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24-10-05 00:00:00韦柳云成佳鑫刘家豪
科学导报 2024年6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问题;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了系统要求与安排。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对此,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责任心上好思政课,以高度热忱投入教学,善于发现问题并在守正创新中破解问题,筑牢思政课育人实效,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轻视课程,学习不认真

《思想道德与法治》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思想、道德和法治三大部分。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太过于简单,认为“不用学也知道”“期末临时抱佛脚背背书也就能过关了”,因而不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上课敷衍。具体表现为:有些同学上课人在心不在,做其他课程作业或看其他课外书,更有甚者不带课本上课或上课玩手机、睡觉。

2.入耳入脑入心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思政课,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教学活动也必须彰显本课程的思想和价值引领。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必要的理论讲授和价值引导是必须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部分学生把这些内容认定为一种脱离实际的高大上的存在,表面上认同,但内心却无感甚至不认可,因而难以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具体表现为:课堂回答问题学生会给老师想要的答案,但是可能与其真实想法相悖,因而会出现自己边回答边笑或者周围同学起哄的现象。

3.知行合一难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如何将本课程的“大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本门课程的目标也是难点。观察发现,一方面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内容过于简单,但另一方面却没能把简单的道理读懂弄通,思想行为与所要求不相符。如社会公德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都大学了还要学这么简单的内容”,但是通过调查却发现,即便是简单的道理和要求,很多学生还是做不到。如通过课程作业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存在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归因。首先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理论水平不够高,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能力比较单薄,不能很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授课知识拘泥于教材内容,缺乏深度;二是教师课程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授课形式、方式方法不能满足学生期待。其次是学生方面,受“思政课为洗脑课”“公共课”等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之本门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思政课关联性强,因而就更加容易使学生认为这是简单重复的知识而轻视。

三、破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困境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的效果直接关系大学生对大学阶段思政课的总体态度。因此,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破解的路径。为解决《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好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本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钻研教材+学生,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破解学生轻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用心上好思政课,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入、讲透彻、讲鲜活,才能破解学生认为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轻视本门课程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道理?教材给出了答案。教材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它就好比指南针,给了教师带领学生前进的方向。因此,熟悉教材是教师“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前提。为此,教师授课时要立足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才能更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同时,还要善用历史宝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理论说服力。

其次,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好学情,也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破解学生轻视课程的前提。熟悉教材,掌握了道理,但还需清楚这个道理要讲给谁听?很显然,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个道理当然是要讲给大学生听,因而就必须对授课对象即大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软件如“学习通”等,在课前亦或是课中、课后发布关于课程学习的相关问题,还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沟通交流,从而了解学生关于课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真实想法,进而把握他们的痛点、难点、疑惑点,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回归教材,才能又更好地理解教材这个道理,最终完善教学设计,把道理讲好。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三讲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时,教师课前通过“学习通”了解学生在追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到课程是真正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学生爱上本门课程。

2.结合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破解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难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深入学习领悟“大思政课”的内涵要求,在思政小课堂上善用社会大课堂资源讲好思政课,把学生认为的高大上理论内容具体化、可视化、可学化,才能破解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难的问题。如在疫情期间及时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同时积极融入地方本土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和校本资源,用学生可感知的事例增强说服力。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三讲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时,教师以本校优秀毕业生为案例进行讲解,并于课后通过布置访谈优秀毕业生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深刻领悟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理想。

3.综合课堂教学+沉浸式实践,破解知行合一难问题

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和领悟了道理,但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完善课堂教学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形成沉浸式实践,让学生自觉将所学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理、认同道理,从而自觉践行道理。“以前我在家从来不做家务,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我认识到了劳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位同学参加志愿服务后的心得体会。同时也可以深入挖掘学校所在地丰富的实践资源,合力开展“实践新课堂”。如利用地方博物馆蕴含的丰富资源进行现场教学,“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博物馆,了解和学习了本地的历史、民族文化等。此次活动开阔了我的眼界,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我认识到铭记先烈功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这是一位同学参加博物馆现场教学后的心得体会。可见,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让师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形成沉浸式实践,学生们更加领悟了思政课所讲的道理,也更加认同了道理,从而积极践行道理,做到了知行合一。

本文为2021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传承红色文化——打造桂中高校红色基金阵地品牌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1SZ008。

(作者单位:1.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韦柳云1 成佳鑫3 ;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通讯作者■ 刘家豪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