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查出肠化生 是要癌变了吗

2024-10-10 00:00:00谌良淇
保健与生活 2024年19期

“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中度肠上皮化生”,拿着胃镜病理报告看到上面字样,不免会有点担心,肠上皮化生是什么?肠跑胃里去了吗?会不会要得胃癌了?

什么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简单来说就是胃黏膜细胞受到损伤后,本该长在肠道上的结构却出现在了胃黏膜上,替代了胃黏膜正常的结构。

在胃癌发生的经典级联过程中,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腺癌的过程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的癌前病变。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夜之间的,肠上皮化生并不等于癌症,发展成恶性肿瘤通常需要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所以,不必因为检查出“肠上皮化生”就忧心忡忡、坐立不安,心理压力剧增。

目前认为,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细胞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黏膜病变,多见于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该型化生可能属于胃的炎症反应,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很高,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哪些因素会造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反复受损、发炎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密切相关,具体可见于:

◎ 具有胃癌家族史。

◎ 反复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

◎ 长期吸烟、饮酒等导致的胃酸、胆汁反流。

◎ 长期饮食不定时,饮食不当,如摄入过多咸、辣的食物,高脂肪、高油、烟熏腌制的食品,等等。

◎ 胃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功能差:摄入减少、消瘦、营养不良,年龄大于65岁,患有肝病、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

目前,肠上皮化生呈年轻化趋势,在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中更明显,可能与饮食不规律、不健康、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该如何治疗?

病因治疗 消除病因是治疗和预防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最佳选择。其中,幽门螺杆菌是致病因素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根治幽门螺杆菌。

同时,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戒酒,不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三餐饮食规律,切勿暴饮暴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等。慎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药物治疗 控制胃酸,适用于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包括抗酸药物(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H2受体阻断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M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等。

定期复查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有胃癌家族史者、有不完全性肠化生者、中重度肠化生者、吸烟及饮酒者等要定期检查。建议每年复查1次胃镜,评估胃黏膜肠化生的程度。如果出现异型增生或者早癌,可以在胃镜下行微创切除,早发现、早治疗,基本可做到“根治”。

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吸烟、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腌制及烟熏食品、有胃癌家族史、年龄小于60岁等危险因素者,可2~3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