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诗人

2024-10-09 00:00:00何南荣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5期

在风景秀美的富阳永昌镇与临安三口交界处,有一处享有盛名的传统村落—青何村。

“古村新韵,文脉悠悠。”行走在村中,于不经意间,你会遇到古桥、古宅、古碑等文物遗存,你会沉静下来,感怀世间的变幻。

青何村有一山、二水、三桥、四田、五艺。一山,即月峨山(今称月和山);二水,即永昌溪、龙峰溪;三桥,即日新桥、钟家桥、小庙桥;四田,即西畈、大何畈、海螺畈、翁家畈;五艺,即青龙潭旗、梅花锣鼓、越剧艺苑、木雕扎制、家谱诗文。

1949年之前,青何村就享有很高的声誉。1950年,青何乡、昌岭乡、永何乡、湘主乡的一部分同时隶属于新登县(现新登镇)。时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卞竺生,于1951年试办互助组。1952年10月,办起了青何乡第一个常年互助组,创办青何高级农林牧副生产合作社,取得了很大成就,且得到了上级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1955年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和经济学家、人口理论家马寅初等,都曾来青何乡考察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很重视,并且委派著名诗人卞之琳来青何乡考察指导工作。

20世纪50年代,农村既没有宾馆,也没有饭店,干部们下乡考察一律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不搞特殊化,与农户同吃同住。干部们在完成考察离开时都会很自觉地自掏腰包,付给农户伙食费。大诗人当然也不例外,卞之琳被安排在卞书记家里吃住。卞之琳说:“我姓卞,听说你们这里徐家山很多人都姓卞,我们应该是本家。”卞书记笑着答道:“我们五百年前肯定是一家。”闲时,诗人还会聊他的经历、诗作、传奇人生。

1910年12月8日,卞之琳出生于江苏海门唐家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在家乡读小学和初中。1922年,卞之琳考入上海浦东中学;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卞之琳的早期诗作受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的影响,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49年,回到北京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等。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转向翻译和研究工作。

随着交往的深入,卞之琳也融入了村民当中,有时会就农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农作物的培养管理等,虚心向村民请教。这一年多,村子里到处都有卞之琳的足迹,这也许是这位诗人最开心、最有收获、最有价值、最充实的一段时间了。他品尝了丰富多样的乡村美食,领略了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看遍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风貌,听过民间故事,看过传统的民俗和戏曲。乡村的景色美不胜收,山峦起伏,水流潺潺,让人心旷神怡,空气中弥漫着田野的芳香味。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更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

据青何村徐家山的卞良洪回忆,1958年的一个夏夜,夜晚格外宁静,星空灿烂,卞之琳兴致很高,津津有味地同几位有些文化的村民聊起他的得意之作—《断章》。浪漫的意境,忧伤、梦幻、动人,让人浮想联翩。很多人对它都很熟悉,尤其是前两句,可以说深深地根植在脑海中。他们聊到很晚,还意犹未尽,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卞良洪那时虽然还小,似懂非懂,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卞之琳回去后一直念念不忘挚友卞竺生,不忘青何乡的山山水水和淳朴的村民,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再次探访青何。

可能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是一位一直活到2000年,走进新世纪的人物。他似乎被某种魔法永远定格在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中……

近年来,青何村围绕古建筑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打造了幸福老街、非遗陈列馆、周孝子祠、百诗园、“雨沐清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美丽景点。在富阳区文广旅体局退休干部柯士成的牵头打造下,如今的青何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村、传统村落的“老牌村”。

山水竹影,诗田青何。整装待发的青何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传统文化也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