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研究

2024-10-09 00:00潘颖
大学教育 2024年18期

[摘 要]科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品质。大学生要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就要认真学习党史,努力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应以文化建设深化信仰塑造认知理路,以网络思政创新信仰塑造载体建设,以社会实践强化信仰塑造行为锻炼,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好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信仰塑造;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097-08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并要求青年学好党史,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教育引导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还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权威党史学习教育书籍,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清晰翔实的党史论述和重要的理论指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面向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由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再到惊天动地的奋斗历程,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党史蕴含的历史智慧中获得丰厚滋养,为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坚实基础。新时代大学生应以实际行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应在学思践悟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在党一百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描绘奋斗新画卷。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目标所向

(一)以党史学习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接受、认同和信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存续的重要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均涌现出无数青年为国奋斗的感人事迹,是广大青年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生动表现。新发展阶段面临“两个大局”,需要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现在泛娱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圈层”的主流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1]。党史中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伟大事迹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巨大感召力和引领力,能够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大学生要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二)以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能否树立正确党史观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更好凝聚广大青年的共识和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斗,迫切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并坚持三个原则:其一,坚持党性原则。“党史姓党”,要求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党史,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中学习党史,学习党史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行,增进对党的情感认同。其二,坚持人民性原则。坚持正确党史观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学习党史就是让大学生明白党的历史由人民创造、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基本事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史是党发动人民力量,维护人民利益,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伟大成就的历史,大学生学习党史要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的视角认识党史,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其三,坚持规律性原则。一要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大学生必须清楚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是主流,警惕“把支流看作主流、用细节代替本质”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必须在党史中发掘最关键线索、最主要本质,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二要实事求是对待党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求大学生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党史,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评价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而不能以臆测代替党史客观事实,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认识历史必然性。

(三)以党史学习教育培养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重要品质。

“有理想”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立身之本。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希望。大学生应利用党史丰富的理想信念素材培养“有理想”品质。一是应有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大学生应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目标和任务,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和决心,以久久为功的奋斗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新的胜利。二是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3]。大学生要时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理解和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三是应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大学生应学习党史先进人物的奋斗精神,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实现个人理想的“航向标”,在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中升华个人理想。

“敢担当”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之基。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史表明敢担当是青年的突出品质。新时代需要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就要求大学生有“敢担当”的品质。一是应有担当意识。新时代大学生要继承先辈敢担当的精神,树牢“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在敢担当中激励自己成长成才。二是应有敢担当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志气是新时代好青年应有的敢担当的气魄,骨气是新时代好青年面对挑战时敢斗争的气节,底气是新时代好青年面对困局时敢挑战的气概。青年敢担当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要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增强。三是应有担当能力。青年的敢担当最终要体现为善于担当,要有担当的能力。新时代大学生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创新水平,并以此锻炼善于担当的能力,为科技兴国贡献力量。

“能吃苦”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成才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4]青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肯吃学习、生活、成才之苦,才能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材。一要吃学习之苦。大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当作时代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应树立主动学习的理念,在勤学苦练中克服本领恐慌,做到又红又专。二要吃生活之苦。现在的生活水平已实现质的跃升,大学生从“去哪儿都新鲜”到“去哪儿都习以为常”,但依然需要传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勤俭节约意识。三要吃成才之苦。大学生应甘于吃苦,在自找苦吃中磨砺斗志。近几年,部分大学生常以“躺平”“摆烂”为由逃避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大学生应克服消极思想,用能吃苦的实际行动磨砺意志,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肯奋斗”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成功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5]。一是在专业技能学习方面,面临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形势,大学生要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助力国家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二是在做就业选择时,大学生要弘扬艰苦奋斗、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决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目前有部分大学生的奋斗观出现偏差,误以为靠流量走红赚快钱大钱是人生捷径,或是在择业时以“钱多事少离家近”为最佳选项,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实现的。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应在学习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中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将不懈奋斗、永久奋斗转化为自觉行动,在接续奋斗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时代价值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阵地进行渗透,大学生要时刻警惕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和抵御能力,并且让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一)党史学习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浓缩,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党的十八大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持续抓好“四史”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是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能有力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史学习教育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理论基础。回顾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相对应:经济建设主要对应“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广泛践行“富强”价值理念;政治建设主要对应“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广泛践行“爱国、自由、民主、法治、友善”等价值理念;文化建设主要对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须广泛践行“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建设主要对应“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须广泛践行“平等、公正、敬业、诚信”等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对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须广泛践行“和谐”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参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归依,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可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可以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促使他们自觉遵循和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为人处世的行动指南。

党史学习教育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实践根基。我党一百多年来在新中国成立、振兴、富强的实践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现实逻辑,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应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应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对应“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在我党一百多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盖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强化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担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有利于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际行动,这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意义所在。

(二)党史学习教育是抵御境外势力错误思潮侵蚀的重要保障

境外势力利用错误思潮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6],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错误引导。现在对青年群体影响较大的错误思潮主要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一是网络民粹主义否定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贡献,打着“起底真相”“重新评价”的旗号,质疑中国革命历史和党史。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又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容易因受民粹主义影响而出现思想动摇,导致其怀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质疑党和国家历史中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的真实性,不利于培养其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弱化了其爱国主义情感的根基[7]。二是“普世价值”不是价值共识或共同价值,而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唯心主义的理论[8]。“普世价值”宣称具有超阶级、超历史的特征,具有极强的迷惑性。“普世价值”通过价值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其迷信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消解“四个自信”和弱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驱使大学生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助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泛滥。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解构历史,对党史重要人物进行攻击、丑化、污蔑,企图解构中国政治和社会,造成群众思想混乱,动摇我党执政地位,严重影响青年群体正确价值观和信仰的培育。

党史学习教育是抵御错误思潮渗透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需要用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进行正确引导,以抵制错误思潮的冲击,进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守住育人阵地。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就是以唯物史观的理论揭开民粹主义、“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引导其用系统观对史料进行辨识,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党史,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大学生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与挑战的能力。

(三)党史学习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文化自信。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孕育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包含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其发扬光大。红色基因是党和人民在持续奋斗中发展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相对稳定、长期延续、标识中国特色的文化因子”[9]。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基因的表现形态,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大学生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并立足于此,将文化自信融入自身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当中,实现精神自立,传承红色基因。

党史学习教育依托红色资源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重要载体。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中留下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载体类型多样,包括革命遗址、革命遗迹、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建筑物,烈士遗物、旧式军事装备等日常物品,影像资料、革命文献和著作等影音文字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讲述红色资源蕴含的历史事件、红色故事以及反映的红色精神,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党史的认知和理解,认识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把握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能够更好地延续红色基因的精神血脉,使他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行,确保红色江山不改色。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要求

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是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新时代好青年的宝贵资源。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立体、系统地了解党的百年历史,从而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

(一)学史明理:把好思想之舵,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理是真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10]党领导人民实现的四个伟大飞跃和一百多年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学史明理就是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智慧,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能帮助他们学史明理,使其把握好思想航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并一直重视“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一要用“三大规律”教育大学生把握党的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强国实践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大学生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握“三大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二要用“能、行、好”的内在逻辑教育大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我党从幼小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我国实现由弱到强的巨变,是“能、行、好”的成果体现。“能、行、好”何以可能,是因为我们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增强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学史增信:选准价值坐标,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大学生

信是信念、信心。大学生学史增信就是大学生通过学习党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他们砥砺前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一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和“怎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1]。大学生要深入学习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史,增强对中国美好未来的信心和信念,在实践中推进伟大目标的实现。

用党的初心和使命感召大学生,能帮助他们学史增信,为其选准价值坐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大学生就是要求大学生以初心使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价值坐标。一是大学生要为人民谋幸福,就是要以为人民做实事办好事为奋斗目标,使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二是大学生要为民族谋复兴,在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团结各族同胞,为实现民族复兴凝心聚力。三是大学生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地球一村,人类一体,大学生应站在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三)学史崇德:汇聚复兴之力,用党的先进榜样引导大学生

德是做人的品德,立德是做人的基础。大学生学史崇德就是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守公德”就是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到守法、明礼、诚信、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严私德”就是要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以奉献社会为指向的职业道德,传承良好家庭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个人品德。

用党的先进榜样引导大学生能帮助他们学史崇德,为民族复兴汇聚动力。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2]。党史中涌现的先进榜样诠释了何为大德、公德、私德。杨靖宇、左权、张自忠等英烈以及“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冰雕连”等英雄群体舍身报国,为大学生凝聚爱国心、践行强国志树立了“明大德”的榜样;袁隆平为人民圆“禾下乘凉梦”,黄大年为人民教书育人,黄文秀为人民脱贫攻坚,为大学生培养敬业奉献精神树立了“守公德”的榜样;毛泽东、焦裕禄、谷文昌等严格教育子女,为大学生严于律己、立德修身树立了“严私德”的榜样。用党的先进榜样引导大学生就是要求大学生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做到对党忠诚、为国效力、敬业奉献、严于律己,达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汇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四)学史力行:永葆昂扬斗志,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大学生

行是实践,是知行合一。大学生学史力行,就是要在学习党史中汲取历史智慧,善用历史思维,“增强以史为鉴、用史辨析、续史创造的思索能力和行动本领”[13]。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见证者,不能做“纸上谈兵”的空想家,而要做有学问有才能的实干家。

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大学生能帮助他们学史力行,令其永葆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14]。党和政府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国情社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大学生就是让其在学习历史经验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所期盼的有志青年。大学生应重视历史经验的吸收和运用,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为“十个坚持”,大学生尤其要注意掌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敢于斗争”等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启迪大学生要坚决拥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党忠诚;“坚持人民至上”启迪大学生要主动接触群众,团结群众,以服务群众为奋斗目标;“坚持独立自主”启迪大学生要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坚持胸怀天下”启迪大学生要以“四为四谋”为己任,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坚持敢于斗争”启迪大学生要在复杂的国际斗争形势下维护好国家尊严和利益,同一切阻碍国家发展的挑战作斗争。总之,党的历史经验鼓舞了大学生的斗志,勉励他们努力建设伟大祖国。

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实现路径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关键一点就是付诸实践。应通过文化建设、网络思政、社会实践共同发力,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塑造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温习党史,以加强文化建设深化大学生信仰塑造认知

新时代大学生日益受到社会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的影响。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务必要重视文化建设,应紧密围绕“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以文化引领青年风尚,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七个着力”,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引。用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的信仰需要着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达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目的。弘扬革命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一是以社会为主体,重视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助推红色文旅融合。一方面,从“守正”出发,坚持革命文化的底色,使其避免受到商业化熏染;另一方面,从“创新”出发,根据当地革命文化特色和青年的接受特点等因素创新传播形式。二是以国家为主体,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更好发挥网络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一方面,从网络生态整治出发,在网络舆情监管中引入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举报、删除涉及党史的错误言论,清朗网络空间;另一方面,从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出发,创作推广优秀红色主题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网络文化作品,让大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三是以高校为主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园党史育人的景观建设,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对当地党史文化的崇尚感,充分利用海报张贴、橱窗展板、横幅标语、电子屏幕、校园广播等宣传载体营造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增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当地党史资源,打造党史育人活动品牌,定期组织与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相关的讲座、征文、微视频拍摄、知识竞赛、读书会、观影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

(二)研习党史,以网络思政创新大学生信仰塑造载体建设

青年日益成为网络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高校应强化网络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是搭建网络平台,做到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高校应积极建设党史学习教育网站,利用融媒体技术开发党史学习教育的小程序、App,通过“5G+VR”技术赋能网络思政,既能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形成融媒体互联互通的势态,又能实现党史学习资源有效整合与需求的实时匹配,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受欢迎程度。二是优化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对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高校应考虑新颖的教育方式和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话语表达。一方面,注意优化网络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数字化设计。高校应建设网上虚拟党史学习教育场馆,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数字化,做成音视频、纪录片等,集声音、图文、影像于一体,多视角、全方位再现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生平事迹、重大会议。另一方面,注意优化网络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话语表达。近年来,青年流行文化更新迭代,所使用的话语表达形式层出不穷。青年群体的表达风格日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要让主流意识形态认可青年群体具有灵活性的话语审美,并效仿这些话语体系与青年群体进行深度沟通。高校要做好网络党史学习教育等网络思政工作,就要使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使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和方式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接受习惯。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网络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人员保障。高校应培养一支由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构成的党史学习教育队伍。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对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进行把关,确保所推送的内容导向正确、史实无误。另一方面,高校应组织优秀学生党员参加培训,既要培训其党史知识,夯实其理论功底;又要培训其新媒体网络技术,提升其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开发、推送及党史学习教育平台运营的水平。学生党员要经常在学习平台上答疑解惑,加强“键对键”线上互动,做到“实时反馈、事事落地”,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高校还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投稿,调动全校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三)传习党史,以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信仰塑造行为锻炼

社会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课堂,新时代大学生应以更加主动的精神融入社会。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党史学习教育是否取得实效的价值标准。大学生应将党史学习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悟使命担当意识,在办实事中增长才干。一是开展红色研学,依托百年党史资源塑造精神品格。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5],守护着百年党史的红色记忆。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前往革命遗址和其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让大学生通过观看展品和听讲解员讲解,可以直观感受一代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过程,激励其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强化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一方面,做好口述史调查。在百年党史中出现过很多革命英雄、劳动模范,他们往往经历过重大事件,是记录党史的“活化石”,现在他们大多步入老年,需要进行抢救式的口述史记录。应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等“五老”历史见证者的优势,鼓励大学生与“五老”交流,整理他们的事迹,加深大学生对党史的感悟和体会。另一方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大学生应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开展社情民情调研实践,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建设性意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蕴含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内核。三是推进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参与志愿服务是实现学史力行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应在服务人民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一方面,深入基层治理实践,参与社区、乡镇具体工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持久活力。另一方面,面向群众开展党史宣讲,重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16]。对接群众理论诉求,把党史理论“讲透、讲薄”,结合当地的红色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历史,传递马克思主义声音,阐述党史理论精髓,凝聚民心。

百年党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斗、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密码。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追梦人,要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要把自己塑造成身怀赤忱奉献理想、能担祖国复兴重任、能经受层层考验、肯为国持续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大学生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重,让青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 参 考 文 献 ]

[1] 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N].人民日报,2021-04-22(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4-11.

[4]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7] 王辉,陈文东,倪元利.网络民粹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67-69.

[8] 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9(4):3-9.

[9] 周静.论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鲜明特色[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2):16-20.

[10] 习近平.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报,2021-03-26(1).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6(7):4-11.

[12]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3] 黄蓉生.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历史论域[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10):83-92.

[14] 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EB/OL].(2021-07-23)(2024-02-03).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7/23/c_1127687465.htm.

[15] 张娜,于成文,赵丹.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J].中国高等教育,2022(7):28-30.

[16]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1).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