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文化建设视域下的思政育人工作探析

2024-10-09 00:00赵庆
大学教育 2024年18期

[摘 要]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大学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角色定位对大学的文化建设和思政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学科文化建设深化思政育人工作,特别是在充分理解学科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深入阐释学科文化建设与思政育人的关系,推动两者融合发展,不仅是深化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深化学科文化建设,有助于打破学科思政育人的壁垒,丰富其工作维度,构建思政育人工作共同体。针对学科精神文化在提升思政育人价值上尚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深化思政育人效果尚不明显、汇聚思政育人合力存在薄弱环节等具体问题,文章提出要以学科精神文化筑牢思政育人“主阵地”、以学科物质文化扩大思政育人“同心圆”和以学科行为文化拓展思政育人“共同体”等具体举措。

[关键词]学科文化;思政育人;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09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大学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提出,要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2]。大学作为包含多样化学科的文化组织,学科是其建设的基本元素和组成单元,在组织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学者提出,大学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由多样化学科构建的知识集团耦合体[3-4],而学科文化建设也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着力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分析学科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及其在推动思政育人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并推动基于学科文化建设的思政育人工作走深走实。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创新学科文化、推动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开展的重要工作。

一、学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一)学科文化的发展内涵

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作为重点建设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5]。大学文化是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6],以其“化人性”“学术性”“先进性”“批判性”和“包容性”等特征[7],在塑造教育人文情怀、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科学认知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学科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渗透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外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学科文化是在本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行为系统和学科术语等内容,以及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传统、信息交流和学科结构等[8-9]。国内相关学者从研究内容方面,将学科文化界定为历代学人在推动学科建设历程中所创造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所汇聚的思想方法、价值标准、科学精神、人文传统和工作方法等的总和[10]。由此可见,学科文化可以说是本学科前辈学人在代际更迭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特色所总结和凝练的特有的精神气质。具体而言,学科文化包括特定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学科文化传承过程中,所融入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科价值理念认同,以及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工作方法等。这些文化特征在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学科育人等各项工作中产生持续的正反馈作用,共同构成了学科文化的总和。

(二)学科文化的育人价值

学科文化作为与本学科相关的各种文化要素的集成,在学科育人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规范、凝聚和辐射作用。完备的学科文化体系能够为学科育人提供全方位的物质、精神、制度及行为的支撑和引领,尤其能够对以学科为纽带的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起到多种形式的教育和感染作用,强化学生对学科价值的认同,并将其上升为国家认同。在学科规范范畴中,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学科精神培育和学科文化传递,逐渐形成学科文化特有的教育规范、研究规范、科学标准规范及行为规范,最终形成独具学科特质的规范体系。在特有的学科文化教育和规范支撑体系作用下,学科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并据此确立学科文化在物质、精神、制度及行为方面的鲜明特色。这也将产生学科发展和育人过程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形成学科文化特有的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在提升学科影响力的同时,支撑育人过程中的精神、价值和意识的归属以及情感的凝聚,进而推动学科建设和思政育人工作的融合开展。

学科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学科文化育人工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支撑作用。在物质层面,基于学科特性所构建的实验室平台、仪器设备、测量空间、实验场地、学术发展实体支撑空间、学科文化场域空间,以及学科发展资金投入等,使得物质支撑独具特色,成为学科物质文化育人的基础保障。在精神层面,学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学科历史发展、价值认同、使命责任、学科成就,以及前辈学人的学术实践和工作奉献等,在学科育人特别是学科思政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在制度层面,学科文化发展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和工作规范,为规范学科文化育人行为、制定工作标准等提供了具体制度参考。在行为层面,学科不同组织单元的工作交流实践,以及围绕学科发展目标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和科研实践,不仅为学科育人提供了行为规范,同时也搭建了学科实践育人的具体平台。

二、学科文化建设与思政育人的关系

(一)学科文化打破学科思政育人壁垒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建立完善育人体制机制,营造育人环境[11]。大学学科建设中的文化功能,对打破学科思政育人壁垒至关重要。学科文化的开放性和辐散性促进了学科间及大类间的交流融合,奠定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坚实基础。不同学科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集中体现在围绕重大问题的协同研究上,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术发展,也实现了卓越育人与思政育人的融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特别是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具备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依托学科文化的特性,打破学科思政育人壁垒,通过跨学科融合促进卓越人才培养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学科文化丰富思政育人维度

培育学生的大爱大德大情怀,关键是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同行间行为实践构建的场域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学科人才培养的维度,与育人要求紧密契合。具体而言,通过课程建设与专业知识传授,将科学精神、价值追求及责任担当等文化精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习得学科知识技能的实践中,注重将解决科学问题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深化专业实践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文化中的场域空间资源,发挥独特文化、典型人物及感人事迹的引领作用,以助力学生卓越人才精神品格的塑造。

(三)学科文化构筑思政育人共同体

学科文化为思政育人共同体构建提供多维支撑。在物质层面,学科建设队伍、研究平台、实验室等构成了育人共同体的基石;而学科建设在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中的卓越贡献,则铸就了学科文化中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责任担当,这成为学科文化育人的核心价值追求。进一步地,学科知识传授过程中所蕴含的学科精神、使命和价值的提炼,成为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的价值内核。通过学科教师的深刻内化与积极传播,在丰富多彩的学科文化活动中,这些精神与价值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科文化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此外,学科文化所衍生的思政队伍、资深专家团队、校友资源、朋辈教育,以及基于学科文化的专业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体系。

三、以学科文化建设推进思政育人所面临的问题

(一)以学科精神文化提升思政育人价值尚未充分发挥

学科精神文化中蕴含的责任、使命、价值与信仰等思政元素,可通过展示学科发展历程、重大贡献、典型建设案例、大师成长实例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体现,这也是培育学科人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前学科育人的具体过程中,部分学科教师仍主要关注基于课程标准的知识传授,侧重于讲授学科知识点及其蕴含的技术技能,而通过课程思政挖掘学科精神文化价值的做法尚不够深入,对学科精神文化的阐释讲解也不够透彻。此外,既有的学科文化育人工作未能很好地结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国家或区域重大问题的宏观背景进行深度提炼与阐释,因此在融入思政育人工作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发展动能的蓄积,使得学科精神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以学科物质文化深化思政育人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校园空间的学科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依托学科属性所建立的实验基地、学术交流空间、功能性实验室、学术研究室等物理平台或实体空间,以及本学科相关的标识符号等。目前,学科物质文化建设更多关注其在推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对如何通过学科物质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思政育人工作的关注和考量还不够,导致既有的学科物质文化建设在学科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方面相对薄弱。在具体实践中,学科物质文化对学生学术精神的传承推动作用尚不明显。同时,学科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的学科荣誉感和归属感不强,学科物质文化在学科育人中的感召力和教育潜力还未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在推动学科文化场域空间建设方面,缺乏通过系统构建学科物质文化场域空间来赋予学科思政育人更多具体工作形态的实践探索。

(三)以学科行为文化汇聚思政育人合力尚存薄弱环节

伯顿·克拉克认为,学科文化是基于学科任务而形成的知识传统、思想范畴和行为准则,在学科人才的思维塑造和行为引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12]。从学科文化的维度来看,其凝聚功能在学科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表现突出,但往往局限于学科内部或团队之间,未能充分释放其辐射能量以促进广泛的跨学科交流与深度融合。这种局限性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共同发展,进而影响了跨学科思政育人的有效联动。目前,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本学科领域内,对跨学科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缺乏打破跨学科界限、培养综合思维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强烈意愿。同时,通过多元学科知识融合,激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尚显薄弱。

四、基于学科文化建设的思政育人工作路径分析

(一)以学科精神文化筑牢思政育人“主阵地”

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用足用好第一课堂资源,以学科精神文化筑牢思政育人“主阵地”,通过第一课堂实现学科知识传授和学科精神品格塑造的并行并重。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挖掘提炼学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使命价值、精神追求、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并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学科专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精心构建典型案例集和特色数据库——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学科知识的精髓,更彰显了学科的精神价值追求。第一,通过课堂传授、专业讲解及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融学科精神文化品格培育于思政育人“主阵地”,确保在学科精神的引领下,课堂传授超越学科知识点的学科精神价值,实现其传承与弘扬。第二,优化学科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借助教学团队与课题组的力量,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塑造学科知识与精神的传承纽带,以提升学科教师思政育人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第三,鼓励学科教师不仅作为学科精神的传承者,更要积极担当学生学术品格的培育者、学术行为的引导者和学科精神价值的淬炼者。

(二)以学科物质文化扩大思政育人“同心圆”

要以学科物质文化建设为拓展渠道,扩大思政育人“同心圆”。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实验空间、实践基地、学术场域等各种物质形态,为通过学科文化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平台。在学科物质文化载体平台建设中,深入挖掘学科物质文化育人元素,通过更加直观和直接的展现形式,丰富学科文化育人内涵,拓展学科文化育人范畴。特别注重学科物质文化场域构建,借助学科领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科大师、本学科领域前辈学人学术贡献等学科文化资源,建设学科物质文化平台,打造学科文化思政育人场域空间。通过学科前辈大师雕塑展陈、纪录视频拍摄、学科成果展陈介绍等方式,丰富学科物质文化育人维度,为学生营造沉浸式教育体验,让学生感受学科榜样力量和责任担当。以学科典型人物、发展历程和典型案例等为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可感知、可体悟的学科文化育人物理空间,逐步营造由学科“个像”引领到“群像”拓展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科文化建设与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

(三)以学科行为文化拓展思政育人“共同体”

要以丰富并拓展学科行为文化功能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第一,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和工作机制,注重学科行为文化辐射作用发挥,强化跨学科思维融通载体的学科文化认同,特别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学科间育人联动。第二,注重学科间育人队伍建设,以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形成工作激励,推动跨学科交叉队伍培育,着力形成跨学科联合研究团队、育人团队、管理团队等,在催生跨学科研究成果、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同时,实现包括跨学科的“合作”“责任”“担当”“奉献”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和融通。第三,注重跨学科育人平台搭建,增进不同学科间交流交往,通过联合实验室、学术空间、会议沙龙、实践基地等形式,推动跨学科组织间交流发展,形成更多学科间联合育人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高校中现有的“书院制”“学部制”改革发展平台,创新校院两级组织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科间育人资源的共建共享。第四,要构建学科间人才培养联合机制,通过学科间“学术班主任”“创新创业赛事”“联合奖助学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为学生丰富学科间文化体验、涵养学科品性搭建平台,拓展学科文化育人范畴,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

五、结语

学科文化建设在推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以学科文化建设深化思政育人,能够有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学科文化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强化学科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能够不断丰富思政育人工作维度、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3-08-31)[2024-01-0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

[2]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2017-01-24)[2024-03-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

5701.html.

[3] 陈何芳. 论大学的学科文化及其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16-21.

[4] WEICK K 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1):1-19.

[5]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24-03-27].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6] 王建升, 王效美, 张锐.“双一流”建设视域下大学文化育人的实现[J].高教学刊, 2021,7(24):23-26.

[7] 郑云. 大学文化的概念界说和特征诠释[J]. 教育观察, 2021,10(37):11-13.

[8] REICH S M,REICH J A.Cultural competence i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a method for respecting diversity in research partnership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6,38(1-2):51-62.

[9] 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0] 薛瑞丰,周春英,夏新颜,等.浅谈学科文化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关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78-7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4-03-2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12] CLARK B R.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 [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责任编辑: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