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服务探析

2024-10-10 00:00:00王鑫磊
新阅读 2024年8期

摘要:在“整本书阅读”写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面向中小学龄读者群体开展阅读资源筛选推荐、拓展导读、阅读成果交流展示等方面的服务,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形成合力,培养青少年良好阅读习惯,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本文结合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工作,探讨公共图书馆服务“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的工作思路和要点。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公共图书馆 青少年阅读

“整本书阅读”概念发端于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41年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的“把整本书作为整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阅读教育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正式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作出具体说明:“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在教学提示环节,也专门对“充分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和场景进行跨学科学习”进行提示。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服务专业机构,在面向中小学龄读者群体开展阅读服务时,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融入其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既是推动馆校联动,主动服务社会的积极举措,也是从需求端着手,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形成合力,全面培养青少年阅读素养,促进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

● 优质阅读内容的遴选与推介

选取优质的阅读素材,是“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公共图书馆作为拥有图书推介平台、阅读服务经验与业务信誉,且对图书资源,特别是与语文教育和公众阅读兴趣较为贴近的图书类型比较熟悉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针对中小学生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进行经典作品版本甄选与新书、好书推介,是极具现实可操作性的工作举措。

一是经典文学图书的版本甄选。经典文学作品历来是中小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主要素材,也因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较低的出版成本而广受出版机构青睐。目前,面向中小学生的经典阅读出版物选题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一部作品可以出现上百种版本。年龄较低的读者在图书馆进行借阅选择时,能动性并不明显,往往是书架上有什么就读什么;对数字阅读资源的选择,“重便利而不重版本”的动机就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图书馆从图书采编环节就有意识地进行筛选,选取阅读价值高、内容翔实、学段针对性强的版本进行多副本采购,并在推广、借阅环节有意识地对不同版本的特点进行介绍,便于读者按需择优。特别是外文名著译本,应对不同译本的语言特点进行评价。在实际工作中,为提高工作效率,公共图书馆可利用服务网络与当地教育系统,特别是与语文教师群体保持一定的业务联系,请教师指定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图书馆员负责选推优秀版本,实现阅读服务方面的馆校协作。

二是新出好书推介与冷门好书挖掘。除引导阅读经典作品外,由学生自主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也是《课标》所支持的课外读物选择模式。公共图书馆基于对文学作品出版动态的持续跟踪,能够较为及时地在近期出版的图书中发现和筛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高质量阅读资源;基于长期阅读服务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分析,也能够在冷门、小众的阅读资源中挖掘高质量的阅读素材。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荐书专栏,撰写或转载书面阅读建议、文摘等形式,在新出图书、冷门好书与读者之间搭建桥梁,拓宽青少年读者阅读范围,满足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三是对伪作、“同人文”、改编作品的辨别与提示。针对知名作者和知名作品进行作伪的行为,近年来因信息通达度的提升而逐渐减少。一些出版物借用历史人物或知名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创作“同人文”的行为在网络上形成一定风气以后,鉴别力较低的青少年读者乃至成年人在利用互联网寻找经典阅读素材时,常常受到干扰。通过专题讲座、新媒体服务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阅读资源的“防伪教育”,帮助其甄别伪作、“同人文”,已然成为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宣传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知名小说、话剧剧本在被改编成影视剧等艺术形式时,也常出现内容上的大幅更改。数字阅读时代,阅读资源获取的便捷性进一步造成了“错把改编当原著”和阅读过程中改编版本先入为主的现象。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提示学生读者正确识别数字阅读资源是否为经典著作原文,并认识到知名文学作品的改编作品与原作有所差别,以避免误将改编版本完全当作原著阅读,或将影视情节完全看作原著内容。将其作为一种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常做常新的业务形式。

● 拓展阅读引导服务

“整本书阅读”较之片段化、碎片化的阅读,强调学生运用整体思维对作品所呈现的知识信息与审美信息进行认知,可以起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培养从整体上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和终身阅读习惯的作用。在这个目标下,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语文学科内及跨学科的拓展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拓展阅读导读服务。由于“整本书阅读”概念出自语文教学理念及《课标》,所以校内以教师为主导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大多以语文教学为出发点。从目前公开发表的阅读指导案例来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传授的知识更偏重于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而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文艺美学价值本身,还在于作品中的历史、经济、科学等领域知识对于读者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即便是语文教育视域下的阅读目的,也并不仅限于培养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涉及中国语言文学及其他学科知识拓展阅读的需求同样不容回避。“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是《课标》中专门提及的学业质量评价项目。公共图书馆可发挥阅读指导方面的经验优势,结合借阅数据与阅读推广实践案例,对经典图书的题材、内容、语言表达乃至装帧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探索其与中小学生阅读兴趣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高图书推荐与导读的精准度。在经典图书原著的基础上,将更具深度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解读、文献考证等方面的资料,或更具广度的文学或跨学科知识与文献向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向进行提炼加工,并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读者,从而达成进一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率的目标。

拓展阅读方法指导服务。“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面向未成年人开展阅读教育。充分利用“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引导少年儿童掌握常用的拓展阅读思路与方法,培养通过阅读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是公共图书馆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根据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为提高少年儿童对以获取知识为目标进行拓展阅读的认可度和主动性,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拓展阅读方法指导工作中,宜参考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儿童分级阅读”理念。在“整本书阅读”经典文本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符合不同学段少年儿童认知特点与阅读兴趣的知识点。面向小学段和中学段少年儿童,以围绕知识点分别开展手工、创作体验活动和探寻新知活动为主要手段,满足其在阅读行为中的心理需求,促进其产生拓展阅读的主动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授与其阅读能力相适应的拓展阅读路径,以及文献检索方法、数字资源及其他文献资料的获取方式等与拓展阅读相关的实用技能。

● 阅读成果检测、交流与展示

根据《课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要培养学生能够“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的能力。“学业质量描述”章节则多次使用“乐于”“积极”这样的词语描述理想的学习成果,这要求阅读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主动性的培养。在这一目标导向下,探索一些有别于课堂环境的气氛轻松、形式有趣、青少年读者乐于参与的阅读成果检测与交流展示活动模式,就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又一工作实施方向。

运用游戏化趣味竞答活动检测阶段性阅读成果。笔者在面向中小学龄段读者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实践中发现,游戏化的知识竞答活动,是现场效果较为热烈、参与者反馈较为积极的活动形式之一。对“整本书阅读”阶段性成果的考查,也可适当引入该模式。通过以经典作品为主题,在馆内或走进学校开展题目形式有趣、贴近作品内容、竞赛模式的答题活动,使读者在游戏化的活动中,以轻松的心态检视自身对名著的阅读学习成果,激发精读、细读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学习的内心驱动力,促进其养成主动的、长期的阅读习惯。同时,这对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也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利用线下读书会、网络社交媒体等促进阅读交流。线下读书会作为一种传统的读者活动形式,在促进读者交流互动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公共图书馆举办的线下读书活动,与教育系统开展的类似活动相比,具有形式灵活、氛围轻松的优点,但也存在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新读者群体拓展难所导致的效率降低问题。从实践来看,图书馆面向社会举办中小学生读者阅读交流活动时,为提高参与度,可选择寒暑假等学生读者阅读时间较充裕、使用图书馆较频繁的时段开展密度较高的游戏化趣味活动,将轻松快乐的阅读氛围先营造出来,使读者的表达欲自然流露,并以此建立具有一定阅读忠诚度的新读者群,在新读者群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内容充实的线下阅读交流活动。同时,充分利用街镇分馆、社区服务点与社区文体活动参与人群的联系,将社区少儿读书会办成一种稳定的阅读分享活动模式。

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阅读交流分享创造了空间广阔、知识富集、经济便捷的平台。公共图书馆在运用社交媒体促进年轻读者群体阅读交流时,可作为阅读相关内容的创作者,通过主动创作或合法转载与阅读相关的文章、视频,吸引青少年读者评论;也可作为普通评论者,在阅读、知识、教育、生活乃至娱乐话题下通过平等、友善的良性互动,培养和维护中小学生读者参与阅读交流的热情。

对阅读成果征集、展演活动进行整合创新。中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基础上进行的创作、表演活动,既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直接体现。但从客观上看,多系统、多渠道重复开展的创作征集、演出展示活动,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课业负担,引发倦怠情绪,产生反效果,陷入“学生参与不积极——作品质量不佳——活动影响力下降——学生更加不积极”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合理整合公共文化与教育系统的阅读成果创作征集、展演活动,同时提高推广力度,在少占用学生学习、休息时间的前提下,形成“一次创作——广泛参与——多重展示——推广得力——充分激励”的高效活动模式,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举措。也可在数字化服务的思路下,通过合理定制智慧化服务设备、平台和数字资源,形成一套操作简单、体验感强、青少年读者感兴趣的常态数字化创作展示方式,配合持续性的宣传推广,成为大型创作展演活动的有效补充。

● 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发挥自身业务优势,有意识地面向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提供阅读资源筛选推荐、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成果交流展示等方面的服务,在推动全民阅读事业中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形成双向奔赴,对于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良好阅读习惯、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邓辉,杨镜台.公共图书馆同质化图书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04):52-58.

[4]贺霞.数字化阅读对全民阅读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14-18.

[5]刘秀娟.为孩子选书,要警惕“伪经典”[N].光明日报,2015-05-30(09).

[6]王敏.网络同人文化解读[J].东南传播,2010(08).

[7]王满.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公共图书馆少儿分级阅读服务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0(02).

[8]王崧州,王春燕.腹有诗书气自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33):7-13.

[9]宋志琼.基于公共图书馆读书会发展策略探究[J].采·写·编,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