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数学的眼光直观感受真实世界,促进学生量感的提升。教师要围绕自身经验培育量感素养,促进数学知识体系完善,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
小学生受已有经验的制约,他们尚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自身经验,引领他们用头脑、双手感知事物。教师要开展“数量多少”的活动,为学生准备米粒等物品,让他们先估量,再分析实际数量。教师适当增加数量,再让学生估量、实践,让学生对数量有初步的概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数量量感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积知识占据重要比重,包括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方面的内容,很多学生认为面积内容学习难度较大,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公式的记忆和题海战术,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但却不利于其思维的拓展和量感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塑造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其逐步掌握面积知识的学习技巧,以促进学生数学量感的提升。教师开展活动,将抽象的理论与实物联系起来,向学生展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并引导其思考:它面积应为多少?待学生准确回答后,教师将自己的指甲盖与这个小正方形进行比对,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者面积相当。教师鼓励学生动手绘制边长与自己指甲盖长度相同的正方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正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关系,从而激发其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教师进一步提问:边长分别为1厘米和1分米的两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以提问引导其深入探究面积概念,进而巩固和提升其对面积知识的理解。
由于长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紧密,教师可以设计“量一量”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先指导学生准备三角尺和直尺等学习用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物体长度的实际测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长度的直观感知。接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直尺的刻度规律,探讨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物测量,如测量教材或粉笔的长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技巧。
总之,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量感,依据学生切身体验,研究物体大小、质量,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经验,让量感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富康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