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通过以Y省A市为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地推进A市的生态文明建设。A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生态文明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化、农业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等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革新理念,培育自然观,推动农业工业生态化转型,多元同治全面恢复优化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Y省A市为例,探索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文献综述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对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思考,具有时代价值。杜祥琬、温宗国、王宁等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文明形态升级的必然途径、负责任大国应履行的责任,也是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1]李诺、刘真言、刘月美等人认为,生态文明教育能增强生态文明认知、培育生态文明观念、塑造生态文明态度、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从而不断提升公民生态素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刘海军和秦书生站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认为我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凝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共识,为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3]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壁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对此,喻继军和王甲旬认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国内外生态环境风险、发展方式转型、社会治理现代化诉求以及全球秩序重塑等现实情况。[4]郭星星提出,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农村生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等问题。[5]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
钟清莲和刘华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培育绿色生态文化。[6]王明月认为,新时代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秉持人民至上为根本,协调推动绿色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以实施“双碳”战略为导向,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格局;以强化机制建设为核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
A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化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改造世界。A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源头来看就是生态文明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A市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而言,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众生活范围也相对狭小,生存视野较为狭窄,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仍是当地政府。但是,政府存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A市生态文明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客观条件限制了其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保护治理效果差强人意。A市部分地区为完成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的经济目标,未能很好地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工作中心聚焦于经济发展,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受地区偏远、生活方式陈旧、思想观念保守固化、教育资源以及就业机会相对偏少的影响,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科技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导致人口规模虽庞大但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地区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足、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等现象。部分人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思想,长期生态文明观念缺失,缺乏资源忧患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关注、不了解、不执行”,未能形成基于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受到一定阻碍。
(二)农业工业污染较为严重
当前,A市仍处于农业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农业工业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A市耕地受气候限制,存在面积小、产量低、耕作困难等问题,人口增长与土地等自然资源退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为追求高效益,A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污染,并对土地肥力有着不可逆的消耗。农药化肥渗入地下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经过耕地污染后的土地更是直接影响农作物,造成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损失。同时,毁林开荒等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陡坡耕种等低层次垦殖方式、焚烧秸秆等污染现象依旧存在。此外,A市部分地区居民靠山吃山,通过滥采“山产品”、肆意破坏植被等无节制生产方式,攫取自然资源换取利润,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生态资源消耗严重,土地资源面临枯竭。
另一方面,A市工业主要是以能源消耗为主的重工业,例如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且分布广、增长快、污染类别复杂多样,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气和废水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治理挑战。同时,随着产业转移,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产业迁到A市,加之科技创新相对落后、设备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污染监管,工业园区、工业开发区不断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存在。尽管已经关停了部分企业,但积重难返,A市产业升级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等任务仍旧十分繁重。
(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我国生态脆弱带多分布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先天脆弱,经济相对落后,历史上又几经战乱、自然灾害以及大规模过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较难恢复。
一方面,A市由于部分森林过度砍伐,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土壤酸碱化、荒漠化、重金属污染严重,加剧了地下水位下降,降水减少,气候愈加干旱。尤其是一些地区仍处于“十年九旱”的气候困境,当地居民仍面临巨大的返贫风险。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远远超出了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许多自然资源濒临消失或是已经消失,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居民的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A市气候地形多变,境内有多条河流,也有很多草原和湖泊,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与生态安全屏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绿色健康发展。
A市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革新理念,培育自然观
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上革新生态自然观念,改变陈旧的生活方式,奉行科学的自然观。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基本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注重策略和方法,协调好民众、自然、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和优化治理措施。
一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态观念,利用领导干部的导向作用,真正做到取信于民,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基层,落到实处。引导民众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依据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存发展活动,在“自然的人化”实践中,使“人化”成为人顺从自然法则的能动之“化”。
二是要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资源观、伦理观、利益观、消费观等。要强化民众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引导其从自然伦理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民众正确认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强化民众的绿色消费理念、环保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养成作为重点工作,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其将绿色、环保等观念融入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
(二)推动农业工业生态化转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动农业工业生态化转型,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也要注重经济效益。改变A市长久以来以粗放型经济为主,生产废弃物来源多、层次广的状况,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要求,以保证粮食安全为基础,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保障体系为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动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当地优势,出台系列政策与扶持措施,加快建设一批集种植养殖、技术研发、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同时,可以创建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田园综合体,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二是发展以节能减排少污染的生态工业,以生态工业反哺生态农业。重视问题导向,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持续推进传统高污染企业改造,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废物循环利用,鼓励引进和使用污染处理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做到节能减排。同时,改善或关闭高污染、高耗能、不达环保规定的企业,优先发展低污染、低耗能、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生产企业。对于部分无法改造或者改造不达标的高污染企业,依法依规对其进行相应处置。此外,加大高新技术科研攻关,倡导节能技术的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多元同治,全面恢复优化生态环境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多元协同治理。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在实践上重规划与执行,在制度安排上协调人、财、物、信息等各方资源。A市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和细化落实。协调好企业、群众、政府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执行推进。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强化生态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程序与监督机制。
二是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当地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法,合法生产经营,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同推进A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强化民众主体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要营造好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不断提升民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宣传媒介,宣传推广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群策群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杜祥琬、温宗国、王宁、曹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载《中国工程科学》,2015,17(08):8-15页。
[2]李诺、刘真言、刘月美、廖万金:《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9(04):674-679页。
[3]刘海军、秦书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世界意义》,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1):131-137页。
[4]喻继军、王甲旬:《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导向与中国话语创新》,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17-28页。
[5]郭星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载《农业经济》,2024(02):35-38页。
[6]钟清莲、刘华:《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及协同路径》,载《山东社会科学》,2024(03):106-113页。
[7]王明月:《新时代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引领与实现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06):151-160页。
作者简介
来春雨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
绽小林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
袁辰辉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