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地爱着您

2024-10-09 00:00:00戴方毅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5期

每一篇旧作,珍藏着往日的情感,像一盒保存完好的老式磁带,录着欢乐,录着忧愁,录着青春的跫音。

夏日炎炎,在心境悠然中,我开始重读那本坚持了三十一年的厚厚的作品剪报集。往事历历,令我猛然心跳……生活在万花筒般变幻纷繁的节奏里,使我有目不暇视、耳不遑听之感。

重读旧作后,我的心灵多了几分清醒,脑海里少了几份迷惘……

《镜头,在生活中闪光》是我的处女作,发表于1993年5月26日《钱江晚报》。这篇散文,文艺部孙编辑非常用心地安排在七版头条的位置,并在一版进行了导读。我至今保留着他给我的信,那充满鼓励和期待的文字,让我由此产生了自信,继而一次又一次地拿起那支笨拙的笔,不断地把心里的话通过一个个的“我”喊了出来,讴歌军营男子汉,让社会多几分理解军人、崇尚军人。在充满激情的军旅生涯里,我尝试着,并渐渐习惯用第一人称创作。

《魂牵梦萦朱家尖》发表于1998年8月7日《中国海洋报》,莆编辑在四版的“蔚蓝色”文友档案对我进行了介绍—1979年的冬天,他怀揣入伍通知书,穿上还残留着樟脑丸味且不合体的新军装,告别了父母,带着对蓝色海洋的向往,来到舟山成了一名海军战士。他常在夏日炎炎的小树下,望着飘动的白云驰骋遐想;也常在秋日爽爽的屋檐下,望着火红的晚霞思绪万千,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蓝色缪斯的青睐,成为驰骋海洋文化的蓝色精灵。

心境如春天的夜空一样宁静坦然的我,在家总爱坐在桌前,扭亮台灯,提笔创作。妻子说我爱好单调—有空总爱“爬格子”。说来也是,无论是当战勤科参谋,还是任雷达技术员;无论是当俱乐部主任,还是任中队教导员,在部队期间,我业余时间“爬格子”似乎成瘾,管他斗室如蒸笼,还是蚊虫嗡嗡叫,一坐下来非“爬”个痛快不可。你想啊,半亩方塘,尽可指挥千军万马,烽火硝烟尽收眼底;三尺台面,任凭思绪翻腾,一展阔论,岂不乐乎?

当柔和的灯光透过窗户传递出来,当黄昏的炊烟不再升起,我望着书架上的书,心想,它们应是我攀登的梯子—沿着字里行间走进生活,与命运搏斗;沿着坎坷走进陶然恬静的地方,与古人长谈。于是,我常常凭借一盏灯、一张纸、一支笔、一份平和的心境,在所阅的书籍中寻找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轻轻地读,柔柔地品,幽幽地看,默默地写。灯下一片朦胧的灯晕,稿笺成了我的方形舞台,笔在彩色的方格天地里舞蹈。

近年来,让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收获满满的,是《青年文学家》。说句惭愧话,三年前的我,还不知道有这份期刊,是文友慧的“引见”,让我“结识”了这本省级刊物。“青年文学家”—神圣而光荣的称呼,对“老兵新同志”的我来说,是那么令我向往、崇敬。于是,《青年文学家》成了我拜读大咖佳作、学习文友精品的唯一途径,至今我珍藏着三年来的每一期《青年文学家》。发表在2021年3月上旬刊的散文《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在《青年文学家》的首秀。当年,我更是拥有了一支近百名理事的团队。

有一天,接到编辑部赵主任的约稿,让我报送一首诗。说实话,对诗我是个“门外汉”,诚惶诚恐之下,我不知深浅地胡乱写了几首自认为是诗的诗。被全部“枪毙”后,实在不甘心自己的笨拙,绞尽脑汁重写了几首。在征求几位诗友的建议后,又经赵主任用心斧正,《凭窗读花》被发表在《青年文学家》2022年1月上旬刊封二的“最诗人”专栏。2022年,诗歌《偶遇》在“极北云岫杯”青年文学家第二届爱情诗大赛中荣获优秀奖。被中国诗歌学会吸纳为会员后,《青年文学家》2024年5月下旬刊发表了《想念(外十一首)》,更是激励着我在诗歌创作领域前行。

在三十几年的创作中,我尝尽了“爬格子”的艰辛,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现在的我,不仅是别人的读者,别人也成了我的读者。2022年,历经两周的时间,中篇小说《九六的故事》脱稿后,在编辑的精心修改下,分三期刊载于《青年文学家》,让我如愿在当年加入了福建省作家协会,成为文学创作队伍中默认的作家,提前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梦想。字里行间,我无时不在感受到《青年文学家》跳动的青春脉搏,从歌吟到奏响的时代乐章!我用感恩的心,叩谢高山仰止的编辑导师,璧谢并肩前行的嘤鸣文友!

每当我提笔,便走进了一个书写芸芸众生的爱恨情仇,为他们而悲喜交加。写作让我找到了一个安放心灵之地,在书写他人的故事里,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社会戾气日渐加重的当下,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种令我心满意足的表达方式,因此快乐,或痛苦着。

每个人获得新生的际遇都不尽相同,有的人是遇到一味良药,有的人是遇到一个贵人,有的人是遇到一本好书,而我是遇到了文学。感谢文学,让我重获新生,我的新生从“结识”《青年文学家》开始。在艰难与孤寂中,《青年文学家》让我在向内的求是中安顿了灵魂,找到了自己;在借鉴与启迪中,《青年文学家》让我在向外的求助中站稳了脚跟,充盈了自己。

三年来,让我欣慰的是,在《青年文学家》的培育下,我帮助团队的百余名文友加入了县、市、省作家协会,让他们找到了文学“组织”。所以,我要代表所有的文友,特别感谢“为人作嫁”、负责文稿审核的编辑,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青年文学家》始终秉承“繁荣文学事业,培育文学新人”的宗旨,让杂志这方“土地”被生命的激情所燃烧;才使更多的人被照亮、被鼓舞、被温暖,让文学的薪火代代相传。我们有理由坚信,这份杂志有了勤奋有为、撒播火种的编辑,一定会是天朗气清,万木葱茏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惊雷滚动,季风不歇。机遇将我和创作团队,和《青年文学家》连在了一起,我深深地爱着支持过我的团队文友,深深地爱着培育过我的《青年文学家》。

在这里,我祝愿1957年创刊的《青年文学家》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作者!让我们在姹紫嫣红的文学百花园里抱团取暖、成长蜕变,共创文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