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枝条上开出的哲思花朵

2024-10-10 00:00潘灵
壹读 2024年9期

各位领导、专家、朋友们:

周善甫先生是一名杰出的哲人,这一点,学术界早已达成了共识。他在哲学领域内的成就有目共睹,声名显赫。在这之前,各位专家已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我是哲学的门外汉,对先生的哲学成就只有举手加额的份,我今天在这里是想借此机会谈一谈周善甫先生的文学成就。从事哲学的人涉足文学古今中外都不鲜见。《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小说,孟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庄子》中的大部分篇章都可以当浪漫主义小说来读,如《逍遥游》《胠箧》《秋水》等,庄子也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在国外,哲学家中,涉足文学的例子就更多,德国哲学家尼采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恶心》《墙》等小说名篇是公认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文学代表作;英国哲学家罗素,还摘取过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周善甫先生也不例外,他的中篇小说《西湖游记》结构精妙、想象力奇特,是云南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中篇佳构,具有文学的高度和哲学的深度,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借鉴的重要文本。

《西湖游记》是周善甫先生唯一的小说作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全文共计4万余字。《西湖游记》讲述的是一个有着《聊斋》色彩的奇幻而又朦胧的民国爱情故事,小说看似写情却重在表意。小说的语言隽永明净,典雅流畅。相传,小说刚问世时在文化圈内传阅,很多人不相信出自于云南作家之手,误以为是徐志摩或者戴望舒的手稿。作为一名小说家,我读《西湖游记》首先感受到的是,周善甫先生想象力奇特。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记得小说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一天夜里,“我”与一名自称“苏小”的黑衣女子在西湖边约会,被她带到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烟雾缭绕、像天宫般庄严华丽,前来迎接的人身着古装,还有豫剧和歌舞表演,表演者也全都穿着雍容华贵的古装,仿佛置身于蟠桃盛会。那是苏小的家。现在有很多年轻的小说作者也致力于在文本中植入中国式的魔幻因素,跟周善甫先生比起来,他们应都是晚辈后生。

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哲学家的小说通常不仅仅是叙事、抒情那么简单,他们更多地想要传达一种认知和观念,在遵循抒情的美学的同时,还力图抵达思辨的境界。《西湖游记》也不例外。周善甫先生通过讲述一个看上去怪诞不经的爱情故事,传达的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价值与命运。在小说中,苏小召来李隆基、李白、方域、贾宝玉、林黛玉等人一同饮酒作乐,这些人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或是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流。一场奇遇过后,周善甫先生利用主人公的口吻这样说:“我惋惜地发现,我所神往的博大雍容、醇厚深沉的古国雄风,业已涣散澌灭,业已为萎靡倦怠的湎于淫逸的末流所取代”,经过一番沉思后,“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不用悲哀,世界,不似个体般总归消灭,一尘一劫,是往复不居的”、“我”希望将我们生活的国度所“更新成为世界上最美、最佳、最胜的地方”。作者周善甫先生对国家、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忧虑与憧憬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周善甫先生还通过《西湖游记》传达了他的文章观。周善甫先生认为,西方人界定的“文学”范围窄,不及中国传统的文章观广袤,不能尽天下文章之美。中国作者一味地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在套中国文学,无异于削足适履,中国文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我无法确定这是不是对“五四”以来的狂飙突进的回应,但周善甫先生文章观还在持续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作家和文学编辑,湖北著名青年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李修文就强烈推崇这一观点,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模糊了小说和散文既有的清晰界线,倡导不刻意区分体裁,只有文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文章。周善甫先生的文章观在文学领域的传承可见一斑。

周善甫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来重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这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也有体现。我在此不做班门弄斧的赘叙。先生作为一名纳西族学者、文人,我们能从他抒发的成就和文字的功力上看出他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这一点,是值得像我这样的少数民族作家认真学习和践行的。周善甫先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身体力行地践行文化担当。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他,其目的就是要学习他的精神。三十多年前,先生就向世界宣布“中国自古把自己当成一个世界……”我理解他的世界就是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共同体。我想,先生的这句话就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文化呼声。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西湖游记》中反映边民对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的话来结束今天的发言:

请重振伟大民族的荣光,来绾系我们的忆念,别夷视我们,我们必将重订来期,因为源远流长布泽遐荒的上国楷模,将永远为边民所向慕。

谢谢大家!

(作者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