夯实科研基础、开展集体备课、拓展实践教学、整合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动力。
1.夯实科研基础,持续推进学术成果向教学内容的积极转化
学术研究是提升思政课思想感染力和理论说服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突出的学术能力,才能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内容。因此,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夯实科研基础,实现学术研究成果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而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深刻的逻辑演绎说服学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一方面,要鼓励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开展整体性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的思想体系,必须首先调动广大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尤其是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资深学者从学理上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研究,通过研究成果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实启示、理论品质与实践要义,在广泛研究的积淀下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规律性认识,这既能为学术界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理论指向和研究方向,也能为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率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重要借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意识。思政课的政治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导致现实中不少教师习惯用文件阐释文件,使思政课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行之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还必须增强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意识,鼓励思政课教师充分依托专家学者前期展开的整体性研究成果,微中见著选择一些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学术阐述和学术研究,并将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用学术逻辑支撑教学内容,进而以清晰严密的学理逻辑为学生解疑释惑。
2.开展集体备课,群策群力优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方案
“学高为师”既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也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之本。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实施者”[9],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心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通过课堂教育教学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为青年学生所认知、接受并认同。习近平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0]。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关涉原理性知识和历史性知识,而且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世界历史文化知识。因而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预先做好教学所需要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让自己率先学、学深刻,才能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互助合作探讨、设计教学方案的有效形式,对于通过发挥教师团队优势解决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不断丰富集体备课组织形式,调动全校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让集体备课真正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例如,问题前置式集体备课、教学反思式集体备课、跨校联合专题模块式研讨备课等,群策群力优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方案。另一方面,要持续增强对集体备课的专业引领。“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11]因此,各大高校可以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研讨,分条缕析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帮助做好教案解析和展示,把握宣传阐释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方向,进而形成高效的教学思路。
3.拓展实践教学,同向同行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实效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2]体现出高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重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融入实践教学是对融入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实践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具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现实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发展历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自觉思考和自我情感升华中深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归属与价值体认,促进知、情、意、行相统一。因此,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发挥社会实践研修的补充作用,提升融入的丰富多样性。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策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内容,努力“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13],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掌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然而实践教学的难点在于研修基地和课程时间的限制会增加现场观摩教学的难度。为此,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移动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载体,使学生在虚拟化的实验场景中体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意旨,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总的来说,拓展实践教学能够在优化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借助活的、有温度的教育载体引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度感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先进性。
4.整合教学方法,因地制宜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方法
习近平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4]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技巧问题,而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搭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之举。具体而言,以下三种融入方法可以增进课堂教学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一是专题讲授式融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突出优势,通过设置若干教学专题导入需要讲授的内容。专题讲授式融入能够将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系统详细地灌输给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具体性,进而让学生形成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认识与理解。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5]二是问题讲授式融入。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问题为切入点,紧密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内容,主动设计系列问题。在讲授习近平文化思想时,教师可以将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学生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与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设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为什么会在这一时间点提出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具体是指哪些内容?等等,这助于推动教学由传统平面式走向创新启发式。三是主题研讨式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开展“听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看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的相关内容—讲具体的社会实践报告成果或实践经历—写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想”等步骤形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控力。总而言之,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特点综合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的原理观点和使命精神讲深、讲透、讲活,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
结 语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第一时间关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做好理论创新成果的教学转化工作,只有“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16],才能推动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为此,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廓清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点,探寻多元教学方式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道理、哲理和学理贯穿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于青年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促进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和实践规范,真正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孟宪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结构论析[J].江苏社会科学,2023(6):1.
[2][12][1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9,20,25.
[3][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37,236.
[5] 佘双好,张晓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及理论创新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5):34.
[6] 王哲.立足“四史”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感性支撑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3):171.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20.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9.
[11]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6.
[13] 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4):115.
[15]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0.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