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形象直观地了解英美文化的特点,洞察并树立作者及读者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对此,此次研究将遵循立足时代背景、明晰文化差异、注重文学内涵等基本原则,从英美文学作品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以及立意内涵三方面对其语言艺术予以分析,获悉中国及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差异及文化差异,以达到全面深入的解读效果。
文学作品创作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会对作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及语言艺术时读者要立足于作品设定的时代背景,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地域背景及其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以了解其内涵所在。如在阅读及赏析政治小说《一九八四》时,只有了解作品基于二战后这一背景,结合战争之后英国社会的政治氛围,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奥威尔揭露政治操控和权利滥用的行为,并对其语言艺术的产生缘由有一个清晰认知。
在分析和品鉴英美文学作品语言时,不仅需要对其语言风格、特征予以说明,还需要从中归纳出语言逻辑,进而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此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辞藻修饰之上,更蕴含于严谨缜密的语言逻辑和深刻的思想底蕴之中。因此,分析和品鉴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需要关注到作品的整体结构安排和段落划分情况,领略作者借由语言组织这一载体构建框架的智慧与巧妙,并对文本中的转折、条件和因果等各种逻辑关系有一个全面把握。
由于中西方地域及环境差异,所造就的文化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相差甚远,如东方文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偏重于个人主义。因此,基于跨文化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需要读者代入作者视角,用思辨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比发现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从而全面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如美国个人主义精神及英国绅士理念及风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对作品风格、人物形象及语言表达等有重要影响。
首先,富有韵律和节奏。英美诗歌文学作品词汇丰富、表达凝练、情感细腻、语言优美,且常以对偶和重复等方式进行,使其如同音乐一般具有流动感和韵律美,从而可以增强读者阅读时或轻松愉悦或沉重压抑的直观体验。如作品《塞纳克利的毁灭》采用抑抑扬格的形式,描绘出了古代亚述人围攻耶路撒冷遭受瘟疫时肃杀压抑的氛围。
其次,常用幽默讽刺的表现手法。英美文学作品经常借助夸张的手法对社会中一些特定的人、事、物进行批评、暗讽、嘲笑及揭露,字里行间读来往往带有绝望和滑稽之感,期望能够借此来改善社会风气。著名作家欧·亨利在此方面有重要建树,其作品《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中便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房子比作空洞,以房东比作蠕虫,房客是即将被吞食掉的坚果,以此形象生动地说明当时社会中房东与租客之间的关系,讽刺和揭露其中存在的黑暗面,从而使读者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与震颤。
首先,与中国文学作品相比,英美文学作品的戏剧化属性及特征较为明显。如在作品《哈姆雷特》之中,常常以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将其迷茫和纠结的情绪状态和思想活动描述出来,展现出其在面对生存与毁灭等矛盾问题时表现出的矛盾心态,这种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能够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和性格的多样性。
其次,英美文学作家善于引用经典故事,这些经典的故事情节和片段常以一种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方式出现,经由作家妙笔生花般的巧妙处理后,与作品的主题相呼应,与情节内容相联系,进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最后,英美文学作品具有生活化特征。英美作家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就地取材,最终形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因此,要能够以小见大,善于从作者笔下的一件小事中透视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刻社会现实。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逻辑服务于主题,与思想内涵紧密关联。作者灵活组织语言体系,向读者传达出其深刻的情感,并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化繁为简,使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更为具体形象,以条理分明的方式理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人物关系,从而使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其蕴含的深意,进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
综上所述,在当前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读者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各种文化形态。而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读者要善于以跨文化思维及沉浸式角度对其语言艺术予以品鉴及赏析,从而拓宽作品阅读广度、拔高阅读深度,洞察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所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辩证的世界观。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