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岁月的洗礼与积淀,色彩变成了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从古至今色彩都是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载体,也是诗人感情的宣泄口。红色给人一种明艳、积极的感觉;黑色给人一种沉重、哀伤的悲重;绿色则让人觉得生机勃勃、憧憬未来……人在不同心境时对于同种色彩的感受与解读也会不同,并且有时候将不同色彩组合在一起,使之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杜甫诗歌中有多处出现了色彩的运用,诗人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色彩字,营造巧妙的意境,塑造动人的形象,这与当时朝代风气有很大关系。唐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繁荣,社会稳定,唐朝统治者重视文学创作,多种因素促成了唐朝文化艺术的空前的发展。唐代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色彩词,“据统计,唐诗所描绘的色彩已达百种之多,仅红色就有朱、丹、赤、彤、绛、粉红、鳞红、深红、老红、凝红、腻红、团红、衰红、猩红、血红、真珠红等几十种。”杜甫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色彩是其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对诗歌中色彩的灵活调配和运用,使诗歌呈现出丰富的感情色彩,折射出他高超的色彩运用水平。
杜甫诗中的用色偏爱青绿色调和黑白色调,此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众多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如儒家的等级观念反映到色彩中,道家自然素雅的精神主张,佛教艺术及当时绘画界流行的青绿设色与简淡设色,这些时代共同的精神因素必然会影响作家的创作。
杜诗中明确运用丰富的色彩造境,杜甫创作中的色彩运用大致可以分为冷暖色搭配、邻近色搭配和凸显单色3种类型。
视觉艺术中的暖色是指能使人心理上产生温暖感的颜色,如红色、橙色、黄色等;冷色指使人心理上产生凉爽感的颜色,它是以蓝色为主导的一些色彩,如绿色、蓝色、紫色等。杜甫擅长将冷暖色搭配到一起对比使用,产生巨大的审美冲击力。“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客旧馆》)主要是写旧馆秋景,将“赤”和“青”进行搭配,再次回到这里叶子依旧是红的,竹林依旧是郁郁葱葱,红和绿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继而诗人触景生情,初秋时离开,秋尽时归来,景色悄悄变化,人事也在转变,丝丝愁绪藏在诗中。使读者与诗人的孤独产生共鸣。读者从这两句诗中既看到了色彩鲜明的景色,又被这极富冲击力的色彩所冲击,收获了强烈的美学体验。
邻近色搭配是指色相彼此近似、冷暖性质一致、色调统一和谐、感情特性一致的颜色搭配。杜诗中多处使用邻近色,使诗歌的画面深浅错落有致。“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作者整句都在写绿,青稻、碧泉,这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此刻的所见所感,“青”与“碧”多用来描写自然之景,使读者身临于生机盎然的境界中,邻近色搭配的主要作用可以使相近的颜色互相衬托、互相影响,从而达到渲染同种气氛的目的,也可以使本来意境的表达更纯熟、更有活力。
诗人除了将色彩搭配起来使用,还会在诗中着重使用单一色彩,并且每种颜色的运用都不乏佳句,例如青、黑、红,这3种单色在杜甫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青色是杜甫诗中应用最多的一种重要色彩,这种情况在其他诗人的创作中极少出现,主要跟诗人的人生境遇有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青”就是诗人壮志豪情、一览众山小心情的写照,借壮景抒豪情。后来的他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便将更多笔墨挥向大自然,如“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名园依傍着碧水,野竹挺拔直上云霄,主要描写诗人游玩山林的所见所闻,整体基调是青绿色,又有足够的层次感,下有绿水,上有竹林与青天相连,完全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
杜甫作品中的色彩美学不仅是一种表达手法,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他巧妙地运用色彩形象,通过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色调协调等手法,赋予作品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杜甫的色彩美学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他通过色彩的象征和意象,传递了深刻的文化意味和哲学思考。杜甫的作品中所运用的色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和人文环境,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杜甫的色彩美学对现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作用,但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只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而没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现代学者对于杜甫作品中的色彩美学也进行了现代解读。结合当代艺术和文化语境,他们重新思考杜甫的色彩意象和表达方式。一些学者认为,杜甫的色彩美学在现代文学和艺术中仍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可以为当代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艺术表达方式。
然而,对于杜甫作品中色彩美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诠释他所使用的色彩象征和意象,以及这些色彩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讨论。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如何将杜甫的色彩美学与现代艺术和文学相结合,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