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万里云鹏举,不畏艰险迈步越

2024-10-08 00:00:00马绍埔
伊犁河 2024年4期

尼勒克县位于伊犁河谷东北腹地,距省会乌鲁木齐市516公里、伊犁州首府伊宁市112公里。该县全境高山环绕,丘陵连绵。喀什河自东向西贯流全境,整个地形大体呈东北高而西南低。尼勒克县北山是巍峨雄壮的天山支脉,依连哈比尕山、婆罗科努山和科古尔琴山,南面是秀美妖娆的阿布热勒山,“四山夹一谷,两山夹一河”,形似柳叶。尼勒克县东接和静,南连新源、巩留,西通伊宁,北靠精河。

尼勒克县地大物博,有广袤的草场,有大片可耕作的土地,马群奔腾,牛羊遍地,可谓物产丰富,且旅游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都很丰厚。然而以前的许多年里真正让尼勒克县名声在外的既不是“唐布拉百里画廊”,也不是拥有国内最大的“喀什河谷天然次生林”,竟然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头。尼勒克县给外人一个“端着金饭碗要饭”的模样,而尼勒克人也是一副“鼻子大过嘴,有口难张”的囧态。总之,尼勒克县始终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远在深山人未识”的状态。所有人都在思考,有这么丰富的资源,为什么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新中国成立以来,尼勒克因地处祖国边疆边陲之地,人口稀少,经济模式单一,主要以传统游牧和农耕的自然经济为主。再加上听天由命的惯性使然,使得尼勒克县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相对滞缓。

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到了边疆,吹到了尼勒克。当尼勒克县的经济总量和其他发达先进地区一比较,尼勒克县明显落后。因此,1986年尼勒克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1988年又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牧业贫困县。全县贫困户主要分布在西三乡(苏布台乡、喀拉苏乡、加哈乌拉斯台乡)和南部巩乃斯河北岸的木斯乡。自1996年中央、自治区扶贫工作会议后,尼勒克县委、县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保障民生的政治任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了让尼勒克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开始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从教育、科技、人才、资金、物资、项目等方面入手,实施以发展庭院经济为主的四大扶贫工程和扶贫开发“六个到村,七个到户”的措施,使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就这样,每一届领导班子,一批又一批的扶贫干部和技术人才,奔赴一线,深入牧区和田间地头,国家也加大资金扶持、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发尼勒克县的水能资源、矿场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尼勒克县每一届领导班子,每一个尼勒克人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8年7月,尼勒克县顺利接受国家第三方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同年9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尼勒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终于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下可以昂首挺胸地走路了”。回想过去,尼勒克曾被人笑称“泥里客”,因为那时候的尼勒克县没有硬化路面,人们出门往往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外地人来尼勒克后,总是笑称:“哈哈!尼勒克的街道是一个馕饼滚到头的街,一泡尿就淌到头了。”那时候老百姓的话虽然粗糙,可也道出了尼勒克人真实的尴尬。

如今,作为一个从小在尼勒克长大、工作多年的我,亲眼见证了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城市的崛起。当站在尼勒克县宽广明亮的文化广场,走在一个个整洁的路口,大街上车水马龙,繁华的商业街区,琳琅满目的商铺鳞次栉比;一栋栋高级住宅小区,一座又一座现代感十足的校园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矗立。望着眼前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公园里欢笑追逐的情侣,穿着校服奔跑的孩子们……这一切,都令人感叹。这一切都是近十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从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起,从人均收入307元,到累计实现7217户27394人如期脱贫、30个贫困村退出,这一切都是在尼勒克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的带领下,在全县干部群众全力以赴的努力下,尼勒克县用了整整32年时间完成的。尤其在近十几年里,尼勒克县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每一位党员干部、每一个农牧民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有他们冲锋陷阵的声音。他们中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各个层面的典范人物,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有各族人民群众中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努力拼搏的真实案例,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弥足珍贵的经验,更关键的是这么多年的奋斗历程,让全体尼勒克人从此拥有了一种比金子还珍贵的自信精神。32年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尼勒克县人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一切都有力地证明了,任何一种贫穷与艰难都不能阻止尼勒克人前行的脚步,因为奋斗的前方有他们梦想的家园。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尼勒克县秉持立足本土、依托实际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禽则禽”的原则,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规划实施24个产业扶贫(发展类)项目,依托黑蜂蜂蜜、旱田小麦、三文鱼等优势产业,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特色种植业,突出发展精品林果业;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规范提升养殖小区建设,重点抓好新疆褐牛繁育、牛羊育肥、肉鸽养殖、冷水鱼养殖等特色养殖产业。加快合作社建设和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扶持,使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随着大力扶持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培育电商产业,落实金融扶贫政策等工作的进展。当下的尼勒克县正焕发着朝气蓬勃的力量,实干加巧干,一天天悄然发生着变化。

天山跃出三文鱼

好山好水养好鱼,水美鱼肥人欢笑。近年来,尼勒克县立足本地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实现了一二三产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2016年,在亚欧博览会上,尼勒克县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推出的“天山跃出三文鱼”品牌系列三文鱼产品一炮打响,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开拓者们用“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奋斗精神,从2014年就在尼勒克这片热土上,依托尼勒克县喀什河冷凉、富氧的天然水体,优质的水质,适宜的温度,优越的自然环境,采用绿色生态环保网箱为主要养殖方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秉持专业引领全国大水面渔业的绿色生态发展,在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的道路上深耕了多年。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2月,位于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喀拉苏乡(三文鱼基地),注册资本金2.6218亿元,总资产10亿元,净资产7亿元,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文明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50余项荣誉,取得专利60余项,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各项经营指标已处于细分行业的全国领军地位。

公司年可繁育三文鱼苗种800万尾,年产能12000吨,已建成科技研发、苗种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成熟的全产业链;公司面向全球市场,取得全球水产养殖联盟BAP、全球食品安全BRC、无抗生素产品和HACCP体系等认证;成功推出“天蕴”“天山跃出三文鱼”“鳟贵”系列品牌,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农业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水产品推荐品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全国农产品包装标识典范”。

公司所属养殖场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20年被列为全国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示范单位,2021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3年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三文鱼为主导产业,尼勒克县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批准建设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

在尼勒克县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基地里,工人们熟练操作着机械吊臂、吸鱼泵等设备,一网又一网捕捞起肥美的三文鱼。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在流水线两边依次排开,有条不紊地对冰鲜三文鱼进行处理加工。传送带上的三文鱼经过分级装箱、加冰整理等步骤后,及时冷链运输至销售端。天蕴不仅让新疆这个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当地百姓吃上了新鲜的三文鱼,还“跃”出天山,走向了国内多省区,甚至走出了国门。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丁娅媖介绍说:“公司产品目前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或地区,也有部分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国家,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滔荣说:“目前企业拥有专业的科研团队,同时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运用自主研发的一系列节能环保科技装备,比如生态网箱、水下清污机器人等清污设备,通过碳汇渔业等多种方式实现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在保障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创造经济价值。公司也已经通过多项专业认证,不论是生态养殖方式还是初加工、精深加工技术,我们都非常有信心。”

任何一家公司的成长和壮大都离不开资金和政策的扶持。资金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政策是企业发展的保障。自2014年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尼勒克县以来,为解决该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尼勒克县支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作用,主动与该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坚持产业是稳定之本,支持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三文鱼养殖产业。为着力破解尼勒克县“脱贫、富民、振兴”同步推进的发展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一二产互补、一三产互融”的产业新路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尼勒克县支行副行长陶剑锋说:“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农发行尼勒克县支行作为当地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近年来全力服务县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累计向天蕴公司发放贷款1.3亿元,基金0.3亿元,激发了天蕴公司的潜力,促进了三文鱼产业在尼勒克县落地生根。”

天蕴公司的发展和壮大说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而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则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润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尼勒克县委、县政府的扶持政策,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天蕴公司又会成为稳定地区社会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正逐步实现并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天蕴”“天山跃出三文鱼”“鳟贵”品牌及区域公共品牌——“尼勒克三文鱼”。目前,该公司已全面参与尼勒克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计划到2025年,力争通过三文鱼全产业链建设,实现产值30亿,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个。这不仅能带动当地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也将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丁娅媖说:“今年,天蕴将完成自治区农产品加工园项目、尼勒克县吉林台电站水库绿色生态冷水鱼养殖与加工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新源县国家冷水鱼种质基地项目以及巩留县恰甫其海生态养殖与加工项目。”

站在养殖三文鱼的圆形网箱边,41岁的沙比·沙都阿卡斯正向鱼儿抛撒饵料。他来三文鱼基地工作已经两年了,目前是基地成鱼组养殖负责人。公司不仅为他缴纳社保,每月到手的工资还有五六千元。在基地里生活包吃包住,虽然家在1小时车程外的县城,不能时常回家,但一同工作的还有不少乡亲,很快乐也很充实。

在这片碧蓝色的喀什河水湾里,晶莹的水花映着他们的微笑,这微笑的背后是对往后生活幸福安康的希望和向往。

攻坚克难助人忙

和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初次见面,竟然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一双和善的眼睛,一张总是带着微笑的面孔。和他交谈的时候,他时而顾盼左右、皱眉沉默,时而流露出爽朗的笑声。和居马别克聊天是快乐的,走进他整洁一新的小院,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男,哈萨克族,中共党员,现任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大喀拉苏村村委会主任。

喀拉苏乡的“助人翁”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先后获得喀拉苏村产业发展种植带头人、喀拉苏乡民族团结优秀干部、喀拉苏乡优秀共产党员、第六届自治州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自治区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年幼时,他的父母先后去世,家中没有劳力导致他成为贫困户,但是他始终积极向上,坚信贫困只是暂时的。看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共产党员的暖心服务被喀拉苏乡各族群众所赞扬,喀拉苏乡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吸引着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先要扶志,我们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自识别为贫困户以来,他紧跟党的步伐,通过转变思想、提升技能、拓宽门路,率先实现了脱贫。实现脱贫后,他不仅带领乡亲们一同走致富道路,还经常自掏腰包对生活困难的群众给予经济帮助。

出生在农村的他比谁都清楚人民群众的困难所在。他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多年来,他累计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困难200余起,帮助人民群众治好了“心病”,解决了困难,当好了人民群众的“服务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些话居玛别克都做到了。

2012年冬天,他带着村里贫困户巴合达吾列提、叶尔肯江等10余人前往乌鲁木齐的化肥厂干活。在这3个月里,居玛别克照顾着10余人的饮食起居并让他们人均得到了15000元工资,大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

2013年,他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贷款6.5万元,用于发展牛羊育肥,同时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他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班并取得了砌筑工初级职业技能证书,又带领10余人的包工队承包了乡村房屋建筑。他不仅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帮助46名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2014年,他积极参加乡、村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学习科学技术。在驻村干部的启发和帮助下,他申请了政府鼓励基金发展庭院经济。他的妻子也通过乡里的柯赛绣培训,成为刺绣合作社成员,有了稳定的收入。

2015年,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说:“300米有多远?是普通人3分钟的路程。300米有多高?那是100层大厦标记的尺度。300米有多深?那是贫穷与幸福的距离。”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让尼勒克县西部三个乡遭遇着“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尴尬。过去的很多年,区域性干旱让当地群众一直不富裕。通过查询资料、实地考察和请教专家,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认定大喀拉苏村地底下有水。他通过“死缠硬磨”说服亲朋好友出钱打井,水从300米的深处源源不断地涌上地面。2016年水井开始投入使用,让大喀拉苏村的土地产出得到了极大提高,让村民们的生活得到了实质性改善。

2016年,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积极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说:“我要把这份荣誉化为前行的动力,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帮助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7年,由于大喀拉苏村民张胜军患有精神疾病,常年生活不能自理。居玛别克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主动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定期为其洗澡、理发、打扫房间,每天按时送饭,就这样做“爱心保姆”900多天,直到其去世。

2018年,村民马莲花做了阑尾炎手术,不久后又诊断出脑梗,心情一度低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居玛别克了解到马莲花的境况后,多次入户耐心开导,并带领村干部帮她承担家务,联系医院为其诊断治病,设法帮助解决医疗费不足的困难。马莲花渐渐地变得开朗,病愈后,居玛别克又帮助其解决了就业问题。

2019年,面对机构改革和农村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他在积极争取农村改厕工作,还利用群众农闲改厕的有利时机,深入农户改厕现场,手把手为群众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以试点示范推动改、党员干部带头改、已改群众宣传改等多种方式,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到改厕中来,变“政府主导群众看”为“政府引导群众干”。他还多次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改厕问题大排查、改厕验收等工作,形成协调联动,上下齐心合力的工作局面。

2020年,居玛别克上千次往返群众家中,给村民配送生活物资,照料有特殊情况的居家群众,请兽医为不在家的村民医治患病牲畜。他用私家车接送40余名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到乡卫生院打针吃药,往返100多次,累计里程接近1000公里,并婉拒了村民的加油钱。

2021年,村民别热克拜·阿列西与邻居因为私人债务发生矛盾纠纷,当时作为村委会副主任的他一直为这事担心。他到别热克拜家里了解矛盾的前因后果时,正在气头上的别热克拜把他赶出了院子,还扬言要用“拳头”收拾对方。那时正是寒冬,居玛别克的眉毛、头发都覆了一层薄薄的冰。他化解矛盾的热心也凉了半截,但他想着自己是老百姓选出的干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迎难而上。他冒着风雪反复入户5次,别热克拜才将他请到炕头。居玛别克将两人叫到一起,多方了解事情的原由,对两个当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调解。双方看着热心的居玛别克来来回回跑了多次,心里都很惭愧,都做出了退让,因此化解了矛盾。就这样,居玛别克通过组织老党员、老干部等村级力量化解矛盾纠纷近80余起,有效地维护了各族群众利益,融洽了邻里关系。

……

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说:“国家给我们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我们要庆幸生活在这么好的新时代,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我还要把党的惠民政策告诉更多的村民,坚定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村民绕仙古丽·都班说:“以前我们家条件不太好,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经常过来给我们指导养殖技术。我们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是缺少资金,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在农村信用社贷了10万元贷款,解决了困难,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说:“虽然现在脱贫了,老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好,但这个不是终点。今年我村计划办农作物合作社,农民入股,每年分红。土地流转以后,老百姓可以外出打工赚钱,也可以通过养牛养羊来增加收入。我相信,大喀拉苏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居玛别克·巴扎尔别克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他还积极增进各民族干部之间的交流,每年都与村干部、马元村工作队在春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节日走访困难家庭,和他们共庆节日。居玛别克长期坚持帮助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以及其他困难群体。深入农户家中,走进群众心里,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精准落地的同时,还坚持发扬互助精神,对于遭遇不幸的人奉献爱心,帮助他人克服困难,切实为老百姓办事解忧。

昔日受助,今朝助人。居玛别克深知自己的好日子源于党的好政策,他永远不忘他人的真心帮扶,不忘社会各界人士的倾情援助,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党、回报社会,带动贫困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服务居民心融合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既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也是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以不断提高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管理能力。”

尼勒克县尼勒克镇阳光社区多年来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主线,以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为标志,筑牢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民服务功能建设,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正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得阳光社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带着一份学习的心态,我走进了尼勒克镇阳光社区,还未走进三楼的“银发聚乐吧”,就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老人们有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有的在聊天下棋。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和谐。

阳光社区成立于1984年6月,位于县城西侧,辖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本着“服务群众最大化、办公阵地最小化”的宗旨,社区精心设立了4个“服务驿站”、5个“活动之家”、6个“文化吧”等19个服务功能室,最大限度满足辖区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让居民的幸福感更持续、获得感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

阳光社区以尼勒克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九大工程为导向,以党支部引领下的“两中心一站”为载体,坚持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作为首要任务,创新“五同”工作机制,将服务群众与社区重点工作有机融合,推动民心在社区凝聚、问题在社区解决、服务在社区拓展,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组织同建融合力,探索“融合”新机制。聚焦党建领安工程,建成社区基础数据中心库,划分6个网格,设立10个党小组,确定34户中心户,全面构建“支部+网格+联户+居民”联动治理体系。聚焦大党委机制,邀请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书记担任兼职“大党委”委员;实行党员双报到制度,120名在职党员主动亮身份让群众找人、亮职责引群众参与、亮承诺为群众解决实事,全面激发共建共治热情;夯实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根基,形成多层联动的良好态势。

优势同享融资源,打造“融合”功能区。聚焦解纷促安工程,按照“区域统筹、集约共享”原则,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引导辖区25个企事业单位资源进驻,打造19个功能室,充分发挥罗海云工作室、人大接访站作用,采取“固定+流动”坐席模式,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实现区域资源的社会化和效益最大化。

文化同润融思想,营造“融合”新风尚。聚焦法治固安工程,将辖区老干部、老党员等吸收进宣讲团,全方位、立体式推进法治宣讲、法律服务、法治文化进万家。科学打造“银发俱乐吧”,组建豫剧、秦腔等文艺演出队8支,组织辖区太极拳、书法、摄影等文艺能人225人,先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余场次,加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服务同行融生活,搭建“融合”连心桥。聚焦德治润安工程,成立“情暖夕阳”“红白理事”等志愿服务队5支,为居民提供各类便捷服务,主动解决群众困难诉求136件,排除风险隐患248条;打造“阳光驿站”一站式服务大厅,梳理社区事务准入“清单”,充分发挥网格员“身处网格一线、贴近网格群众”的工作优势,将群众的“一件事”落实为政府服务的“一次结”,实现服务群众便捷化。

平安同创融自治,筑牢“融合”安全网。聚焦共治助安工程,推行居民积分制管理,完善居民公约,建立积分制量化指标,推行智慧社区居民一张表,激励群众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建立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服务机制,形成“党建引领、行业主导、基层主抓”的管理模式,解决民生关键小事。

“五同”工作机制推行以来,阳光社区文化活动同比上升60%,困难诉求同比减少22%,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1%。通过居民问卷调查,居民满意度同比上升16%,许多积压已久的公共事务难题得到解决,社区形态进一步丰富,社区功能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补充到位,全面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阳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斌说:“经过对现有阵地的重新规划设计,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办事环境,完善了我们的服务功能,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社区干部为民办事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尼勒克镇阳光社区的变化是尼勒克县实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尼勒克县精心谋划实施城市社区建设,通过补短板解难题、严管理优服务、创载体激活力,构建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尼勒克镇阳光社区、乌赞镇兰干买里村、苏布台乡尤喀克买里村等村队(社区)已实现了办公服务场所改造提升。一个充满温情、更有活力的阳光社区正在向美而行。

人间最美四月天,这是一个深情的春天,也是满怀希望的春天。四月的尼勒克大地上,一派春意盎然的繁忙景象。喀什河北岸的旱田上光伏太阳能板绵延在起伏的山坡上,一群群的工人正在忙着安装和调试。一片又一片的农田里,农机在繁忙地抢耕着庄稼。

我们采访结束返回的路上,沿途看到牧民们的牛羊正在转场,正在奔赴春天的路上。是的,当下的尼勒克县全体人民在各条战线正奔赴在春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