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学中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师应主动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优势,以促进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双重提升,进而实现课堂教学品质的显著提高。文章指出,借助数字化资源,导入更真实的情境,开展更灵活的互动,提取更实用的模型,进行更及时的评价,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优势,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助力师生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小学中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6-0096-03
在教育数字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依托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综合优势,推动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能够实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确保新时代的学生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中完成更深入的学习,实现更高效的发展。本文将从数字化资源在小学中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视角切入,深入探索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创新应用的路径与策略。
一、数字化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资源,是一种资源的表现形式,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相互融合应用生成的,以数字形式进行发布、存储、应用和推广的资源。在本文中,将主要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即以数字化形式来发布、存储、应用和推广的教育类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具备极为突出的综合优势,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
二、数字化资源应用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中高段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通过机械、重复的解题训练,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形成机械经验。可是,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短板,很难真正促成学生思维层面的发展和跃迁,更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的全面升级,通过引入贴近实际情境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数字化的工具和手段,深入分析问题、展开研究,并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在逐步增强思维锻炼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实现认知层面的发展,完成核心素养的突破。
三、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势,持续促成小学中高段数学应用问题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层面的发展,教师应当对数字化资源有清晰的认知,并将其恰当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助力课堂教学品质的稳步提升。
(一)导入环节,形成更真实情境
在小学中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导入真实情境,是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首要环节。数字化资源的深度融入,特别是各种采集类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应用,能够赋予传统数学情境以更为立体、丰富的面貌,使学生得以深度沉浸于情境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初步感知与探究。
在传统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通过单一视频演示动态过程,比如,追及问题的教学,教师往往会用动画或影像的方式,展示追及双方的运动过程。然而,这种方法在情境构建上仍显单薄,难以全面展现问题的多维度特征。通过数字化资源的引入,教师可以借助更为先进的多维立体展示技术,对追及问题的情境进行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呈现。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追及双方的运动状态,还能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借助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引入,小学中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情境导入环节变得更加丰富而精彩,学生能够在更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应用问题的本质,进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解环节,推动更灵活的互动
在小学中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有效提高数学应用问题解题效果的关键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解数学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也要让学生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自主解答。借助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应用,师生互动环节将变得更加灵活。教师的讲解可以用更为直观的数字模型形式进行呈现,当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或智能终端进行实际操作,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这样将使得师生对数学应用问题动态过程的理解更加清晰、准确,从而显著提升师生互动解决应用问题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缸中取水”这一数学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采用图示和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紧随教学思路进行理解。在应用了数字化资源,引入了相应的技术之后,教师对“缸中取水”的动态过程进行演示时,就可以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让学生同步进行操作。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远程操作的方式,将自己的动态解题思路呈现到电子白板上,分享给教师和其他同学。其他学生如果有新的想法,同样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或智能终端进行操作演示,展现自己解决“缸中取水”问题的创新思路。这样一来,师生互动环节就变成了一个操作演示、互动交流的环节,整个过程清晰可辨,整个操作简单明了,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问题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教学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在数字化资源和相应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操作方式,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应用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应用问题不再是抽象的数学逻辑关系,而转化为了可视化的直观的操作过程,降低了学生的推理难度,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掌握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巩固环节,提炼更实用的模型
在小学中高段数学应用问题教学过程中,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应用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从中提炼出个人成功的经验,并将其内化为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常用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资源的引入,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资源多样性不足的客观难题,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符合自身需求的资源环境中,实现高效学习、深入探究及显著提升。
比如,当学生解决了“截取钢管”这一类型问题之后,可以借助智慧平台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平台会记录学生的解题过程,总结学生的解题规律,找到学生的解题偏好,进而为其提供更多相关问题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熟悉的解题路径,快速解决大量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拓展练习,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掌握熟悉的解题模型,收获解题过程中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之上,平台还会主动进行拓展,将截取木棒、截取绳子、缸中取水、铺路、拉化肥等众多与“截取钢管”相关的数学问题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解题模型求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而系统地解决复杂的数学应用问题,逐渐深化对解题思路的理解,构建出个性化的解题模型。随后,智慧平台将借助思维导图工具,直观呈现学生解题的常见路径,助力学生在广泛的练习与拓展中,提炼出更为高效实用的数学模型,并能够有效应用于解决更广泛的数学应用问题。
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借助智慧平台的有效支持,通过练习资源的个性化匹配,能够让学生高效掌握解题方法,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最终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巩固,实现应用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促成核心素养层面的稳步向前。
(四)评价环节,进行更及时改进
在小学中高段数学应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众多的技术和海量的资源助力教学,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动态和学习动态都将能够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以数据的方式进行呈现,此时就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对这些过程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形成数字化的评价结果。这些评价结果会清晰地指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和教师的教学问题,并通过及时提醒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第一时间改进自己的问题。
比如,在进行数学应用问题讲解时,如果教师讲述时间过多,与学生互动的时间明显不足,这偏离了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教学路线,此时数字化的评价结果就会清晰展现教师的问题,并将之反馈给教师,指出师生互动不足这一问题。当接收到这一数字化的反馈信息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师生互动方面的任务设置,进行更高效的师生互动活动。比如,当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问题,出现条件梳理不仔细、漏项的问题时,数字化评价结果也会清晰展现学生的问题,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重点练习,从复杂的数学应用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条件,并将之有序罗列出来,进行逻辑推理。这样一来,借助专项训练,学生就解决了自己查找条件不准确、容易漏项的短板。
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借助数字化的评价反馈结果,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推动双方及时改进。在此基础上,师生双方将持续促成数学教学品质的提升,共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数字化资源具备极为突出的应用优势,通过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小学中高段数学应用问题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生成类资源的有效引入,立体呈现更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在讲解环节,则可以借助设计类数字化资源的引入,配合智能技术和智能终端开展更灵活的师生互动,让应用问题解决过程变得灵活、直观且生动;在巩固环节,则可以借助智慧平台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练习资源,并将学生的解题模型提炼出来,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巩固拓展解题模型。此外,借助丰富的数字信息进行数字化的教学评价,能够精准反映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并及时促成双方的共同改进,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焦益生.数字化教学资源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3(28):82-83.
[2] 周伟明.探究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4):80-82.
[3] 李学荣.小学数学利用数字化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2):91-93.
[4] 佘洁婕.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数字化教学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2(9):74-77.
[5] 张璐.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9(4):100.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数字教材的学科教学实践创新”(课题编号:2022ZJY113)的研究成果。】
(责编 梁桂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