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斌:从育种到栽培 为高粱插上科技翅膀

2024-10-05 00:00:00王小静麻亚琼
科学导报 2024年64期

夏末初秋,在山西五寨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内的杂粮试验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栽培技术研究室主任白文斌正在对新试种的高粱展开育种后的田间调查。“这是酿酒高粱,单价高、销路好。”白文斌向《科学导报》记者介绍道。出苗率、叶片数、抗旱性……白文斌仔细地记录着数据,“通过数据对比,看看种高粱的效益能不能超过种土豆,让村民再多一条增收渠道。

自2008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白文斌一直致力于高粱高产高效栽培、良种良法配套、推动传统酿造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高高粱的产业和品质,支持高粱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产种植的高粱品种由多重用途向专用高粱转变,传统酿造是目前我国高粱的主要用途。随着我国传统酿造业发展的需要,酿造专用高粱原粮基地建设和高粱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将成为今后我国高粱生产的重要方向。现专用高粱生产中仍存在品种不明确、亩播种量大、杂草防控难、高粱栽培机械化程度低、机械化作业中精量播种和低损耗收获技术缺失的问题。”白文斌滔滔不绝地对记者说。基于此,白文斌以推广专用高粱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促进全山西省高粱产业链复工复产为目标,主要从适宜品种鉴选、杂草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减量科学施用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和低损收获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实现了高粱全程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提质增效,助推传统酿造产业经济复苏。

从高粱产量、品质到种植技术、水肥调控,从杂草防控到根际微生物,白文斌全身心奋斗在高粱生产的方方面面,他是山西高粱产业的风向标,他是高粱创新的先驱者,他用知识带动起高粱产业发展,潜心研究为高粱插上科技翅膀。

为了给企业和种植户选育适合不同生态区的品种,逐步实现品种更新换代,白文斌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创新,针对丝黑穗病,研发生物种衣剂有效防控丝黑穗病;他提出“一封一杀”理念,从根本上解决规范化大面积种高粱的种粮大户、合作社、企业防控高粱病虫草害难的问题;他提出酿造高粱全程轻简栽培技术,研发小型智能播种机,实现无人化作业降低播种环节作业成本,可使高粱栽培实现精量播种免间苗、化肥减施、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和机械化收获等,推进了高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了高粱科技成果服务农业生产的水平。白文斌带领团队通过多年多点连续田间试验首次明确了种植密度与高粱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之间的互作关系,制定了科学的“施肥+水分+精量播种”的高产、优质、防倒伏栽培技术规程,在示范推广后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常年跟高粱打交道的农技人员和农民朋友都清楚,高粱对除草剂敏感,除草剂单一使用抗药性严重。针对这一难题,白文斌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筛选出高粱田专用增效除草剂组合3个和增效功能助剂1个,该组合药剂的科学使用不仅可使高粱田杂草防控率达85%和90%以上,解决了目前高粱田杂草防除难及除草剂种类单一的问题,而且使农药利用率提高了16.52%,实现了减施与增效的并重,达到了绿色防控高粱田杂草目标。白文斌带领团队首次构建了兼具促生和解磷效果,且可在晋杂22、晋杂2001和晋糯3号根际高效定植的复合菌系,并明确了3个主推品种的根际微生物区系构成差异,为高粱根际增产、抗病功能微生物区系构建和栽培配套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此外,白文斌还集成出适宜我国华北生态区的旱作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集成技术已在山西省内汾酒、东湖、水塔等知名酿造企业的高粱原粮基地广泛推广应用,年推广面积50余万亩,实现旱地高粱亩产超高产纪录899.40千克,推动落成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技术2项和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及技术模式1项。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多年来白文斌秉承“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科研思路,默默奋战在农业一线,他用卓绝的科研能力助力着乡村振兴、带动着农民致富,悄悄改变着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