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肥城,泰山作壁,黄河为屏,桃花盛开已逾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璀璨夺目,英雄荟萃,是桃园三结义之地;俊采星驰,属人文渊薮之邦。西周时期,谓肥子国,故名肥城。“桃都”是家乡的文化标签。
肥桃从历史长河中缓缓走来
家乡以桃而建,因桃而兴。
传说,肥人把东海度朔山的镇山之宝“桃树”连根拔起,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在肥城寻得新家,繁衍生息。
展开斑驳的历史画卷,穿梭在岁月的泱泱河流,肥桃与家乡唇齿相依,渊源已久。
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齐鲁两国大动干戈,在鲁国边境燃起熊熊战火,齐兵两路精锐围困住了鲁国的“房”和“桃”。当时,鲁国边境已到达现在的济南长清附近,被齐人包围起来的“桃”,就是现在长清南面的肥城,肥城北部仍有齐长城横贯东西,而“文宗史圣”左丘明是地地道道的肥城人,又进一步印证了“桃”就是今日家乡肥城之说。由此,肥桃在肥城种植、培育,并取得大成的记载和传说不绝于途。
清雍正四年(1726)的《山东通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肥城县乡土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的《肥城桃调查报告》等均有记载和说明:“桃产肥城者佳,临清次之,分销各处”“桃味美,他境莫能及,惟吕店、凤山、固留诸社出者尤佳”“东西洋诸国亦莫不知有肥桃者”……此后,桃誉渐高,声名始播,已成为皇室贡品,名扬海外。
掬起历史长河的一朵浪花,“中央桃行”的故事温暖着时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家乡尚里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农业合作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1953年,村支部书记李志文联合自己互助组的十七户桃农,挑选了十三个单果重量在一公斤以上的肥桃,邮寄给国务院,以示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不久,李志文收到了周恩来同志的亲笔回信。此后,他又先后三次进京送肥桃。1990年亚运会前夕,尚里村十一户桃农把精心培育的十一个“桃王”送至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办公室。时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的袁伟民同志,面对十一个大桃激动不已:“十一颗肥桃,十一颗火热的心,代表十一亿中国人民,献给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央桃行”送肥桃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家乡人津津乐道,老少皆知!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浩荡东风,在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的甜蜜气息里,肥桃品牌光芒四射,熠熠生辉,先后荣膺“中国佛桃之乡”、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大桃园”、国家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第一批“好品山东”等桂冠、称号……由此蔓延开来,裂变发展的肥桃产业,成为集赏花、品桃、桃木加工、桃文化展示、桃园风情游于一体的家乡象征。
占尽春光是桃花
家乡的桃树不拘平原山野、沟沟壑壑,无论贫瘠荒薄,还是肥沃丰饶,有一抔泥壤,便生一棵桃树;有一阵春风,便开一片花朵。
阳春三月,一棵棵桃树,向暖而发,随春萌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从《诗经》一路绽放……
清明前后,在中央桃行,在刘台村的沟沟坎坎上,在桃园镇的果树大棚内……一人多高的桃树,树干透着紫红,东一枝,西一枝,清亮光洁。一场霏霏春雨之后,桃树枝干通畅了血液,溢满了水分。枝梢继而变得湿润柔嫩,再经熙熙和风轻吻和暖阳抚摸,浑然不觉间,几串花苞鼓了起来。起初,花苞与桃枝的颜色无异,灰灰的,感觉树梢枝头起了许多“小包”,这是褐色的娇嫩骨朵儿。骨朵儿一天天成长,羞羞答答地相互簇拥着。两三日之际,她就露出了“真面目”,初绽蓓蕾,像钻石打造的灯笼,晶莹剔透。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有的迎风初绽,嫣然含笑;更多的是白毛茸茸的微吐红点的小花苞。如果是和风丽日,阳光喜暖,桃花就会竞相开放。
初开的桃花是白色的,如脂似玉,像雪般水灵、晶莹、透亮,满是娇嫩。玉洁的桃花排列着五枚花瓣,中间是雄蕊,纤细的花丝迎风颤动,花粉如星星闪烁,里面的子房被星星簇拥着,孕育着桃子。一树一树,缀满枝头,一簇簇,一串串,密密匝匝,宛若一场红色的大雪掠过,开得隆重,美得热烈,不遗余力地燃烧生命的喜悦。
桃花属于平凡人的妖娆。站在白云山上,极目南眺,枝丫错综的桃林,大片环着小片,小片衔着大片,洋溢在沟头山坡。桃花倾情怒放,漫山遍野,气势磅礴,如潮似海,竟看不到边际。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桃花醉了桃花仙人,肥了流水鳜鱼,颠倒了张旭,忘归了陶潜,把一切明朗妖冶绽放在盈寸的花团上。一树树丰美的桃花烂漫飘逸,这是骈俪千言无法尽叙的明媚春赋。这时节,在家乡的每片桃园里、每个景点、每棵树下,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阳光飞翔,月色流淌。春天慢慢熟稔,桃花渐渐长大。一旬的时间,桃花瓣瓣凋零,落英缤纷。枝头残留着几片花瓣,像点点跳动的火苗,孕育着希望的种粒,在年轮里恣意成长,潜藏累累硕果,万千丰收。
时节蓬勃,春景幽深。旷野无边,热烈蔓延。风吹过,拂动一身光芒;雨飘来,润湿锦瑟华年。
每年的中国肥城桃花旅游节,就在游人的脚步里、在嫣红的深浅里被点燃开来!
家乡的四月,四月的家乡,让桃花占尽了春光。
“肆”溢桃香
肥桃之特,不仅特在源远流长,更特在外形和刺激着味蕾的蜜甜、浓香。
“硕大凝甘露,鲜肥结玉脂。蟠桃王母宴,无此不成仪。”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给故乡的《肥桃颂》。诗句饱含着游子对故土的无比眷恋和深重感情。
家乡正宗的桃的颜色以米黄为主,形状正圆,果子底部带圆锥形“长钩”,凸起外部旁侧有一小凹如“佛脐”,这也是家乡桃称之为佛桃的缘由之一。目前,最正宗的家乡桃是一对“孪兄弟”,“兄弟俩”以“皮肤”的红色和米黄色区分,“哥哥”称红里佛桃,“弟弟”是白里佛桃,形状似正圆,“腰围”九十毫米以上,“体重”三百五十克左右,最大一千克以上,称之为“桃王”。在口感上,“哥哥”汁多甘甜、口感清爽;“弟弟”含糖量高、风味浓,如果用果品测糖仪进行检测的话,糖分的含量都在十五度以上。“兄弟俩”是正宗肥桃的代表,骨子里“流淌”着家乡千年历史的“血液”。
香气,是家乡桃最为独特之处。因为家乡桃是软溶质桃,气味芳香。桃子果实肥大,果肉细嫩,汁多味甘。这些特殊品质引人青睐,效仿种植。然而,很多地方引种后,竟无一成功。专家对家乡的气候、土质、水分、地形多次进行探究、溯源后发现,除气候适宜之外,家乡的钙质土层深达十数米,土质肥沃,质地均一,土层不分明,有很好的保水护肥效果,这才成就了家乡桃的特殊气质。
每年八九月份,是饱含丰收和充满喜悦的季节,佛桃从“闺中”款款走出,“闪亮登场”!
成熟的肥桃芳香馥郁,在房间摆放一枚,香气瞬间弥漫全室,闻之欲醉。拿起熟透了的桃子,桃皮一揭就开,桃肉入口即化,只需一根麦秆插进果肉,轻轻吮吸,果肉便化作浓甜郁香的汁液,一股脑儿地滑入腹中,口齿留香,最后仅剩下皮包桃核。
家乡人以鲁菜“四大件”为基础,就地取材,以桃、桃花、桃仁、桃胶等最淳朴的原料,融入桃文化,“桃花鳜鱼”“佛桃献瑞”“桃胶养生盅”“白玉桃花”“佛桃丸子”等珍馐美馔,呼之欲出,成为接待客人的最高礼仪—君子肥桃宴。席有嘉宾,鼓瑟吹笙;曲水流觞,目酣神醉……“君子”风雅,淋漓尽致!
桃子种类繁多,四季有桃。桃子成熟时,就是家乡最有风韵的季节和时令!此时,桃子羞涩不再,轻盈不再,却尽添无数自信,那是青中泛着白,白中透着红,娇嫩饱满,夺人心神。
一个个桃子,或在叶间,或在枝头打坐、静卧,果满压枝,枝随果斜……就像万千颗闪烁的星子,把时空镶嵌成饱满与璀璨,彰显着桃树的强大生命力,诠释着桃树的丰富内涵。
肥桃,让饶沃绮丽的家园充满肉汁甘甜、味道鲜美的眷恋。
在桃树下席地而坐,对着那一树树的丰腴、一枝枝的饱满,却没有了摘的欲望、吃的念想。只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如同桃花,一朵朵、一枝枝绽放在眼前;如同桃子,一个个、一树树缀满心底……
“七十二变”的桃木
桃木在民间文化和信仰上,一直属于霸榜之作。
几千年来,享有“神木”“降龙木”之称,誉作“阳刚之木”“五木之精”,寓意伐邪制鬼、祈福纳祥,象征着平安吉祥、益寿延年。
天下树种万千,桃木颜色暗红,富有光泽,结实而有弹性,可用作打击或防身。诸多特质是桃木神异传说的初始依据。最早的春联就取材于“桃木板”,还有一个比较文艺的名字—“桃符”。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桃木辟邪。而家乡的桃木富有灵性,更为辟邪,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在家乡城区西二十余里,有山曰陶山,险峻雄奇、拔地通天的悬崖峭壁,绵延数十里,七十二个洞穴天女散花般分布在峭壁上。这七十二洞,洞洞都有鬼怪妖魔。每当夜幕降临,群魔乱舞,生灵涂炭。居住于东海度朔山上的神荼、郁垒二神听闻,怒不可遏,驾乘祥云飞临,就地取材,折桃枝为利器,痛击鬼怪妖魔,侥幸而逃的妖魔看见桃枝便魂飞魄散。又因东海位于家乡的东南方向,神荼、郁垒二神随手而折的桃枝,就取材于东南方向,这一方向生长的桃枝便有了灵气。当地百姓将桃枝折下,或做成宝剑悬于室内,或刻成桃人、桃符悬于木梁之上……妖魔鬼怪望之遁去,再也不敢在家乡为非作歹。
千年的传说,催生的桃木工艺品更赋予了神奇,形成了旗帜独树的“桃木文化”。
家乡的桃木质密细腻、木体清香,谓其长;高含糖量、易虫蛀开裂,是其短。从选料开始,家乡的桃木艺人一辈辈、一代代手口相传,经过下料、浸泡、蒸煮、烘干、造型、设计、精雕细刻、打磨、修补、刷漆、抛光、开光等二十多道工序,特别是雕刻中运用线雕、浮雕、丝雕、镂空等手法,以行走在刀尖上的精湛技艺“演变”成万千精美的“专精特新”桃木商品。明代《核舟记》记叙的木雕大师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取材也源于桃之精灵—桃核。
家乡的桃木雕刻制品式样繁多,种类齐全,大到数米,小可盈握,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观赏价值。剑、斧等桃木制品象征避邪,如意、葫芦等桃木摆件寓意吉祥,十二生肖佩饰、“松鹤延年”等暗合长寿,镇纸、笔架、笔筒制品属于实用派。桃木化身各种精美的吉祥饰物、器具,佩于身,置于室,摆于案……真应了“居不可无桃”。
东汉古窑,北宋龙光。磨砺中的宝剑要千锤百炼,绽放的红梅要历经风霜;默默沿着时光足迹,雕刻出岁月记忆;你的世界精彩无比,时间越久越美丽。这是对大国工匠的褒扬,更是毕生致力于桃木雕刻的家乡工匠的生动写照。
家乡桃木承载着吉祥文化和桃源风情,已成为全国旅游商品的重要卖点、景观看点、特色亮点。
如今的家乡桃木,催生出了桃木制品产业,形成了桃木雕刻流派,打造了旅游商品开发的新模式,桃木在沉淀的岁月里,实现了新的升华和蜕变。
向未来……
在家乡的土地上,可以恣意赏花,尽情品桃,食桃花宴,饮肥桃酒,泡桃花浴,逛桃木工艺品一条街,转桃木工艺城……
肥桃及其产业,以其金字招牌,高擎起千年“桃都”!
家乡人培育了肥桃,肥桃反哺了家乡人。在这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肥沃土地上,古有左丘明生于斯,长于斯;范蠡、西施隐栖陶山,逍遥终生,今有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世界著名环境科学专家曲格平,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无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他们就像故土孕育出的肥桃,将甘甜和芳香撒播在祖国的角角落落。而身为大学教授的欧阳中石、欧阳仑兄弟,“一门两将军”阴法唐、阴法舜兄弟,恰似一对文武“双璧”,更为故乡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千年肥桃,日月重光,饱含着历史、文化的斑斓色彩。
肥桃已不仅仅是果实,它是特色文化,它是精神家园。
乡情成脉,绵延不绝,无论桃子、桃树、桃木去向何方,“桃都”肥城都是她永远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