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

2024-10-09 00:00:00赵佳佳
科学导报 2024年67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

党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二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和平发展与西方的殖民霸权有着本质区别,正是因为和平发展道路式现代化实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唯物史观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开辟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发展的民族精神也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刻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和平发展道路提供科学指引。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遵循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运动自始致力于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以此促进全人类的解放进程。如果因一国私利而去侵犯他国,则违背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消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经济冲突不再是根本冲突,社会将进入到持久和平的阶段。实现世界和平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和平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为和平发展道路提供文化支撑。和平发展道路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开辟的,蕴含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将“崇正义、讲仁爱”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中华民族自始至终恪守“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理念进行对外交往;中华民族以“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展现出中华文化极强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以下影响:其一是注重内在和平,提升个体修养。这来源于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以及孟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理念。他们都指出以仁爱之心实现和平,私欲会阻碍和平,所以应该有所抑制。其二是在社会关系中注重互动,用包容的姿态实现人际和平。道家主张“上善若水”以及“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通过退让实现和平,用平和的心态待人接物。其三是要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荀子提倡通过仁义之道实现“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的理念,强调以和平手段处理国际关系,确保各国臣服于道德秩序之下。这些观点集中反映了其倡导的和平外交策略。

二、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

和平的概念并非仅指不存在战争,和平是与暴力相对立的理念,当一个人无法享有这个世界按其原则应为所有人提供的生活条件时,其生存环境即存在暴力的因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即秉持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初心与使命,就是在追求实现“和平”。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直至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民生活物质条件,内在的动因就是为了消灭“暴力”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实现国家“和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未能充分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以及武装斗争在争取和平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直至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指导下,最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以暴制暴”的创新性运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对外交往的政策层面,我们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且提出被世界广泛认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虽国内百废待兴,但因美帝国主义插手朝鲜战争极大地威胁了国家安全,我国作出支援朝鲜的伟大决定。事实证明,通过朝鲜战争,中国赢得了国际威望,也为中国国内建设争取到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由此作为制定内外政策的出发点。“一国两制”作为重要国策,恢复了香港澳门主权,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举办博鳌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引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积极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同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致力于推动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作为大国大党的责任与担当,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军,杨鑫.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刊,2024(02):52-60.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