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在线课程的建设和纯线下传统教学向混合式教学新生态的变革。疫情后,在线课程成为常规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带来了对在线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新探索。然而,当前高校线上教学评价在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逻辑三个方面均存在较大误区。该文提出教学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基于这些原则构建了一个包含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型,且对模型进行了实践验证,为高校在线课程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关键词:在线课程;教学评价;定性评价;以学为中心;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职业院校外语课程质量建设提升路径与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1SJGLX785)、2024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YB0477)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高校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常态化地开展了大量的线上教学。疫情过后,在线教学或作为独立课程,或作为重要成分与线下课程一起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新生态。在线教学的普遍性存在,引发了对其教学效果评价的迫切需求[1]。相关部委的一系列高校在线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的政策文件,如2020年1a778c25413783393d346ba5720820bfc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为评价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线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式,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技术完成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网络提供课程资源,给学生预先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运用直播软件进行授课,学生通过弹幕、点赞等方式给与及时反馈。课后作业也通过教学平台发布、收取和批改。因为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可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如视频观看、完成作业、参与讨论等的频次,很多研究关注引入在线教学的过程性指标开展评价[2][3]。
然而,线上和线下课程在实施上的差异是具体教学方式的问题,无论线下和线上教学都指向共同的目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是否达成目标,不在于使用的具体方式。在线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其真正的价值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破解传统教学的错误理念,以评促改,引领教师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有效的在线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模型应该以先进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内核。
本文首先分析基于传统教学开展教学评价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教学过程的随意性、评价指标与学习成果的低关联性、定量评价表述精神性成长的困难性,随后针对每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解决思路,进而基于规范教学、精准指标和定性逻辑三个原则,构建了一个在线教学效果评价的新模型,并以高职和本科两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对该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
有研究认为,在线教学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给传统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变革,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线下教学存在本质区别,不能照搬传统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鲁小艳认为,要从技术工具与网络环境的前置准备、网络资源选取、线上教学的展开和课后学生的反馈评价为四个基本考察对象,确定核心指标纳入质量评价体系[4]。
也有学者指出,线上、线下教学都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教学流程基本一致,可以基于同样的理论模型如CIPP模式进行评价[5]。CIPP模型包括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维度的评价,分别是确定需求和目标、评估可行性和效用性、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反馈、评价目标达成度,对于线上和线下课程均可适用。
线上教学无疑具有特殊性,相对于传统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与更多考虑,采取更多措施。比如,教师要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保持网络信息传递通畅,有效整合线上资源,应对师生面对面深度交流的缺失。但这些措施,是为了在网络环境下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良好教学的前提条件,不能直接预测教学效果的好坏。
适合在线活动的环境设置和组织形式,是所有在线教学的共同特点。强调这些因素的评价方案,虽能区分线上和线下教学,但不能区分不同的在线课程,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线上和线下课程在实施上注定存在很多不同,但这都是教学方式层面的问题。就教学目标而言,它们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因而,理想的在线教学效果的评价模型,应该超越在线课程的独特性,反映教与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具有通用性,既能用于线上,也同样适用于线下。从有代表性在线教学效果评价模型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指标并不指涉在线特点,明确涉及的主要在于网络设施保障,更多反映了大规模在线教育初期启动的技术问题[6]。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认为教学效果主要由教师负责,认为教得好自然带来学得好。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又把讲课等同于教学,产生了讲得好等于教得好的错误认知。然而,即便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和炫酷的信息技术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呈现出看似先进的在线教学,但实质上还是教师一手操控的表演性教学。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从三个方面使得教学效果评价陷入了误区。
(一)教学规范与标准的缺失
很多教师在以教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对讲授法场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也存在一些公认的标准,如声音清晰、响亮,表达流畅,清楚明白等,但这些标准相对简单,绝大多数教师经过训练都不难达到,远远不足以作为判别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
在这些基本标准之外,对讲授质量的判断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讲授法崇尚教无定法,同样的内容,可以用完全不同的风格、方式、流程或策略呈现。有的教师风格庄重严肃,有的活泼生动,有的喜欢组织辩论等活动,有的倾向布置课后实践。有的喜欢用视频增加趣味性,有的擅长讲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在实践中带来的困局是,不同的评价者认可不同的讲法,也有的评价者认为各种讲法都有优点,很难区分高低,硬要区分,评价者之间无法达成共识,被评价者也不会心服口服。共识的缺乏让教师只能基于经验选择讲授方法,随意性很强,差异性很大。
教无定法带来“百花齐放”,看起来是尊重教师,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但却把教学评价引向了误区。如果仅仅以期末考试为指标评价学习效果,可以教无定法,即不管教师用什么方法,只要成绩好,就可认定为学习效果好。但如果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维度,比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同教师就都需要实施一个共同的教学环节,一个能体现学生参与度的环节。如果仍然是教无定法,不同教师的教学过程缺乏统一的规范,没有可以互相比较的共同内容,这会导致评价对象缺位,使得评价活动失去意义。换言之,超越教无定法,建立教学过程的规范与标准,是科学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二)评价指标与学习成果的关联性较弱
以教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也更多聚焦教师,围绕教师的行为构建指标体系,如讲课有感染力,阐述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能调动学生情绪,能利用教学媒体等。教师的授课质量反映教师的投入,是评价教学的重要维度,但不应该是全部。教师传递知识的行为优秀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
在讲授为主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行为肤浅而表面化,更多反映学生的学习投入,不能反应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不是学习真实发生的依据。以教师行为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主要维度,这样的体系不全面、也不精准。教的目的是学,是让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教学评价应该是由对“教”和“学”的评价构成的整体,在“教”的指标之外,纳入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学”的指标,才能更准确地评估教学效果,评教需要包含评学[7]。
在线教学为核查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比如,慕课课程中经常让学生就刚听过的内容做选择题,采用学习管理系统,可以了解到学生何时提交作业,是否学习了指定的视频,是否在论坛参与了讨论。有些在线教学把传统的单向讲授搬到线上,通过技术记录的听课状态。这些来自外部的核查督导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但很难判断学生动机的强弱。只有学习动机积极的时候,学习的投入才能有效预测学习的成果。因而,当前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与学习成果的关联性比较低。要建立更全面、有效的指标体系,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超越对教的关注,包含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深度评价,特别是反映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评价。
(三)定量评价的逻辑误区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一般认为教师的投入越多,教学效果越好,教学评价以完美教师为目标,试图建立可测量的多个指标维度,认为教师符合的维度越多,教学投入越大,教学效果也越好。绝大多数教学评价,都是基于这种以数量为导向的理念,可称为常规定量评价[8]。
学习是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性成长,无论是教或学的效果评价,都涉及对抽象的精神性品质进行评价,而这些品质看不见、摸不着,都依赖于评价者的感觉。比如在一个1—10分的量表上,对教师在“教学能力”维度的“教学内容处理能力”指标上给与评价,给定的标准是“重点突出,难度、深度适宜”。一旦考虑一个具体的教师,比如判断其讲授“重点突出”的程度,就会发现没有一个可参照标准或锚定物,打5分、7分还是9分,任意性很大。同样的原因,不同的评价者之间的打分会相差很大。课程思政涉及更为抽象的道德品质,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在大多数评价指标的原始赋分都存在较大任意性的情况,总体评价的信度会受到很大影响。
常规定量评价需要用加权求和整合多个维度,计算总分,根据总分区做最终评价结果。但两个维度可以求和的逻辑前提是他们的属性相同,可以互相比较。假如A教师讲课很严谨,但课堂活跃度不高,B教师讲课不够严谨,但课堂很活跃,两个维度求和得到的总分可能一样,但这样的总分缺乏实质意义,因为严谨与活跃两个维度在逻辑上具有不同的性质,很难说1分严谨等价于多少分的活跃度。这个等价性不能确立的情况下,定量评价的多维度汇总就存在基本的逻辑谬误。
传统评价存在教学规范与标准缺失、评价指标与学习成果的关联性不强,评价逻辑违背逻辑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根源是把讲等同于教、把教等同于学的错误认知。有效的教学评价,需要破除以教为中心理念,走出单纯讲授误区,从以下三个方面针对性地破解问题,并基于相关理论,进行新的路径设计。
(一)建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呈现评价对象的关键行为
教师的讲授活动个性化空间很大,的确很难规范统一,然而从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可以看到,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域,既要考虑教,还要考虑学,而且要关照教与学的一致性[9]。单纯的教与学,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考虑教学的一致性,即教是为了引发学的行为和效果,教与学需要相互协调,这就能揭示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即超越给个体教师偏好之上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总览各种教学模式,可以看到规范教学需要确立对学生高质量学习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学活动,至少包括如下三种:一是教师的精准讲授,反映人类智慧的凝结和文明的积淀。二是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给与学习指导,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有机会就疑惑问题向同伴输出表达、互动交流,开展社会化学习。三是教师对学生交流后未能解决的问题用经验和智慧点拨、破解迷惑。较之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智慧,这里增加了学生之间以讨论为核心的社会化学习[10]。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教育界进行了30多年的教改探索,其中最成功的成果之一是合作学习,其中又以讨论为最突出元素[11],说明了讨论环节的不可或缺。
以上分析表明,讲授、独学、基于讨论的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和教师的答疑解惑,对学习不可或缺,构成有效教学的基本规范,也是良好教学的必备成分。一般情况下,教师无论科目、学生群体,其教学活动都应该包括这些基本成分。如果这一观点得以确立,这些成分构成了教学评价的最关键的评价对象。有效的讲授和独学之后,才会有课堂上生动、自然的讨论,这是很难伪装和被迫发生的,反映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在传统课堂中,这一关键的学习行为并没有机会发生,也使得教学评价缺乏了科学的依据。
(二)建立精准指标体系,全面刻画学习成果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作用变得更复杂,也更重要,仍然需要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中。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阅读、思考、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学效果评价需要考虑学生是否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真实的学习行为是知识和能力增长的先决条件。学生在课堂不积极,就很难期望他们离开课堂后会去学习。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参与与学习发生,是教学有效的基本指标。如果课堂教学引入合作学习,就可以在学生开展的小组讨论中,观察到学生的输出,看到真正反映了学习结果的学习行为。学生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开展专注的深度研讨,能提供学习发生的证据,构成课堂评价的核心指标。
比知识和能力更困难的是思政教育,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去通达思想教育。当学生体会到获得学科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自然会认同学科背后的思想、文化等精神价值,课程思政也就润物无声。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欣赏和赞同会外化于形,成为可观测的行为,为课程思政的客观、准确评价提供依据[12]。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和行为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动学习,落实课程思政。
(三)由定量逻辑转向更适合精神性成长的定性逻辑
定量逻辑不适合评价教学过程中复杂的精神性品质,常规的教学评价需要在根本理念上进行调整,转向定性评价。我国学者新近提出的两极定性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13]。这一方法的核心原则是找两极,分三类。在评价维度上表现最好和最差各占一极,中间的群体自然构成第三类,形成优、中、后三个类别,非常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常见的正态分布。
通过找到两极来划分三类的底层逻辑,是通过设置极端锚定(Extremely Anchoring)促使评价者直接把评价对象与锚定目标进行全面对比,判断评价对象是否与极端锚定契合[14]这种判断,全面调用了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整体感知,降低了认知加工负荷。转向定性逻辑,针对给定指标,不需要打分,只需要找出最符合和最不符合的样例,评价就完成了。这样评价,简单明晰,稳定准确,不同评判者之间也容易形成共识。
在单一维度上确定了优、中、后之后,对不同维度进行结果整合时,不进行定量化的求和,而如下操作:如果一个教师在大多数维度上的评价都是优,那么其整体评价为优,如果在大多数维度上的评价都是后,其整体评价为后,不是优秀或后进的教师的评价为中。显然,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教师,才能在很多维度上都获得优,在大多数维度上都是后进的教师,一定不是偶然的。两极之外的教师,既不优秀、也不后进,归入中等表现的一类,不再做更多区分。多维度的结果整合,并不涉及分数的直接相加,只需计数、无需复杂运算,规避了定量评价中不同维度性质不同不能求和的逻辑误区,简单明晰,科学合理。
(一)在线课程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1.在线课程教学评价内容
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涵盖师、生两个方面,既包含教的行为,也要充分反映学的行为。只有变革教学模式,显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社会化学习,才能为评价提供可见的指标。知识技能之外,需要增加课程思政维度。确定了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后,在各个维度的评估和多维度的结果整合上,还要摒弃定量理念,采用定性理念。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建立的在线教学效果评价模型包含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程思政三个维度,共计12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2.在线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依据
(1)教师教学维度的评价指标及具体依据
教师教学维度包括内容、表达、指导、互动、流程和组织6个二级指标,具体依据如下。
内容:有效教学的基础是优质内容。教师需要从主题结构、知识含量和学术深度多方面考虑,结合网络资源,设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注重内容基础性的同时,要强调知识的应用价值,适应学生的兴趣,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情境性。
表达: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决定学生的听课效率。精心准备的内容,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输出,以合适的语音、语调和贴切的用词进行规范的表达,逻辑清晰、主次分明,更好地保证传播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借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提升授课的生动性。
指导:教是为了引导学的发生。教师不能满足于知识传递,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互动:师生互动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双向交流,构成了教与学的闭环。互动应以答疑解惑为主体目标,即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程:教师作为班级教学背景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需要设计清晰完整、紧凑高效的教学活动,并对整个流程进行控制,为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支持。
组织:在对流程的组织过程中,要求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予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让学生觉得安全、舒适,乐于参与、自由表达,能够激活思维及创造力。
(2)学生学习维度的评价指标及具体依据
学生学习维度包括任务、拓展、参与和收获4个二级指标,具体依据如下。
任务:从学生的角度,要判断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否清晰明确,适合自己,能够对自己学习和掌握知识带来价值。
拓展:为关照学生在基础、动机和能力等方面的自然分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阶材料,提升其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也可提供面向全班的额外材料以开阔视野,实现与现实生活的更丰富联结。
参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发起者和深度参与者,在合作交流中以尊重、关爱的态度,能够做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形成社会化学习共同体。
收获:学生能感受和评价自己在能力和素养方面的显著提升,包括更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具有更强的自控力,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有自信。
(3)课程思政评价维度指标及具体依据
课程思政维度包括元素和表现2个二级指标,具体依据如下。
元素:能够从学科内容中系统、深入、全面地挖掘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提供充足的素材。
表现:教师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体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努力,展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认同。
如前所述,虽然在线教学中教师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保障教学过程顺畅、记录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但这些指标并不直接出现在评价体系里。在线教学虽有信息技术支撑,但与线下教学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行为和课程思政设立的指标,自然涵盖了信息技术作用后产生的效果。比如,无论是线下提供纸质材料还是线上提供网络资源,最后的评价都需要统一到教学内容这个指标维度。
3.在线课程教学评价模型运用方法
根据定性评价逻辑,每个指标上设立三个评价等级,分别为“高、中、低”。通过各等级人数在所有调查对象的占比,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最终等级。如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如占2/3的学生给与某位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元素”指标评价为“高”,则该教师该项指标的最终等级为“高”,若占比人数超过较大比例如1/3给出的评价为“低”,则该项指标最终结果为“低”。其他情况的最终结果均为“中”。
同样基于定性逻辑整合12个指标,形成对教师的最终整体评价。如果对某位教师12项指标的评价中,绝大多数如10个或更多指标的评价为“高”,而且没有任何指标评价为“低”,则该教师的最终等级为“高”;若12项指标中有相当多比如4项或更多项指标评价为“低”,则该教师的最终等级为“低”。
简言之,一个最终评价为“高”的教师,需要在绝大多数维度的每个维度上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高”评价,而一个最终评价为“低”的教师,必然在相当多维度得到相当多学生的“低”评价。这就使得“高”“低”评价不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干扰,让优秀或后进与群体其他部分清晰分离,形成稳定可靠的评价。
(二)在线课程教学效果模型的应用及有效性验证
1.在线课程教学模型实施对象及工具
2022年12月,笔者运用该模型,通过对分易和问卷星平台,对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1级法律文秘专业的《拓展英语》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1级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两门在线课程的学生进行采样,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tata15.0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相关检验。
2.在线课程教学模型有效性验证分析
表2显示,《拓展英语》课程的克隆巴赫α系数值为0.94,《社会学》课程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2。一般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值在0.85以上,即说明可信度很高。这个结果表明,对这两门不同学科的课程,量表中各题项得分间的一致性很高,问卷信度良好。
对问卷三个维度的12个分项进行信度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3.在线课程教学模型验证结果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维度的α系均等于或高于0.85,表明分项间内部一致性较高;思政育人维度的α系数为0.77,内部一致性尚可,还有提升和优化的空间。用Stata15.0对该模型效度性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评价表中的三个维度的12个二级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在0.4—0.8之间,说明量表的内部结构效度较高。相关系数越大,表示问卷(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越好,一般认为相关系数在0.4—0.8之间较为理想。结果表明,《拓展英语》和《社会学》两门学科在学生评教中的最终结果均为“高”,说明两门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在学期末的常规教学质量测评中,这两门在线课程在各自学校的评价等级均为“优秀”,从一个方面验证了本次评价的有效性。
在线课程已成为高校常规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在线教学效果评价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在以教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传统教学评价存在教学规范缺失、评价指标不精准与定量评价谬误三方面的问题,评价改革需要以学为中心理念为前提,破解这些问题。
在教学规范上,需要确立对高质量学习不可或缺的三个过程:教师的精准讲授,学生的独立学习、深度思考、交流合作、思维碰撞和教师的点拨解惑。这样的规范既保留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重要角色,又凸显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提供了观察学生输出学习成果的关键性学习行为,使得教学评价聚焦学习主体,兼顾教与学,更完整地涵盖了评价对象。无论是对教还是学的过程或结果等各维度的判断,都要基于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不同于物理仪器的测量,不能过度量化。考虑到不同维度的不可替代性,更需要走向定性评价。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分布是正态分布,即中间多,两端少,自然分三类,定性评价符合这一科学规律,理论基础坚实。
本研究落实学习中心思想,为教学建立明确规范,以精准指标涵盖教、学行为,引入定性评价新理念,基于规范教学、精准指标和定性逻辑三个原则,构建了一个涵盖课程思政的较为全面的在线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模型,并通过在高职和本科院校不同学科在线课程上的应用检验,显示了模型良好的信效度。该模型适合不同学科、学段,也不限于特定的教学方法,在操作上简明易用,为高校在线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罗利,柳亮.高校在线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9(41): 38-40.
[2] 徐娟.职业院校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357(5):147-148.
[3] 徐迎磊.在线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136-138.
[4] 鲁小艳.高校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1,670(10): 42-44.
[5] 李华杰,沈建刚等.高等学校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4):46-54.
[6] 赵立莹,赵忆桐.在线教学效果评价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189-194.
[7] 吕冰,王冰清等.高校教学评价应评教与评学相结合[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版),2022,26(5):40-45.
[8] 邢红军,田望璇.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反思与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6):53-58.
[9]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10]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 12(5):5-10.
[11] 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2] 薛红梅,倪健等.基于CIPP模式的课程思政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3,347(3):91-92.
[13] 艾冬生,张学新.两极定性评价: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新探索[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3,8(1):13-19.
[14] 周继良.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2):59-72.
作者简介:
杜嘉: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方法、外语教学。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tandardization, Precis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Du Jia
Basic Courses Teaching Department,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16, Henan
Abstract: The COVID-19 has triggered a large-scale online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re offline traditional teaching into a new ecology of hybrid teaching. After the epidemic, online courses hav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routine teaching,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online teaching has brought new explorations in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course teaching.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misconceptions in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evaluation objects,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evaluation logic.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s a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that include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which is verified in practice, providing a new solution for online course evalu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online courses; teaching evaluation; qualitative evaluation; learning-centereness; curriculum ideology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4年5月20日
责任编辑:李雅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