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画”里乡村的“满分时刻”

2024-10-07 00:00:00吕群芳
美育 2024年9期

山乡笑声

这是四川省小凉山彝区的一个山村。一条弯弯曲曲的沙泥路越过山丘,在溪水潺潺的田畴之中蜿蜒。一片稀疏的树林,掩映着几处屋檐,地上一片浓荫,树荫里满是铜钱大小的日光,随着南风不停跳跃。几位老人坐在门口乘凉、聊天,看见村里来了一群陌生人,不由得眯起眼睛,抬头张望。

“爷爷奶奶好!我们能给你们拍几张照片吗?”

“拍照?拍什么照?”老人们疑惑地问,但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目光,都十分愉快地答应了。

在接连不断的“咔嚓”声里,孩子们定格了爷爷奶奶们的笑脸。看,这位爷爷的眼睛时时眯起,眼角的皱褶深深的、弯弯的,隐约透着静静的笑意;这位奶奶清了清嗓子,拉了拉衣角,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旁边的老奶奶侧着头看了看,害羞地用手蒙住了脸,又忍不住笑出了声,爽朗的笑声吸引了孩子们,惊飞了树枝上停歇的一只小麻雀,抖落几片粉色的花瓣。

“奶奶,您笑得真好看!”“爷爷,看镜头,哎,笑了!”村里不时传来孩子们和老人们之间愉快、淳朴、爽朗的笑声。

采风活动后,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第二小学三年级的凌江鑫同学将一位老奶奶微笑的全过程以照片拍摄的形式记录下来,再用照片将此“动态”过程连贯地表现出来。解读作品时,指导教师陈瑶这样评价:“小凌同学将作品取名为《笑声统治世界》,仿佛给静态的照片加上了声音,让观者在观看时似乎有一种听见奶奶爽朗笑声的错觉,使定格的照片也像电影般生动起来。”

在本次暑期采风活动中,由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东西部协作艺术支教团”的队员们指导孩子们创作的15件“咔画”作品,成功入选成都当代影像馆第三届Katta儿童影像艺术节“拍照好好耍”展览,24件数字“咔画”作品获得全国少儿数字艺术大赛各类奖项。其中,凌江鑫同学的《笑声统治世界》获得全国少儿数字艺术大赛的特等奖,对一个乡村孩子而言,这是一份莫大的鼓舞和肯定。

“我头一次知道,原来美术不只是画画!”

“之前从没见过,没想到这么漂亮,更没想到这是我自己动手做出来的,谢谢老师们,我们都很喜欢!”

看着墙上挂着一幅幅自己亲手创作的“咔画”,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忍不住感叹。有同样感受的不止孩子们,一件件源自乡村日常生活,又融入孩子们的情感与想象力的“咔画”作品让每一位参观者赞叹不已:“在‘咔画’中,我看见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美好。”“我们感受到了家乡本土文化的魅力……”

“咔画”来了

何为“咔画”?

这是由国际艺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理事会主席、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院长胡俊研发的数字艺术形式,以摄影拼贴与摄影绘画艺术为基础,先拍摄取景,再以拼贴的方式对素材进行组合创作,是用现代数字摄影技术发展中国古代卷轴画的艺术表达与欣赏方式。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研究员且拥有长期幼儿教育经验的傅燕萍老师,根据拍照时咔咔的声音,童趣化地将其命名为“咔画”。

作为一名美育的倡导者,胡老师说自己心中有一个“乡村梦”——愿做奔走于山川湖海的一线美育“播种者”,彰显美育依“土”而立、培“土”而生的乡土气息。他从2016年起在中国将“艺游学”应用于本土化教学实践,2020年在乡村尝试以“跨代美育课堂”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来,让老人们把自己所知道的优秀传统文化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再发挥创造力,用艺术作品回报老人。这种方式促进了跨代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弘扬“以美育人”的中华文化传统。

2022年,他和团队成员将“咔画”融入乡村美育,旨在用数字艺术创新乡村教育,助力东西部协作,让互联网助力城乡美术教育平权。2023年7月,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团队再次跨越千里,来到大山深处的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第二小学开展数字“咔画”支教活动。

“咔嚓、咔嚓”,“咔画”来了!大渡河、大峡谷,山崖壁立千仞,千姿百态,湍急的河水拍打着两岸,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从其间流过;海拔3000多米的大瓦山,壮丽雄伟,大气磅礴,气象万千;铁道兵博物馆彰显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讲述着铁道老兵的故事……“咔咔”声里,镜头记录了一切。

“咔嚓、咔嚓”,“咔画”来了!云南小凉山彝区阔远如画的青山,层层叠叠的梯田,弯曲的田埂像五线谱,流淌在大地和山岗之间,一片片玉米田挂起“青纱帐”,田地里弯腰劳作的人、家里的长辈和亲人、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在“咔嚓”声里,都成了孩子们的创作素材。

“咔嚓、咔嚓”,“咔画”来了!在支教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渐入佳境,创作思路愈加开阔生动。大家运用切割、打乱、重组、拼贴等表现手法,迸发出青少年独有的艺术灵感,将想象力融入画面,用画面讲述故事,以故事传递情感。

“咔嚓、咔嚓”,“咔画”来了!团队成员们一起推动数字艺术教育创新,助力东西部协作、城乡美育平权发展。

乡村的“满分时刻”

胡俊老师认为,乡村不是美育的洼地,而是高地。他说:“就像数字‘咔画’这种创作,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素材,艺术创作的新奇度更高、题材更广,很有优势。”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用数字“咔画”记录了一个个乡村的“满分时刻”,这些记录“能够活化乡土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带来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的创作是最好的,我的家乡是最美的”!

在这些“满分时刻”里,我们看到夕阳下的滔滔江水、错落有致的村庄、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我们看到勤劳的奶奶在箩筐边整理碧绿的蔬菜,几个孩子穿行在山林间,眼睛里充满好奇;我们还看到田野里、红旗下,有一群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少年……

在这些“满分时刻”里,我们听到了《小林补天》的故事:“看!我们的小林老师来到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第二小学。这时他发现天‘漏’了,下起了大雨,于是决定做些好事。他爬上梯子,小朋友们递给他‘补天’的石头。最终,他把天‘补’好了,大家都十分开心。”孩子们都说,“咔画”很有意思,因为可以用画来讲故事。

在这些“满分时刻”里,我们看见了乡村儿童饱满的生命力与无穷的创造力,也让我们看见了每一个“满分时刻”背后的人与故事。

为了让孩子们的创作更灵动,更有活力,支教团队打破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从当地的需求与资源出发,用“艺游学”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并实施。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五小组的同学采用以“歌词接龙”的方式描述故事的合作学习法,小组成员首先共同确定一首曲目,再依次选取其中的歌词,用“咔画”形式进行接力创作,合作诠释一首歌曲的内容。队员们通过“规约”设计、游戏设计等各种方法,让孩子们碰撞出奇思妙想,创作出200余件生动的“咔画”作品。这些作品先后“飞”入了成都当代影像馆、浦江山明美术院展厅,其中有30余件作品在全国少儿数字艺术创作大赛上斩获一、二、三等奖。

美育要注重发展性评价,不仅需要教师支持更包容多元的评价维度,而且要引导孩子们积极开展自我发展评价。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孩子们的“满分时刻”,评价活动以线上直播颁奖典礼的形式开展。直播中最大的亮点是孩子们为了争取“私人定制”的特别奖项,都积极阐述观点,展示作品,分享创作体会。孩子们非常享受这样的作品展示形式,既可以在答辩的同时对自己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收获一批“粉丝”。“金口河畔·咔画助梦”东西协作艺术支教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金团团”抖音号线上直播展示成果,在线观众近千人。

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第二小学教师廖帮群介绍道,孩子们在接触“咔画”以前,对美术的认知就是用蜡笔、水彩笔在纸上涂涂画画。在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支教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摄影,使用手机、电脑,以及运用Photoshop等工具和软件进行艺术创作,对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这是认知上的巨大飞跃。

“美行行美事,挚爱爱无疆。”团队成员们坚守在城镇乡村、奔走于山川湖海,以数字“咔画”这一新颖的艺术形式记录乡村的“满分时刻”,开启乡村美育之旅,展示中国美育故事,孕育催人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