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绎出生于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家庭,为梁武帝萧衍的第7个儿子,其父兄均有着较高的文学成就,母亲虽身份低微但有着一定的文学素养,因此他自幼博览群书,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才能。再加上年少时因患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他无法争权夺势,就将生活重心放在了诗书中,希望在文学中实现自我价值。成年后出任荆州刺史,在荆州招揽了众多文士,形成了西府文学集团,他们在一起相互切磋,骈文创作水平得以提高,于梁朝后期文坛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此时,萧绎的骈文创作善用辞藻、文风清丽。后来他借助“侯景之乱”成功称帝,亲自写的诏、令等公文引经据典,呈现出厚重、质朴的风格,颇有“汉魏遗风”。据统计,萧绎现存骈文145篇,共涉及赋、诏、敕、令、教、表、启等17种文体,文体多样,内容丰富,其形式技巧更是展现了骈文繁盛时期的艺术风貌。
萧绎创作的骈文中对偶句出现的频率很高,甚至有的文章通篇皆是对偶,如《答齐国饷马书》,全文都是对偶句,共七联。这样全由对偶句组成的骈文占其所有骈文的16%,数量颇为可观且多为体制短小的启文。他更多的骈文是使用了高比例的对偶句,如《内典碑铭集林序》共33句,其中对偶句有17句,大约一半都是对偶句;《全德志论》中全篇24句,对偶句就占了22句。大量使用对偶句式使文章看起来整齐美观、语句匀称,读起来节奏铿锵、表意凝炼、音韵和谐、抒情酣畅,体现了成熟骈文的句式特征。
萧绎骈文中常见的对偶句有三字对句、四字对句、六字对句,其中四六对句出现频率较高。如《玄览赋》中大多是四字与六字对句,而《言志赋》除首句是四字对句外,其他都是六字对句。萧绎在他大多数骈文中大量使用的都是四六对句,同时他也很擅长隔句对,经常使用的隔对形式是四六隔对,其技巧也是较为娴熟的,具有整饬之美。
萧绎除了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外,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天赋,他擅长人物肖像、风俗画鸟、佛画等。由于他工于绘画,所以他在文章创作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绘画技巧,使文章呈现出绘画的色彩效果。文章与绘画不同,不能将色彩直观地呈现在纸上,只能运用色彩词,挑动读者的形象思维,使文章呈现图画般的色彩,从而再现美景。萧绎擅长同时使用对比明显的色彩词,尤其偏爱红绿相衬,如《春赋》:“苔染池而尽绿,桃含山而并红。”红与绿本来是两个对比色,他们色调差异大,但作者将两种颜色放在一句诗中来描绘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色彩冲突强烈且对比明显,红与绿交织出明媚的春意。
由于萧绎从小因病视力不佳,感官的缺陷使他具有更敏锐的嗅觉与听觉,也更能清楚地捕捉到光线明暗的变化,因此他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光线与声响的描写,这也体现出他对于画面具有强烈的掌控力。如《庐山碑》中的“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云彩与霞天共色,风与水的声音融为一体,这是色彩描写与声响描写的结合,体现出声色之美。在《南岳衡山九贞馆碑》中“箫鼓腾空,烟霞相接。星辰夺采,灯烛非明。”灯烛的光亮无法与星辰对比,通过两者光线之明暗对比,展现了星辰的浪漫与光彩夺目。这些例证都展示了萧绎对色彩、光影、声音的把握,体现出萧绎骈文的形式之美。
要达到用典恰当的目标,这就要求作者有足够丰富的文学知识积累,而萧绎在其骈文中使用的典故可早至先秦,由神话到史实,涉及到经史子集各部,可见他知识极为广博,且思想内涵颇有深度。萧绎骈文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大、范围广且分布密集,据统计,《答南平王恪等令》一文共22句,用典句占16句;《请于州立学校表》一文共41句,用典句占36句;《与学生书》共21句,用典句占15句;《孝德传皇王篇赞》共10句,则有9句用典句,由此可以表现出萧绎骈文创作中用典繁密的特点。
萧绎骈文中用典繁密,却未流露出堆砌之感,这得益于他高超的用典技巧,选用恰当的典故并将其灵活地融入文章,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使用典故,而不拘泥于时空的界限。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如:《玄览赋》中的“想兰香之荐枕”将《搜神记》中神女杜兰香三次登门决定下嫁张传的故事与巫山神女自荐枕席的故事写在一起,这两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一起出现,构思巧妙,引发读者的幻想。萧绎在其骈文创作中用典之多、技巧之妙,不仅展示出其自身广博的学识,展现了高超的用典技巧,还增强了骈文的形式美。
萧绎虽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君主,但他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文学家,骈文中展示出的艺术成就蕴含着他的才华与智慧。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骈文,其内容饱满且意境优美,用典广博且恰当准确,对偶工整且形式多样,连续运用四六隔对的句式,还极大地推动了骈文“四六句”的定型,色彩丰富且灵动自然,不仅有对比色的强烈视觉效果,还有单一色彩的直接渲染,再加上对光影、声音、气味的融合使用,总体来看萧绎的骈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