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丧”“佛系”等流行现象之后,“躺平”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亚文化现象。“躺平”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是其忽视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缺乏进取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的表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深刻认识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教育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引领当代大学生涵养并重塑其价值观,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青年。
近年来,“躺平”现象日益成为需要引起关注的大学生群体中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躺平”是指社会个体在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时,表现出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的现象。“躺平”现象反映了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价值观问题。“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内迁西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内容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中蕴含的爱国、奉献、奋斗和创新精神,对改善和治愈大学生“躺平”现象是一剂“良方”,对涵养和重塑大学生价值观也有重要作用。
大学校园中的“躺平”现象
及其反映的价值观问题
近年来,继“丧”“佛系”等流行现象之后,“躺平”成为大学校园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亚文化现象。“躺平”是指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逃避压力,放弃努力和拼搏,仅维持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现象。青年低欲望现象表现为:对物质的需求减弱,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有限,以及对未来发展持消极看法和缺乏改变意愿等。[1]“躺平”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如不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不主动规划未来、缺乏社交活动等。“躺平”现象表面看是对繁重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消极逃遁,但深究背后原因,发现其折射出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
(一)功利主义倾向
全球化带来文化交流和信息技术发展,让青年接触到更多元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特别是个人本位和追求自我价值的观念最为显著。加之文化消费主义中追求个人兴趣和自我满足的倾向,使得青年群体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他们更专注于个人爱好和自我表达,而较少考虑对国家、社会和群体的责任,这种价值观显示出自我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简言之,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短期目标,忽视集体利益、长远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现象。功利主义倾向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无法实现的功利目标时感到失望和无力,从而选择“躺平”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二)忽视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躺平”现象反映了一些大学生对于个人奋斗的淡漠态度。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升,但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一些大学生可能感到迷茫和无力,选择逃避现实,不愿意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躺平主义者往往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不能为社会带来积极作用。他们忽视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不愿意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广阔的人生境界。这种心态容易导致他们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的困境中,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躺平”现象也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多元化有关。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一些消极的、逃避现实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容易在年轻人中传播,如“佛系”“丧文化”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年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对传统成功观念产生质疑,较易选择一种更为消极的生活态度。躺平主义者往往对生活充满了消极情绪,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和信心。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想过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这种心态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四)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躺平”现象还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淡漠。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利益和需求。他们认为,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他们无关。他们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缺乏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和行动。躺平主义者往往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足够艰难,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只希望过一种安逸的、舒适的生活。他们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他们不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想享受社会福利和资源,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也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这种价值观忽视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个健康社会需要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五)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
躺平主义者缺乏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易受外界干扰和诱惑,缺乏坚定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如果社会和教育环境中的价值观念单一化,过分强调某些成就标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忽视创新和开放心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放心态培养,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尝试。大学校园中的“躺平”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成功、竞争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价值观认知存在一定问题。“躺平主义”之所以有生存空间及市场,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身思想意志不坚定、价值观念不正确,从而陷入价值的虚无中惶惶不可终日。[2]在此背景下,西迁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显得尤为重要。
西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世纪50年代,中央为了调整工业布局和高等教育布局,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院校师生听从党和国家号令,从沿海地区内迁西安、扎根西部,投身大西北建设。正是在这一艰辛的历史进程中,熔铸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伟大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9月,西迁精神被第一批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从国家全局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西迁精神”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西迁前辈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用青春年华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和工业建设,把个人追求跟党和国家的需要密切相连,集中体现了西迁群体的深厚家国情怀。西迁前辈心怀国家民族之崇高使命,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报国精神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二)无私奉献的无我大我精神
西迁过程中,“小我”与“大我”的取舍,是摆在每一位西迁前辈面前的问题,最终,西迁人用献身使命、甘于奉献做出了价值选择。在党中央“开发大西北”的号召下,西迁的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以大局为先、无私奉献,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开发大西北的伟大事业中。从内迁西安到扎根西部,西迁前辈用青春、激情和生命展现了默默奉献、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创建了一所所知名学府,奠定了西北工业发展的科教基础。
(三)追求卓越的开拓创新精神
追求卓越是西迁群体最亮眼的精神标志。从繁华的大上海到荒凉的大西北,西迁前辈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资源的短缺,还要圆满完成国家交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旨在调整中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布局。西迁前辈凭借开拓创新精神,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在荒地和麦田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引领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四)不畏艰辛的乐观奋斗精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所面临的环境相当艰苦,但是西迁前辈挥洒热血、砥砺青春,以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积极投身西部,在古都西安开启了一场伟大的拓荒和奋进的工程,为西部开发贡献科技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百废待兴,面临诸多艰难困苦,西迁人没有退缩,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实干笃定前行,为繁荣西部的高等教育和国防工业立下不朽基业。
西迁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缩影,大学校园的“躺平”现象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异化与功利化,西迁精神中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神、坚韧奋斗意志、持续创新动力和崇高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躺平”现象来说是一剂“良方”,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涵养和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
老一辈西迁人在一穷二白的艰苦环境下,以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奠定了坚强的国防安全保障和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地位,成就了西部先进的产学研体系和创新发展高地。他们为家国奋斗,他们的名字镌刻在了新中国的奋斗史上。正是因为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国的繁荣富强才得以厚积薄发。他们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了个人价值,完美诠释了何为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西迁前辈的爱国奋斗精神,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自觉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国家需要联系起来,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
(二)培养一心为公的博大胸襟,提升人生格局
西迁群体的价值选择是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不计较个人利益和得失。西迁精神强调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西迁精神倡导的是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并且强调团队协作、互助合作和无私贡献。大学生通过了解西迁精神,认识到西迁前辈们的崇高价值取向和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从而转变利己主义价值观,并倡导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培养了大学生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胸怀和格局。培养一心为公的博大胸襟,大学生的“躺平”现象就会“不治而愈”。
(三)激发进取精神,追求卓越
西迁老前辈们不畏艰苦建设大西北的决心,勇攀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激励大学生不畏困难和挑战,勇于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通过学习西迁历史,大学生可以感受到西迁人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在追求学业和事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应保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态度,要把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思想和精神融入灵魂、写进行动,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四)践行开拓创新精神,助力科技创新
创新精神是“西迁人”开拓进取的内生动力。[4]西迁前辈当时虽然面临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巨大挑战,但他们凭借创新精神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奠定了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基础。西迁精神强调拼搏进取,鼓励科研人员立足国家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或者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探索新的领域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产生原创性思想并进行发明创造,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及进步注入不竭动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5]
结 语
西迁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而积极投身到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西迁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人生价值不仅在于追求个人利益,更在于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西迁精神中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励大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面临困境时,大学生可以借鉴西迁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综上所述,西迁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走出“躺平”的消极状态,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年轻一代的力量。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吴瑛、孙蔚航:《青年“低欲望躺平”:全球图景、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载《当代青年研究》,2024(01):9-25页。
[2]张铨洲:《“躺平主义”的生成机理、具象表征与治理策略》,载《理论导刊》,2023(07):74-80页。
[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载《经济日报》,2016-4-30(002)。
[4]韩锐、刘畅、周子悦:《论“西迁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09):132-136页。
[5]燕连福、李婧:《试论“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与弘扬路径》,载《思想教育研究》,2020(05):3-6页。
作者简介
南锋霞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