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喧嚣的城市,杜工带着老伴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小山村。门前那棵老榆树早已不见了踪影,乡亲们吃水的那口井也永远留在了模糊的记忆里。老屋还在,只是不知道换了几任主人。老伴儿说:“我想进院子看看!左邻右舍的人都不熟悉,幸好有位高大姐认出了我。”她花白的头发,穿着一件粗布短褂子,手里的竹棍子成了她的扶手。颤巍巍而又低沉的声音,不走进身旁听不清。“大妹子,你回来了。”杜工和老伴儿忙迎了过去:“老姐姐身体还好吧?”这位高大姐是旧时认识的,当时刚来到这个小山村,一切都是陌生的。那时,杜工家的火炕不好烧,时常冒烟,呛得人受不了,还是高大姐的丈夫找会盘炕的人帮忙弄好的!
这村子不大,听当地的长者介绍说,这里风水好,还出过当官的大人物。村子地势北高南低,每家每户都把房子盖在半山坡上,村口有一片树林长得特别茂盛。每逢春天来临,各种各样的小鸟聚集在这片树林里,叫声动听,样子可爱!一些鸟儿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孩子们特别喜欢这里,捉迷藏,钻密林,淘气鬼还用皮筋自制的弹弓袭击树上的小鸟。最吸引眼球的是村前那条小河,那是男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几个小伙伴利用午休时间,顾不上吃东西,手里拿着干粮,偷偷摸摸跑去洗澡。他们脱掉所有衣裤跳进了河里,然而,其中一个伙伴再也没出来。为此,学校带着全体师生开了现场会,警示教育擅自下水的学生。自此,再也没有人来洗澡了,就连水性好的大人也很少光顾了。
高大姐一家几代人都住在这个村子里,祖上是从关里过来的。高大姐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平时话不多,是种地的行家里手。私下没人时,他曾问过杜工:“你们一家在城里住得好好的,为什么到农村来?”一开始杜工拒绝回答此类问题,后来时间长了,熟悉了,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村也架线通电了,村子里买了铡草机,给牲口铡草喂料,省了不少人工。还成立了米面加工厂,磨米压面再也不用石碾子了。不过,村子里懂电的人太少。大家都知道杜工有技术会修理,什么事都难不倒他,村委会便安排他负责管理,为村民服务。谁家的保险丝断了,拉线开关不好使了,都找他帮忙。杜工干得很卖力,从无怨言。因为不用下地劳动了,生产队开大会也不用他当传达员了。杜工是个守规矩的本分人,为乡邻尽心尽力,村民谁都不会看不起他。
入冬之前是杜工最忙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要储存大量的干草,作为喂养牛马等大牲畜的饲料。有一天,铡草机突然不干活儿了,这可急坏了生产队长。有社员出主意,用铡刀,人工铡草。队长说:“不是不可以,但太慢了,效率低,这一垛干草什么时候能铡完啊?”无奈,只好找来明白人,杜工检修完之后,发现铡草机由于振动过大,有一颗螺帽松动掉落,影响了正常运转工作。杜工马上打开百宝箱,找了一颗螺纹孔径相同的螺帽,用扳手固定拧紧,接通电源,机器立马恢复动力转了起来。那时候,夏天的太阳特别毒,汗水浸透了衣裳,一会儿工夫就蒸发了,留下了斑斑印迹。一进伏天,蚊子吵得人睡不着觉。到了农忙时节,天长活重,耗费体力,主妇们都要准备男人们下地的伙食干粮。比如,蒸黏豆包、烙饼之类的。这时,米面加工厂就开始忙了,杜工就更闲不着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来了!一晃,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杜工的大女儿杜丽出落得跟画报上的人似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特别招人爱。求亲的人踩平了门槛,也没一个中意的。其实,杜丽早有主意,她看上了她的同学,心已有所属。杜工却另有打算,不希望女儿在农村成家,可终究拗不过女儿。
春光明媚,喜事临门,大女儿杜丽在农村结婚成家了。
后来,杜工一家决定回城。他们在这个小山村生活了十多年,和乡亲们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大女儿虽然在农村安家落户了,但为了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不得不随父母一起回到了城里。他们临行时,高大姐和丈夫赶来送行。杜工动情地说:“这些年多亏了众位乡亲的照顾,才有了我们一家人的平安生活,我忘不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