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理论机制、风险识别与推进路径

2024-10-10 00:00:00欧阳舒苗
新西部 2024年9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的数字化改革承载着这一目的应运而生。数字技术通过共享教育资源的平台、将数字产品融入教学媒介、使用数字媒体作为认知工具,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用技能、创造力和沟通能力。然而,能力差距、工具理性和教师注意力分散等问题限制了数字技术的效果。为此,可从理念、制度和资源三个层面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

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国家竞争力。数字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日益加深。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技术革新的动力、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教育系统的内生发展,共同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1]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这一关键力量,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随调研团队走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吴忠市的中小学,总结了这些学校在数字技术赋能学生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典型做法。通过梳理数字技术赋能的理论机制,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与推进路径,旨在为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现有文献研究了数字技术对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及制约因素。Pien Wang和Pui San Chan通过访谈发现,数字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即时反馈和替代教学技术。[2]Yueh-Min Huang等发现,翻转课堂提升了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参与以及学习成绩。[3]在制约因素方面,Ignacio Jara等发现,学生数字技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电脑拥有情况、社会经济地位和使用电脑年限。[4]Wei Ren等利用1119名中国中学生的数据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对青少年数字技能和教育性网络使用有显著影响。[5]Pien Wang和Pui San Chan认为,教师缺乏时间、数字技能不足和低使用意愿会阻碍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2]

国内研究多侧重于总结发达国家的数字教育经验,[6]归纳智慧教育建设实践,[7]剖析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底层逻辑[8]和现代风险,[9]并提出数字技术引领现代教育建设的优化路径。[10]但对数字技术在中小学课堂的应用缺乏深入实践研究和批判性分析,且对学生人力资本的直接关注不足。

数字技术赋能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理论机制

当前,教育生产函数被广泛用于评价不同教育策略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如教育财政投入影响教育结果不平等研究、[11]影子教育对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影响研究,[12]以及父母参与与子女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等。[13]因此,本文从教育生产函数的视角,深入剖析数字技术赋能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理论机制(图1)。

(一)数字平台共享教育资源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城市通过垄断优质教育资源,挤压农村学生的成长空间。而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下,不同城市的教育水平也存在分化问题。数字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资源排斥机制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现象,通过数字平台,教师可实现教学相关知识、课件、录课等内容的资源共享,打破不同学校教学资源壁垒,增加了教师的专业学习机会。例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研平台、宁夏教育云平台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上有优质的精品课、名师课等多元化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可自行学习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教字平台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数字平台能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主体重新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开展即时性的线上教学,还通过视频录制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可复制的课程资源。比如,宁夏某小学通过数字化平台与英国学校同上一节课。

(二)数字产品纳入教学媒介

数字产品以数据系统、信息网络为媒介,实现了即时数据反馈和智能辅导,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师生互动效率,缓解了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银川市和吴忠市的“互联网+教育”标杆学校引入了交互式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允许教师呈现丰富的动画、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和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人工智能的辅助功能也部分缓解了教师供给不足问题,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美育教学方面,宁夏的多个中小学都装配了智慧书法教室和智慧电钢教室。在智慧书法教室,教师在智慧黑板上的毛笔字纂写过程可实时传到学生端的临摹台,实现了一对多教学。

(三)数字媒体融入认知工具

数字技术既可以作为教学媒介,也可以作为认知工具。传统教学中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表达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展开,数字技术可将学生从“凭空想象”中解脱出来,增强其现实感知。增强现实技术(AR)通过在用户环境中添加计算机生成的内容来补充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并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互动形式(Azuma等,2001)。调研地部分学校已使用AR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编程。增强现实(AR)技术提供了可视化的程序编辑环境,学生只需使用平板电脑,就能以“积木”的方式模拟实体操作并观看模拟结果,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类似的,虚拟现实技术(VR)也是教育环境中极具前景的认知媒介。在VR显示方法中,全息投影是最著名的图像表现技术。调研地学校已用全息投影来开展历史和地理教育,历史课上,教师借助全息投影虚拟再现出历史人物、古建筑、文物等真实三维图像,提供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

数字技术赋能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风险识别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技术本身,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体都深涉其中,不同地域之间,特别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结构复杂多样,技术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不匹配可能会导致风险隐患,影响着数字技术对教育赋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能力贫困加剧学生知识获取差距

数字技术和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再生产,制约了部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影响了他们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造成新的数字排斥和教育不平等。根据调研访谈,相比城市学生,农村学生面临更为严重的能力贫困问题。首先,农村教师的数字素养低于城市教师。由于农村多年的人才流失以及年轻人对城市的偏好,农村教师平均年龄显著大于城市教师。而年轻教师作为“数字原住民”,对于新工具的接受能力一般要强于年长教师。其次,家长群体数字胜任力的内部分化明显。一方面,家庭在数字教育中承担着愈加重要的职能,线上教育离不开家庭的空间场域和家长的监督指导。而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自身认知有限,并不能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起到监督作用,或者根本就不会去监督。另一方面,当前的家校互动、素质教育、课后作业等也越来越离不开数字产品和家长数字技能的支持。但在农村地区,许多家庭无法负担为子女购买电脑、平板等数字产品的费用,学生只能使用父母的手机进行学习。如果家中有几个孩子,甚至还会出现排队使用手机的情况。

(二)工具理性挤占教师时间

在工具理性的计算中,人通常被假设为“理性人”的状态,现代社会的最大悖论在于对理性方式的追寻却导致非理性的释放,人的能动性始终存在,理性化的非理性后果由此而生且难以避免。数字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课堂教学,而是需要教师的干预,教学活动和数字工具使用的整合程度直接影响课程质量。但在教师数字素养难以衡量的情况下,自上而下的层级治理体系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转化为一种行政性任务,忽略技术接受的渐进式规律以及不同学校以及教师之间所存在的客观差距,绩效考核压力逐级下沉,造成工具理性的过度支配。其主要体现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权让渡给管理平台,各种打卡签到、研讨排名、授课评价、备课次数、听课次数等评价指标较多,但教师的数字素养未能得到实质性提升,现有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很好地融入课堂实践,反而给教师和学生带来额外技术负担,造成正常教学活动一定程度的偏离,正如调研地学校反映,“一方面‘讲授式’教学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课堂上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和音视频,运用层次粗浅、水平不一,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基本知识理解不完整,无法跟上学习进度”。

(三)注意力失焦影响教学质量

在远程教学中,授课教师通常要为2个班级甚至多个班级的学生授课,教师除了要关注本校学生,也需要关注远程上课的学生。但教师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当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就存在资源分配问题。一般而言,本校学生的学生成绩直接影响教师的考核结果,即授课教师将注意力分配给本校学生获得边际效用要高于外校学生,这将导致远程上课学生得到的关注更少。同时,在同步远程授课中,由于物理距离和技术媒介的限制,远程学生的“社会存在感”可能较弱,导致教师更容易忽视远程上课的学生。而且,通过小小的电子屏幕沟通,教学双方难以感知到对方的肢体语言,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将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复杂,授课教师难以完全掌握远程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

数字技术赋能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推进路径

数字技术为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契机,也为缓解制度化障碍造成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带来了希望,然而从以上研究可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依然是不确定的,需要从理念、制度和资源三个层面化解数字技术运用过程中滋生的不确定性风险。

(一)理念层面:平衡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引入数字技术后,教育将传统上完全由教师负责的教学任务部分转移给人工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与之前单纯依靠教师施教不同,强调教师与技术手段的有效整合和协调统一。价值理性要求将学生表现和学习成果设定为数字技术使用效果的考核指标体系的最高准则。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初期,强调数字技术的服务型角色,而不是管理者角色,有利于避免工具理性下“形式化的打卡统计”而直接关注师生反馈和教学效果。

(二)制度层面:强化教师内生动力

技术并不是教师思考和实践的驱动力,仅仅提供更多的机器、软件和功能并不能带来课堂变革。强加的政策决定和机械的变革模式往往不符合教师的观点和他们工作场所的限制。因此,需要相应策略去提升教师对于数字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首先,建立定期的、有效的、持续使用数字技术的有凝聚力的和支持性的小组,提供给教师探索和熟悉技术的机会,以建立老师的信心,消除在使用经验方面的不平衡。第二,明确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基本原理、课程改革和教学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提高教师对于使用数字技术的教育价值的理解。第三,推动数字技术的整合模式由技术驱动型转向教师参与型。

(三)资源层面:保障教育资本持续向农村地区部署

在知识社会,教育目标应该包括数字公平,这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学生具有使用数字技术、获取数字资源的同等机会和能力。数字技术应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再分配,让农村学生也能获得优质教学资源。为强化这种再分配的实际效果,有必要从硬件完善和师资保障两方面共同促进。首先,调整和改变非均衡的资源分配方式,优先向后发型农村倾斜,加强数字建设的探索示范,打造高质量的示范样板,推广成果经验。其次,合理分配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农村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远程授课不仅仅是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更涉及到学校层面的系统安排,应从管理层面上合理分配城乡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两方教师协作教学以满足农村学生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载《电化教育研究》,2022,43(01):5-15页。

[2]Wang P,San Chan P.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facilitators, and inhibitors of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in Singapore's secondary schools,Computers & Education, 1995, 25(3):151-162.

[3] Huang Y M,Silitonga L M,Wu T T.Applying a business simulation game in a flipped classroom to enhance engagem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Computers & Education,2022(183):104-494.

[4]Jara I,Claro M,Hinostroza J E, et al.Understanding factors related to Chilean students' digital skills: A mixed methods analysis,Computers & Education,2015(88):387-398。

[5]Ren W,Zhu X,Yang J.The SES-based difference of adolescents’digital skills and usages: An explanation from family cultural capital,Computers & Education,2022(177):104-382.

[6]李永智、秦琳、康建朝等:《数字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国际观察》,载《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1):12-20页。

[7]曾海军、王静漪、张卓等:《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特色与发展思考》,载《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9):50-56页。

[8]程莉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基本原理和政策要素》,载《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4):53-56+71页。

[9]逯行、黄荣怀:《教育数字化转型期的现代化风险观照及其治理研究》,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03):54-64页。

[10]刘邦奇、王雅筱:《区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挑战、逻辑框架与实践策略》,载《中国电化教育》,2023(10):89-97页。

[11]陈纯槿、郅庭瑾:《教育财政投入能否有效降低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载《教育研究》,2017,38(07):68-78页。

[12]李佳丽、胡咏梅:《谁从影子教育中获益?——兼论影子教育对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影响》,载《教育与经济》,2017(02):51-61页。

[13]Boonk L, Gijselaers H J M, Ritzen H, et al.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dicator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8(24):10-30.

作者简介

欧阳舒苗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