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电视评论创新路径:从“四力”赋能的视角探析

2024-10-10 00:00:00徐萌郭建军
新西部 2024年9期

近年来,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发展逐渐陷入娱乐化、浅薄化、情绪化与公式化的现实困境当中,本研究从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既有疲态出发,以新闻舆论“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赋能,提出了以下可行的创新路径:一是增强传播力与引导力,善用脚力与眼力;二是提高影响力与公信力,锤炼脑力与笔力;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使得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焕发新生机。

2018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202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基于此,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等都需要在民生方面进行宣传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有研究者[1]认为,电视评论是实现民生新闻主流化的题中之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当下民生新闻电视评论栏目开展实践性研究,以期为其注入新能源,让其释放新活力。

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概况

(一)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内涵界定

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由部分或者要素来构成,其构成由三个组成要素,分别是民生、电视与新闻评论,以此来进行阐释,其中民生是一个大的航标,电视是一种媒介技术,新闻评论是一种题材或者说是文体。

民生,在《辞海》中诠释为“人民的生计”。指的是与人有关的一切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所表达的内容要鲜活,善于从多方位进行观察;电视是一种载体或者说是媒介形态,具有一种承载功能,是一种可视化的形象呈现,电视上所发表的评论与传统的文字评论是有所不同的,具有通俗化特征,而不是强逻辑性的,也可以配发各种肢体动作与表情来合理地传达情绪;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文体,要与新闻紧密地结合起来,明确自身的定位,传达主题思想,不能过于的严肃化与庸俗化,要有趣味性。

而民生新闻电视评论,又称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并不是广为认知的一个既有概念,其中民生新闻本身就是一个无定论的概念,有研究者[2]指出,在业界和学界对此并无明确的界定。但是,在业界中,对于民生新闻存在既有共时性认识,即民生新闻就是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遵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切实地解决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事情,专注老百姓的呼吁,争取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样的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亦是如此,其落点的也是群众的柴米油盐与衣食住行,两者本质上是同根同源。

(二)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发展过程

电视民生新闻在字面上来看,意思是把与群众相关的生计用电视这一媒介来呈现,有研究者[3]指出,电视民生新闻是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电视新闻,内在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002年,江苏省电视台城市频道开播《南京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也是首先提出“民生新闻”理念的栏目,国内各大省市电视台都逐渐效仿,一时间掀起一股“模仿”的热潮。紧接着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在第123期《收听收看》中,对民生新闻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做了界定,内容上,要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与空间,关注其喜怒哀乐;形式上,要利用发达的技术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与互动性,增进与观众的距离。《南京零距离》取得成功之后,各地区也相应地出现各种电视民生新闻,如沈阳电视台的《直播生活》、辽宁电视台的《新北方》、北京卫视的《向前一步》[4]以及江西卫视的《都市实验室》等栏目。

随着智能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与更新,有研究者[5]认为,评论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充分反映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也有研究者[6]认为,新闻评论能够满足9143767261f428c5f703a9b175b38e666b0bbaeb56b1c008b8120901ee15d864民生新闻栏目用户的心理需求,且具有核心竞争力;还有研究者[7]指出:“在媒介竞争时代,评论是各媒体的一面标志性旗帜”。在评论进入电视民生新闻之后,就形成了民生新闻电视评论。

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与民生新闻是紧密相关的,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但也存在相互区别,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民生新闻电视评论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说新闻”[8]是其最特有的标志,是因为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部分,因此“说新闻”的方式常见于其栏目当中,指的是一边播放相关的新闻画面,一边由主持人或者是评论员对事件过程进行简要叙述,同时给予一定的客观评价,使用户获得一定的态度与意见,从而产生自身的价值判断。

除“说新闻”之外,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特点还有以平民视角为切入点;从日常小事出发,采用更加通俗化的语言;形成更加个性化的个人风格;短小精悍,点到为止;增加用户的参与度等等。

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现实困境

随着民生新闻电视评论进入发展饱和期,且过分地看重自身的盈利和创收,就使得电视民生新闻逐渐地走向功利性,选题与题材的琐碎与娱乐化倾向明显,从而让评论产生错位、引导乏力、缺乏公信力与影响力等问题,不断地压缩着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一种娱乐化、浅薄化、情绪化与公式化的现实困境。

(一)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娱乐化

民生新闻电视评论栏目关键在于能否为群众办实事,满足群众的呼声,为人民行使好监督的权利,做好相应的舆论引导、影响与传播,提升相应的公信力。而当前部分媒体为了获得收视率,过分地追求娱乐化的东西,节目主持人或者评论员的语言为追求幽默和吸引眼球,将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不断地娱乐化,使其在娱乐大众中逐渐丧失其本心。

(二)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浅薄化

现有的大多数电视节目采用的都是线性播出,存在时间限制,而评论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可观赏性不足,使得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点评不够深入与到位。表现在评论员身上,就需要评论员有自身的积累,否则在需要即兴发挥的场合,就会表现得过于具有倾向性,没有时间思考,很难产生具有深度与广度的评论。

(三)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情绪化

在传达观点与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情绪化,民生新闻电视的评论员,在做出相关事件的评论时,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自身感情与思考,不可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或者说价值无涉,但是应该尽量克制其情绪化状态下做出的道德评价。

(四)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公式化

新闻的播出存在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双重压力,当然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也必然存在时效性压力,在逐年累月的流程化生产过程中,为了减轻压力,就会形成一套固有的生产模式,来应对时效性压力,会让民生新闻电视评论逐渐公式化,形成固有生产模式,产生僵化现象,以至于不能产出更多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作品,也使得各个栏目的评论风格趋于一致。

“四力”赋能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必要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9]《意见》指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中,落实到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报刊和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媒体,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即新闻舆论“四力”。[10]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民生新闻电视评论要更加深入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群众自身利益与日常生活,传递“正能量”,做好相关监督。做好这些,“四力”赋能民生新闻电视评论是关键所在。传播力要求舆论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信息,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提高新闻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力要求新闻舆论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导向,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方向;影响力要求新闻舆论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提高新闻舆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公信力要求新闻舆论能够保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态度,传递真实可信的信息,赢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可。

“四力”赋能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优化路径

(一)增强传播力与引导力,善用脚力与眼力

在传播力上,要做到让公众晓其事,用户善于分享与传播,建立信任感,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制作与传播。在民生新闻电视评论栏目中,在公众或者群众遇到事情时,首先要看它是如何来进行评论、解读、引导与监督的;还有就是在新的媒体业态环境中,民生新闻电视评论栏目一经登上各大网站平台,就会产生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精心地制作与包装,采取各种各样新颖的手段来进行表达,在内容均衡的情况下,对你的制作形式产生惊喜,从而做到更好地传播。

在引导力上,民生新闻电视评论栏目中,处于一线地带,身处舆论旋涡之中,要对复杂的舆论进行有效地把控,对群众的认识进行有效的引领,在社会共识处于断裂时,进行有效重塑。在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中,评论可以达到对社会共识的重塑,通过合理的措辞向群众传达一股“正能量”思潮,从源头上把控舆论风波的风向标,避免负面影响的不断扩散。

除此之外,还要善用脚力和眼力。脚力,指深入基层获取真实信息。民生新闻电视评论应该注重从基层挖掘新闻线索,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和关切,确保评论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眼力,指敏锐捕捉社会热点。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为评论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综上而言,在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中,增强其传播力与引导力,善用脚力与眼力,可以有效地打破其娱乐化和公式化的现实困境,为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让其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提高影响力与公信力,锤炼脑力与笔力

民生与治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治理才有民生,要赋能,就要顺应时代呼声。在影响力上,主要表现在惩恶扬善上,关键是对社会基层治理所提供的支持,要善于借助评论的分享与解读,对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一定的治理支持,对非法的手段也要采取一定的法治措施,要让群众知晓,得到警醒,好的治理方式,要进行宣传与推广。提高影响力,要提升治理的实际效能,加强法治的应用水平,把好的治理方式拓展起来,把握好德治的民心基础,有效地结合法治与德治。

在公信力方面,评论是要表达建议,是思想性高度浓缩的新闻产品。提升公信力,要做到及时、正确、公允和科学。除此之外,还要锤炼脑力与笔力。脑力,指深入思考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民生新闻电视评论应该注重解读政策和社会现象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笔力,指生动呈现评论内容。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使评论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有感染力。

综上所述,在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中,提高影响力与公信力,锤炼脑力与笔力。可以使浅薄化和情绪化的现实困境得到改善,从而使民生新闻电视评论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加客观中立,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与公信力。

在新华社《辛识平》栏目中,一档名为《让“两面人”难以遁形——从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谈起》民生新闻电视评论,其评论内容从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出发,落脚于民生,与当时党内的反腐败斗争与清除“两面人”相结合,播出之后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上,提升了影响力与引导力,善用了脚力与眼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公信力与传播力,锤炼了笔力与脑力,让党的“政策理论落地寻常百姓家”。本档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也采用了漫画的形式,表达易懂,便于接受,既体现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站位的高度,也体现了其亲民度与贴近度。

(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位置”“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是一切赋能的前提与基础。同样,民生新闻电视评论赋能,也不能脱离这个前提,不仅在技术手段上不能脱离既定的目的,在方法上也不能脱离既有的价值,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到民生新闻电视评论的全过程中,不能忽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要把握评论的主流阵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民生新闻电视评论赋能。

在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中,要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抓“四史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以这些为基本的指南针,把握正确的方向,为民生新闻电视评论增添新内容与新生态。

在浙江钱江的《首席评论》中,一条名为《杰文津:一条考古新闻的三种读法》的民生新闻电视评论中,既有对文化自信的表达,也体现了民生关怀,在挖掘的文物及保护之外,还有相应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现出一种民族文明新形态。这条评论佐证着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切入点可高可低,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在里面,也体现了“说新闻”的特点,从而展现给群众如何看待既有事件解读,把新闻解读、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三者有机融合起来,让民生新闻电视评论既可以传递相关知识又可以帮助公众认知事件。

参考文献

[1]李华慧:《民生新闻主流化的变革之路》,载《记者摇篮》,2010(09):8-9页。

[2]谭克媛:《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载《西部广播电视》,2017(03):36-37页。

[3]关东雪:《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特点分析》,载《西部广播电视》,2014(03):36+46页。

[4]刘少航:《电视新闻评论〈向前一步〉民生功能实现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21。

[5]张晓东:《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策略》,载《新闻窗》,2010(01):67-68页。

[6]刘薇:《电视评论——民生新闻主流化的必由之路》,载《记者摇篮》,2014(11):18-19页。

[7]张虹邻、包小红:《浅议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载《新闻论坛》,2013(02):25-26页。

[8]潘新:《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评论特点》,载《新闻传播》,2011(12):166页。

[9]陈红旗、任碧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家宝和生命线作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载《新湘评论》,2021(24):7-9页。

[10]刘晓军:《提升“四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载《郴州日报》,2024-01-20(003)。

作者简介

徐 萌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文化与传播

郭建军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