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吉川英治的《新水浒传》是对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全新演绎,一经推出便广受日本读者的喜爱。吉川英治在改编过程中,巧妙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韵味,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景物的描写等方面,充分展现出大师级的风范。他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增添了精彩的对白,使众好汉的性格更加立体饱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逼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被日本作家翻译、改写成日文小说,在文本的翻译、改写、创作过程中,故事的主旨、人物、艺术特征等皆发生了文学、文化上的变形。该书中的诸多古代官职均为汉字书写,和中国古代官职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关系。因此,在将《新水浒传》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古代官职的翻译成了绕不开的问题。本文以吉川英治《新水浒传》为例,就古代官职的翻译,进行分析,提出策略。
在对历史悠久的古代官职进行翻译时,主要可采取的翻译策略为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两种。这两种翻译策略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根据这两种翻译策略可以得出,在官职名称翻译中常用的有两种翻译方法,分别是对应法与解释法。这两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各有优缺点。对应法,是指在翻译中找到与源语相对应的目标语社会背景下的职责、功能相近或相同的官职名称。这种方法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但在实际使用时往往很难找到匹配的官职,其局限性较大。解释法,是对源语的官职进行解释、说明。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但在文化传递和便于理解方面要弱于对应法。
一、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特点
(一)不同朝代的官职体系
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近两千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封建政府发展出了一套极为完善的官职体系,受到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多个国家的效仿和学习。中国古代的官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且独具特色,徐公和姚兰在《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指出:“在中国古代,各类官员五花八门,数以万计;官制体系的丰富庞杂及演嬗递变的曲折悠长,在世界各国中是罕见的。”
以地方官职系统为例,秦汉时期的主要行政区划为郡,郡的长官秦朝称为郡守,汉朝称为太守。隋唐时期,主要行政区划为州,州官称为刺史,同时还设有长史和司马等属官。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立节度使,其属官包括行军司马、参谋和掌书记等。宋代的州官称为知州,县官称为知县。到明清时期,州改为府,州官改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立了州,将天下划分为州,作为监察区,中央派遣官员前往刺探情况,这些官员称为刺史。隋唐时期,将全国划分为道,作为监察区,中央派遣官员前往巡视,称为黜陟使。宋代全国划分为路,路内设有若干司,分别管理各方面事务。元代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称为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不同时期同一官职职能地位差异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同一官职会经历多次变化。许多官职名称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保持相同的称谓,但其内涵和权限却有很大的差异。
以“太尉”为例,现存文字记载上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作为官名,源于国尉。始于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最高官职即为丞相和太尉,分别为辅政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形同虚设了。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嬴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西汉初期,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和太尉分掌,其地位犹如皇帝左右的最高参谋长。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改变了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东汉时期,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而宋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设太尉。由此可见,太尉这一官职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变化,其职能和地位也随之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和内涵。
二、官职翻译策略
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差异带来两国语言上的差异。首先,中日两国在地理环境上具有显著差异。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而日本则是一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地理环境较为封闭。这些地理差异不仅影响了两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也在一定上塑造了两国的文化特质。
在历史文化方面,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汉字和佛教等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本的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来自中国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茶道”“禅意”等。然而,日本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例如,社会的等级制度更加明显,其语言中关于官职的名称也带有显著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在进行日语汉译,抑或汉语日译工作时,首先需要关注两国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差异,将语言翻译置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理解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中日互译需要对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一)归化的运用
“韦努蒂在莫娜·贝克尔于2001年主编的《鲁特里奇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中将‘归化’定义为‘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经典、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的策略。”(蒋童《韦努蒂翻译理论的谱系学研究》)事实上,归化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在较大程度上保留原文,同时将其转化为译文读者更能熟悉和接受的语言习惯与价值观。此种策略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更加明晰易懂,从而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框架。
在归化过程中,译者采取了一种富有适应性的翻译方法,旨在通过迎合目标文化的审美与认知偏好,使译文产生亲切感和易于理解的效果。这样的翻译不仅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还有效地促进了原著内容在目标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因此,归化策略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方法论探讨对于翻译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在《新水浒传》中提到了一个官职“检非违使”。在原文中,检非违使是日本古代的一种官职,其职责顾名思义,是取“对非违(非法、违法)予以检察”之意。这里如果直接取其原文官职进行翻译,那么会对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中国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归化策略中的对应法,其工作职责与刚正不阿的开封府尹包拯相符合,于是,此处可翻译为开封府尹。
此外,在本书高俅传唤王教头时,提到了“近卫将军”一职。原文中提到的近卫将军,即近卫大将,是日本律令官制中的一种令外官。他是负责宫中警卫等事务的左右近卫府的长官。左近卫府设有左近卫大将,右近卫府设有右近卫大将,简称为“左大将”和“右大将”。其中,左大将地位更高,是常设武官的最高职位。由这个定义可知,近卫将军是日本独有的官职名称,是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而对应《水浒传》的创作年代背景为北宋末年,宋徽宗时定武官为五十二阶,太尉为武阶之首,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两个官职虽在不同国家,但其地位、职责是相近的。于是,此处选择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直接将近卫将军翻译成中国古代官职太尉。
(二)异化的运用
“韦努蒂在莫娜·贝克尔于2001年主编的《鲁特里奇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中将‘异化’定义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策略。”(蒋童《韦努蒂翻译理论的谱系学研究》)在他的理论框架中,异化翻译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外来语的迁就,力图保持外来语的特点和文本习惯。具体而言,这种翻译策略可能会在某些场合采用不流畅或不完全符合译入语语法规则的译法,以此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和独特性。尽管这种做法可能偶尔会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变得艰涩,甚至难以理解,但这样的翻译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更忠实于原文,并保护了原文的独特风味和文化特征。
在官职翻译中,若要有效运用异化策略,译者必须熟练掌握解释法。对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表达的官职名称,译者需要进行详细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仅要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还需要保证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这种方法,译者可以在忠实传达原文内容和文化的同时,尽量减少读者的理解障碍。
吉川英治在描写高俅新上任后用点名簿点名这一场景时,将掌管名簿的人员称之为“军书记”。原文中的军书记是指军队的书记,书记一词是现代用语,指负责文件记录或负责缮写的人员,此处是作者在改写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自身的理解,如果采取归化的策略翻译成主簿的话,就无法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加工的特点,于是此处采取异化的策略更为妥当。直译为军书记,然后做解释脚注:军书记为作者臆造职位,是作者对主簿一职的独特理解,作者认为主簿的职责就是负责军队文书的记录。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即保留了作者原文的独到之处,也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迅速理解军书记一职的职责和含义。
此外,此场景中还有一处官职为“军奉行”,奉行这一职位指的是日本武家时代的职名。根据政务分掌负责担任公务抽签并执行的人。此处翻译为值日的小校,是属于归化策略中对应法的错误运用,因为值日的小校所担任的职责是不能和日语语义中军奉行相匹配的,但在实际翻译中却很难找到十分对应的中国古代官职,所以此处在处理时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即直译为军奉行然后做解释批注:负责并执行公务的人。
(三)归化与异化结合运用
异化和归化各具独特优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际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关键在于在保持原文独特风味和特色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内涵。这样的翻译就是成功的。
特别是在涉及官职翻译时,完全依赖归化或完全依赖异化的策略往往难以实现。官职翻译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化和语言差异时,既要保留原文的特定文化背景,又要使译文在目标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因此,译者需要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找到平衡,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这种平衡不仅体现了翻译策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原文在高俅讥讽王教头这一章节中提到了一个官职,名为“禁门军的师范”。禁门在日语中是指宫城、皇宫的大门,那么禁门军就是指守卫宫城大门的军队,而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
两者无法相匹配,所以这里不能翻译成禁军而是要采取异化的策略翻译成禁门军,然后采取批注解释的方式解释什么是禁门军。但是师范如果采取批注解释的方式就显得过于冗余,在此处师范的意思就是老师、教练。而北宋称呼教授武艺的教练为教头,两者职责相匹配所以可以采取归化的策略翻译为教头。综上“禁門兵の師範”一词可以结合归化与异化的策略翻译成:“禁门军(日本古代指守卫宫城的军队)教头”。
在官职翻译这一领域,绝对正确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只有更为适合特定情境的翻译策略。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文所在的不同文化背景、时代特征、翻译目的和具体环境,来选择异化或者归化的翻译方法。然而,单纯依赖某一种翻译方法并非最佳实践。相反,译者应学会灵活地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以优化翻译策略。
这种灵活性不仅能够确保译文的通俗易懂,同时也能传递出原文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通过平衡异化和归化,译者能够在忠实呈现原文细节和保持目标受众接受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种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同样能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因此,理解并应用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结合,是实现高质量官职翻译的一条有效路径。
本文系2023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水浒传》日本演绎研究”(项目编号:2023-KYYWF-15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