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和信息化趋势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2024-10-04 00:00段婧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9期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双重趋势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入骨髓的变革演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交融。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得以迅速传播,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实现前所未有的互鉴与碰撞。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应用也极大拓展了音乐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使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智慧音乐教室等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历史性机遇,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顺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趋势,积极拓宽国际视野,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然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影响也给音乐教育带来诸多挑战。音乐文化的大众化可能导致音乐审美的低俗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削弱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作能力。因此,在开拓音乐教育数字化应用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独特的音色表现与音乐创意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化时代下实现音乐教育从基础技能到音乐表达的立体化和全面化可持续发展。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音乐教育界亟需就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撰写的。本书作者为邓滨涛,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出版,通过分析信息化条件下各类音乐教学模式的优劣势,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全书的框架结构深入浅出地引领读者逐步理解教育信息化如何改造声乐教学。总论部分包括第一章从宏观背景解析数字化浪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其中第一节阐明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第二节分析了信息化的关键要素;第三节回顾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前人经验。第二章则专门论述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问题,其中第一节探讨了政府、学校、教师等主体的作用。第二节分析了硬件设施、软件平台等客体要素;第三节讨论了主客体间关系的处理原则。通过前两章的框架设计,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协调的要素,为后续内容的理解奠定基础。接下来,各论部分则有序展开了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声乐教学的具体过程——第三章提出“教学环境、教学媒介、教学工具”三个角度检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环境层面,以数字化音乐教学空间改造为例,分析其实践中融入了网络课堂、虚拟演奏厅等新概念。在教学媒介层面,分别以网络在线乐谱资源及数字音频应用为例,分析其打破了音乐学习内容获取的限制。在教学工具层面,重点分析了基于网络的乐器演奏等智能音乐设备/软件的应用,指出其实现了智能化音乐教学演示、在线集体合奏排练等功能。通过这些具体事实,可见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渗透和拓展了声乐教学的方方面面。第四章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如何改造教学模式。第五章进一步构建起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声乐教学模式体系。最后,实践部分主要包括第六,七、八章,通过多个案例生动描绘了数字化声乐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其中,第六章详细举例了情境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在高校声乐课堂中的实际运用,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情境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可以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这些都提升了声乐教学互动性。第七章以数字化音高分析技术辅助大学生视唱练耳的案例,则展示了技术如何弥补传统练耳教学的不足,提高课堂效率。第八章设计了基于计算机的音准自动评测与反馈系统,该系统可精确识别学生声音音高与标准音高的偏差程度,实现对声乐训练质量的实时监测。这些生动案例为理论部分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佐证,启发了数字化条件下声乐教育变革的更多可能路径。可以说,这种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框架设计,恰如其分地呈现了一个扎实的研究逻辑,引导读者螺旋上升最终把握数字化条件下声乐教育变革的全景图。

全书最大的理论价值在于立体化地展示了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从宏观教育理论出发,书籍对信息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本质作了深刻思考。书中明确指出,教学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教育这一本体,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不能是取代教师主导地位,而应是强化教与学的互动。其评价标准更不能简单以技术手段现代化程度为转移,而应关注教与学的交流是否更顺畅。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也不能沦为工具的执行者或管理者,而应成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手。通过这种基于教育规律的思考,书籍为我们正确处理数字手段与本体教育目标的关系提供了宝贵启示。这种理论高度,使全书的信息化教学方案具有了内在的教育关怀。另一方面,从声乐教学实践出发,书籍较为系统地检视了翻转课堂、智慧课堂、远程网络课堂等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场景和效果。例如,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后实现面授法深化内化的模式,在增强学生能动性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智慧课堂通过建立在线学习档案和智能评测反馈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精细化辅助;远程网络课堂则打破地域限制,使高水平师资专家指导更加便捷。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样本为我们应用数字技术拓展声乐教与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当然,如何根据不同学生行事制定差异化数字化教学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这样从理论视角到实践层面立体展示信息化声乐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全书最大的知识价值之一,它既把握了数字化手段运用的规律,也拓宽了我们实现声乐教学质的提升的思路。当然,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估还有待大规模实证研究。

本书的编著给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启示。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具体来说,丰富的数字媒体资源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个性化和开放化学习,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可优化教与学过程,音乐教学软硬件的智能化升级对传统技能训练形成有效补充。但我们也要注意,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服务于教育目的,防止工具理性主导教学理念。但在当下我国发展阶段,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资源供给不足、设备投入力度不够、师资队伍匹配度低等困难。具体来说,针对音乐类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严重短板,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学需求,许多音乐院校尚未形成规模化的信息技术设备配备和更新投入机制,一些核心教学区域和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同时,熟悉音乐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极度缺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这些短板制约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度。为此,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将音乐教育纳入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加大音乐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而高校则可以集中力量创建音乐教育信息化的示范基地,带动形成可推广的成功范例。展望未来,音乐教育信息化可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建设:第一,构建沉浸式数字化学习环境,如打造虚拟音乐演奏互动场景、开发基于情景和角色的音乐学习App等。这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第二,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声乐、乐器演奏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这可以提供个性化、可安全反复尝试的虚拟练习平台;第三,通过教学云平台积累学生学习全流程数据,建立数据化学情分析模型,实现对音乐学习个体的精准化诊断。这可以促进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总体而言,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可望显著提升音乐教育的效率、质量和体验,推动音乐教育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这本专著系统地剖析了当今音乐教育面临的数字化革命,并积极探索了信息技术如何推进声乐教学模式的转型优化。全书立意新颖,视角立体,运用大量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风格,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推进当代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因此,我们呼吁音乐教育从业者要顺应信息化趋势,加速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整个社会也应进一步重视音乐教育,营造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使之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