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升华:从一节“好课”到一篇“好文”

2024-10-09 00:00:00杨宏伟赵国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9期

[摘 要]对公开课进行反思并开展写作研究,能打通理论与实践间的“壁垒”,让实践始终充满研究的意蕴,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文章结合一线教师执教公开课的教学实践,从研究的视角阐释“好课”与“好文”的本质内涵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从主题选择、观点提炼、策略形成三个维度,梳理了如何将一节“好课”转化为一篇“好文”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好课;好文;研究;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6-0027-03

一节“好课”的温度,反映了思想的丰富性和思维的深刻性;一篇“好文”的厚度,则体现了智慧的深度和学术的品位。“好课”与“好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将磨课的过程和个人的体会结合起来,聚焦某一主题或热点问题,形成核心观点,从而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呢?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践与感悟,对此进行简要阐释。

一、把准内涵:让实践不再只是实践

(一)“好课”与“好文”之概念界定

“好课”,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真实需求,以任务驱动和活动参与为主要手段,引领学生充分经历自主建构与进阶发展的过程,持续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范例,帮助他们迅速掌握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策略,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好文”,是指将动态的教学实践转化为静态文本,以生动的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典型课例的深入研究、分析与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形成创新性策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促进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进而改进教学策略的作品。它既是教师在教学思考与实践之后的书面表达,也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或教育技术在学科应用中的理性分析与机理探究,更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好课”与“好文”之转化意义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好课”是撰写“好文”的重要素材。教育教学过程中持续的教学设计、问题解决和反思总结不仅有助于教师提炼教学策略、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观点,还能助推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用研究积淀智慧,用智慧优化实践。

1.有助于经验分享

写文章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好课”的具体实践而撰写出的具有学术价值的“好文”,在经验分享、思想交流以及智慧共享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无论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策略的改进,还是教学问题的探讨,都可以通过文章顺畅传达。品读一篇“好文”,就是与作者进行对话,与课堂进行互动,与思想和经验进行交流。

2.有助于教学改进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存在一些缺憾。如何弥补缺憾?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通过对“好课”的深入反思、总结、提炼和表达,形成可供传播的“好文”,能够促使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和学习的方法,特别是能够激励教师从研究“一节课”迈向研究“一类课”,以课程视野开发课程资源,提炼出可行的研究路径或教学策略,从而优化、重构和再造课堂。

3.有助于专业发展

将“课”转化为“文”,实际上是教师通过写作来促进自我教学反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支撑,以学生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全面分析自身的教学行为与核心理念的契合度,探讨两者的融合程度与成效,寻找更优的教学路径和策略。为了进一步优化“此类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师需要提出策略、揭示原因、预测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好课”到“好文”的转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提升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探寻路径:让实践巧妙升华为研究

基于课堂教学的“课”转换为理论视域的“文”,不是一条简单的“流水线”,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由实践感性上升为学术理性的进阶与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以“文”指向普遍且具有共性教育话题并尝试形成新的策略和路径的一种外在表达和内在升华。

(一)精准确定主题:让文章“有魂”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研究主题是课例中学情、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因素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显性体现,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独特的理解与思考,即文章的核心观点。确定研究主题,意味着为文章设定了起点或基调。文章的主题应当具体而明确,切入点小,既可以源自课例中凸显的重点问题,也可以源自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典型案例。

1.基于教学实践,挖掘典型问题

如何在教学课例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要形成系统性或整体性的研究主题,教师需进行多维度的思考、精准的剖析和反复的磨砺。教师每天身处不同的教育教学场景。这些场景汇聚着师生的思考,激发着师生的思维,穿插着师生的困惑,分享着师生的经验。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和教研中开辟创新且有意义的路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途径,从而直面典型问题,以确定文章的主题。

2.进行理论寻根,聚焦重要启示

文章主题的确定,除了基于对教学实践中典型问题的剖析与解决,还可以围绕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理论探索,从思想认识和新观点形成的角度来进行。例如,在发现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较为浅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采用问题引领和活动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实现结构化。公开课效果显著,笔者随即深入分析了其成功背后的理论支撑,确定了“儿童思维结构化”这一主题,并撰写了《推动儿童思维结构化的教学策略》一文,阐释了如何基于几何直观模型,把握知识所蕴含的核心概念及背后的思维方法,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成果。这一选题充分展现了以“课”炼“文”的核心要义,聚焦课堂的亮点,凸显了文章的“灵魂”。

(二)提出核心观点:让文章“传神”

在确定研究主题或方向之后,教师应重新审视课例,挖掘与自身教学实践相契合的教学理念,即能支撑文章主旨的理念。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尝试解答“研究什么”的导向性问题、“指向什么”的本质性问题,以及“落实什么”的价值性问题,并结合课例将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或个性问题转化为文章的核心观点。提炼核心观点的目的在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其他教师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交流的机会,引发更多的思考、研究和创新。

1.在“问题解决”中提炼

好的文章应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积累研究素材,将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自然融合,以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进行了创新设计,从教材重构到活动重建,将教学流程从“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发现关系”转变为“发现关系—实验操作—推导验证”,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观察中发现,巧妙利用学习活动材料,在“不完整”中逐步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将课堂中的不确定性转化为丰富的生成性,即实现知识生长点的发生、思维生长点的迁移、素养生长点的重建,从而“破”静态知识,“立”动态收获,实现认知整体建构。之后,笔者撰写了《从“教材重构”到“活动重建”——例谈指向学生素养生长的学习活动设计》一文。文章中,笔者将研究焦点指向如何重构研究框架,从“初步感悟‘围不成’”“深度理解‘围得成’”“精准掌握‘成不成’”这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核心观点的确立,有效夯实了文章的根基,实际教学案例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可见,成功突破某个教学难点时,可以由此聚焦主题,形成核心观点,总结成功经验,撰写一篇“好文”,激发广泛的交流、思考和探讨。

2.于“教学热点”处提炼

好的文章常常能够反映某个阶段的教学热点,解教师之困惑,探研究之路。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何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展开学科间的跨界与融合,促进多学科的交融与整合,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撰写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探究——以“圆的周长——跑道中的学问”为例》一文,以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路径和新视野。文章从“基于目标提炼核心问题——分析数学课中的跑道”“借问题链助力深度理解——开展跑道上的数学课”“对标理论引领学科融合——从短程‘跨向’长程”三个维度阐述了跨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并基于实践与反思提出了对跨学科教学实施的再认识与建议,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推动学科育人实践的深入发展。

(三)提炼策略路径:让文章“扎根”

众所周知,“课”转化为“文”的核心宗旨在于,通过课例的分析与提炼,形成观点,并按照严密的逻辑进行表述,形成教育教学新思考,总结行之有效的新策略和新路径,从而推动学科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促进经验的广泛传播、思想的交流与共享,以及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

1.善于积累与发现

好的教学经验源于不断的总结。数学教师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令人惊喜的数学结论,只要稍加整理与提炼,便可将这些结论转化为有价值的文章。例如,在《指向思维进阶的习题设计策略》一文中,笔者依据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以习题设计为切入点,引导教师成为善于反思的研究者。文章从“一题”到“多题”、“新题”到“旧题”、“一题”到“一组”三个维度,阐述了习题设计的新策略。这不仅是对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习题设计理性思考的深化,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

2.善于追问与思辨

先进的教学经验离不开具体的实践。在总结和提炼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研究、反思,通过追问,深入问题的本质,探寻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出优化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常通过问题链来紧扣主题,突破难点。那么,如何设计具有明确指向性和进阶性的问题链?如何以问题为驱动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这就涉及教学设计策略了。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一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炼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四个核心问题:①为什么不能搭成长方体?②为什么小棒的数量不足?③为什么会搭建出奇怪的图形?④为什么选择这几件“外衣”?这一系列具有逻辑性的问题,能驱动学生开展组块化探究学习。以探究性学习为例,形成如下策略:①善用启发性问题——激活思维;②巧用探究性问题——打开思维;③活用拓展性问题——延展思维。

问题作为明线,清晰地展现了策略路径,思维作为暗线则蕴藏于问题中。这使得图形教学从问题设计与实施的角度得以充分延伸,实现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巧妙融合。

从一节“好课”到一篇“好文”,这不仅仅是一次实践向研究的完美转变,更是一场自我反思与深度重构的智慧之旅。它能够引领教师从单一的实践者转变为多元的研究者,用研究来剖析、推动和升华实践。当然,从“课”到“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仅从执教公开课(或优质课)的视角,围绕某一教学创新点或教学片段的优化设计等方面,简要阐述了一些基本的写作策略,以期抛砖引玉,点燃广大教师更多的智慧火花。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