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双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10-05 00:00:00陈孝柱
科学导报 2024年64期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保持文化根基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文化领域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双创”的理论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双创”的理论逻辑主要是在于通过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促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契合,绽放新的生命与活力,以磅礴旺盛的生命力持续引领中国的各项改革事业。

1.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信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想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双创”发展,就必须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底蕴,使得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根与魂。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历史。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实践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以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历史姿态呈现在世界眼前,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与魅力。

2.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是指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新的理念、新的表达方式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不但要求我们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理解,还要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广,还能够进一步为新时代文化创业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人民群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3.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创新性发展是指在文化尊重和文化保护的前提之下,通过创新实践,探索传统文化的新价值与新功能,并且创造出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契合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不只是在文化形式上创新,更是要在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上创新。尤其是在新时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逐渐加快,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还必须积极推动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双创”的路径探索

1.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

当前,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双创”发展,最重要的便是激发人民群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引领社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党和国家应该积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文艺汇演、主题讲座、宣传活动、影视作品创作等等,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

2.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而多样,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探索,西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如戏曲、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加快培育一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人,从而更好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另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开发,还应该主动将其他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纳入其中,从而引导各民族人民都能够尊重和弘扬自身的文化,在交流交往中实现文化繁荣,促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3.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

要主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推动其不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相结合,从多个层面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引领,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以更加直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眼前。再者,要不断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推动中华传统的“双创”发展不能够局限于自身的发展,而是应该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置身于世界文化的创新发展之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积极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交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双创”的理论逻辑,并结合实践路径探讨其实践策略。通过对理论逻辑的阐释,我们期望能够揭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而实践路径的探讨,则旨在为文化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推动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在传承中永续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办公室“文化自信视域下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现机制研究”(AHSKQ2020D87)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