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繁花》对传统小说形态的传承与创新

2024-10-09 00:00:00于佳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5期

小说《繁花》利用沪语思维,为读者呈现出话本体形式的都市文学。这部作品拥有浓郁的地域语言特色,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的思维方式与语言风格,还彰显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既采用了双线叙事手法又采用交错穿插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为当代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非常生动真实,让读者看到了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小说《繁花》还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让读者在阅读中体味到愉悦的熟悉感。该研究旨在探讨小说《繁花》对传统小说形态的传承与创新。

小说《繁花》在叙事语言、叙事结构设计、叙事情节中巧妙运用了创新技巧,同时又自然向传统回归,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熟悉感。从叙事层面讲,小说《繁花》统一存在于文本中的熟悉感与陌生感,就是对传统小说形态的传承与创新。央视剧评给予根据小说《繁花》改编的电视剧版《繁花》“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孤品”的高度评价,足见这部小说的精湛。

一、小说《繁花》对传统小说形态的传承

(一)文学传统—上海叙事脉络

小说《繁花》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人公阿宝的儿童时期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成人时期这两条时间线交错穿插,描绘了上海1960至1990年间的风云变迁,整个故事真实生动且丰富多彩。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既充分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整体社会风貌,又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腻深刻地描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恍若自由穿梭时空,真实体悟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与跌宕起伏,对上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无限繁华与落寞哀伤深刻感受,与那时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可以说,这种叙事结构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与其他当代小说相比,《繁花》可谓标新立异、独具匠心,金宇澄对当代上海叙事的语言运用有独到见解。比如,用较为书面的上海话和半文言半白话的叙事语言,与旧白话小说相呼应,并用独特的笔触向世人证明新时代文学的新文体实验的可能。这种上海话与半文言半白话叙事语言相融合的方式,不仅赋予了小说独特的江南语态与韵味,还以贴近生活的语调保证其可读性,最能彰显作家的个人特色与创新元素。既让上海读者倍感亲切,也令不懂得上海话的读者没有阅读障碍。《繁花》继承了上海文学传统与语言框架,特别是与张爱玲、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形成了人间烟火气的“上海叙事”脉络。比如,“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中是半个卢湾区……”这种对地理位置和路名的精准表达,反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地域文化,与上海文学中一贯注重地域特色的传统相契合。又比如,小说中出现的“吃杯茶”“有事体”等词汇,这种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地域色彩,也体现了上海文学中方言入文的传统。

(二)语言风格—浓郁沪语方言

《繁花》是上海方言书写的代表,而它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作品既与古典的“旧”相对应,又彰显出开拓进取。金宇澄生在上海长在上海,这里是他熟悉且感到亲切的地方,他能深刻感知到上海繁华深处的沉默,他沉浸其中并投入自己最炽热、最淳朴的感情,成功以城市主题为钥匙打开辽阔的文学视野。《繁花》中的沪语并非原汁原味,而是经过了作者金宇澄的精心挑选与细致加工,既显示出游刃有余的舒缓,又具有强有力的表现力和文化气息。

作者在文中用“淮海路国营旧货店”“石库门”等老上海地名,用沪语写作完成方言与城市的密切衔接。而且,整篇小说还避免了沪语的拟音字,以此突显出沪语的内在精髓。《繁花》的语言是对沪语方言的再次创造,虽然会令非沪语方言者在初读时产生陌生感,但这种陌生感却能令更多读者生发出探究与细致品味之心,在欣赏的同时放慢速度认真感悟,在唤醒老上海人记忆的同时,完整还原出上海市民原生态的生活面貌。

二、小说《繁花》的人物塑造

(一)工人阶级的哲学思考

小说《繁花》将“雅”与“俗”融为一体,作者遵循传统的“往小里说”的原则,引起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并在布满人情世故的故事中认真揣摩。

金宇澄在描写工人群体时着墨较多,小毛的师傅樊师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樊师傅是一位技艺高超、经验丰富且充满人生智慧的老工匠。

小说中小毛与樊师傅之间的关系,囊括了高贵的尊重、全身心的信赖、谆谆教诲的技艺传承,樊师傅让小毛拥有了在社会上立足的本事,是小毛的人生指引者,也是最重要的贵人。二人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蕴,小毛对樊师傅的尊崇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核心理念。樊师傅不仅是小毛技艺上的导师,更是其品德修养的引路人,这种近乎父子的师生关系,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师道尊严的崇高敬意;樊师傅技艺精湛,对每一处细节都一丝不苟,他所制作的“阴阳榫”,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他对工艺的敬畏与尊重。樊师傅无私地向小毛等弟子传授技艺,确保了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技艺的珍视,更是对传统文化智慧与匠人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樊师傅对小毛生活的关怀与婚姻的支持,构建了一种超越师徒界限的亲情纽带,展现了中国人情社会中特有的温情与互助;小毛对樊师傅的绝对忠诚与信任,是师徒关系稳固的基石。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技艺学习的勤勉上,更在于对樊师傅教诲的衷心遵循,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品质的极度推崇;师徒间的互动,还深刻烙印着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印记。樊师傅以身作则,向小毛传授诚实守信、勤奋进取、尊老爱幼等美德,这些传统美德通过师徒关系得以传承,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引导读者产生反思与践行。

作者对小毛的师傅樊师傅的塑造,完全摆脱了传统匠人呆板、严肃的形象,极其深入地表现出工人阶级复杂的多面性与深刻性,让读者看到这位工人阶级代表的无奈与执着、骄傲与淡漠,而这种写作手法既彰显了传统的精妙又巧妙地注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对人物刻画的创新,使得整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樊师傅的“做生活,就是做人”的哲学思考,为传统工匠精神赋予了现代意义。他强调的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担当。

(二)对女性客观认知的与时俱进

金宇澄在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女性观,表面上看似保守传统,却流露出男性对女性的期待。

金宇澄在小说中以职场为背景,为女性角色们搭建出舞台。比如,专注率真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批白领—汪小姐,其学识渊博、眼光不俗,有韧劲,有冲劲,是社会与时代比较偏爱的知识分子;做事雷厉风行、沉稳冷静的至臻园饭店老板—李李,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为人处事有卓越的交际手腕,喜怒不露于行,自信独立且敢于挑战规矩;处事圆滑且聪明伶俐的玲子,她眼光独到、自立自强,虽然为人计较利益但有坚韧精神,尽管在社会上经历无数挫折与考验却异常坚定。

在《繁花》中,这些女性角色各自绽放光彩,她们有的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的则流露出温婉可人的善良,更不乏那些聪慧敏锐、能力出众的典范,共同绘制出了女性角色群像。这些角色深刻地描绘了女性在不同社会经纬中的生存图景与心路历程,不仅映射了她们的心理蜕变与适应策略,更弘扬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哲学,强调了女性力量的不可或缺。

三、小说《繁花》对传统小说形态的创新

(一)独具匠心的叙事风格

小说《繁花》的创新叙事风格体现在如下多个维度:其一,对时间线索的新颖探索。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双线结构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儿童时期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成人时期相互穿插。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条时间线并非孤立无援地各自前行,而是交织在一起。在叙述过程中,作者时而引领读者回到纯真的孩童时代,重温关于成长、友情、梦想的温馨记忆;时而又将我们拉回到现实洪流中,感受成人世界的复杂。这种交错穿插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与立体感,还让读者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体现出对传统叙事手法的尊重,还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对时间线索的新颖探索。其二,质朴深沉的语言。小说《繁花》的语言质朴深沉,兼容传统文学与当代文学,从而展现出厚重的韵味与简洁明快的风格,虽然有一定深度但读者理解起来并不难。小说虽沿用了传统章节划分,但章节之间采用了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使得故事更加灵活多变,充满惊喜和悬念。其三,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小说《繁花》对日常生活描绘得非常细致,作者深入观察并深刻理解了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烦琐,所刻画的每个人物真实生动且立体饱满,每个人物形象都为城市的风采增添了不平凡的美丽,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因这些人物而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都市生活的真实面貌,增加了小说的代入感和真实感。此外,小说中还融入了诗歌、演奏、方言、集邮等叙事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更加生动有趣,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乐趣和思考空间。

(二)缅怀传统反思当下的主题情感

小说《繁花》深刻缅怀了传统并反思了当下,交织出怀旧与现实的复杂情感。在缅怀传统上,作者细致描绘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在描写中通过服饰、饮食、娱乐等细节,为读者呈现出那个时代的人情风貌,感受那个时代的韵味。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住形式之一的弄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繁花》通过对弄堂布局的细腻描绘,层层叠叠的屋顶、老虎窗下的夜景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上海弄堂之中,感受到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茶楼的布局、茶客的身份、茶水的种类等,让读者感受到了上海茶馆的独特魅力,茶馆里人们谈天说地、交流信息的场景,展现了茶馆作为社交平台的独特作用。弄堂里男男女女的生活琐碎,如邻里间的交往、日常生活的点滴等,这些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情感状态。小说精妙地刻画了一系列平凡市井百姓的轮廓,诸如阿宝、沪生、小毛等角色跃然纸上,细腻地铺陈了他们的欢愉与哀愁和生命旅程中的种种风貌。这些角色个性鲜明,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命运轨迹与心路历程,却奇妙地汇聚于同一座璀璨之城—上海。携手编织出一幅生动且复杂的社会风情画卷。在这座城市中,他们虽经历各异,却共同勾勒了属于这座城市的社会风貌与人文气息。小说还为读者展现出如婚礼、葬礼、庙会等传统文化习俗,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尊重。在对当下反思中,《繁花》为读者全面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精神空虚与人际疏离等问题。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难以诉说的孤独、莫名其妙的焦虑、前途渺然的迷茫等情感,通过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描绘,促使读者对现代生活方式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繁花》在情感表达上交织着怀旧与现实,作者金宇澄既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又忧虑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小说情感层次丰富,读者在共鸣中深入思考生活与社会的意义。

综上,小说《繁花》以独具匠心的叙事风格与独特的人物塑造,成功展现了怀旧与现实的交织情感。《繁花》一书还凭借对弄堂琐碎日常的精细刻画、茶馆独特氛围的鲜活重现、对市井百姓情感波澜的深刻描绘,卓越地传递了浓厚的上海风情。这种风情不仅鲜明地烙印于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之中,更深层次地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习惯、情感世界中,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多维度魅力。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富有感染力和共鸣力,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小说《繁花》承袭传统叙事技艺,如双线交织与叙事视角融合,同时传承质朴深邃的文笔与章节布局。在革新方面,它突破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时间叙事;创新语言运用,融合方言与普通话。可以说,《繁花》在传统与创新间架起了桥梁,成为当代文坛的里程碑。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老上海地名与沪语,为读者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历程。同时,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和丰富的叙事,使得小说在创新表达上更加灵活多变、深刻生动,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繁花》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既有对传统生活的缅怀,也有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思。这种主题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对传统的尊重,也展现了现代人的思考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