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篇
调动出孩子的内驱力×有效规划×️时间管理×父母稳定的情绪,不仅是陪写作业的万能法则,也是在孩子成长中,我们可以随时去琢磨、校正的一个养育法则。
开学了,陪写作业又要成为家庭生活常态,你家还在“鸡飞狗跳”吗?那你一定是还没掌握好这些陪写原则。
调动出孩子的内驱力
如果孩子缺乏内驱力,总是被我们强迫、逼迫着写作业,那么很有可能他人坐在书桌前,心思却不在作业上;或者说即使是完成了作业,也是应付了事,并没有把写作业当成是自己的事。
具体做法
我家的做法是与孩子沟通、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比如我会跟女儿说,你不是一直跟我说,想在数学上超过你的同桌吗,如果你把作业中的题目都做对,就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女儿听我这么说,也非常同意。所以,我建议我们多和孩子去讨论做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也不是为了老师去完成,而是为了让自己在学习上有更多的提升,有更高的效率。
我认为和孩子在沟通学习任务时,心态非常重要。我们不要一开始就定义,孩子是不愿意做的,必须要强制要求。因为当我们强制要求的时候,孩子一定会逆反、对抗;相反,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向光向阳成长的力量,孩子也不例外,他也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被大家认可。当孩子有良好的目标,我们告诉孩子,完成作业或者是一些课外练习,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相信孩子是愿意做好的。
如果孩子不愿意沟通……
·自信心不足
不认为自己想做好就能做好。这种情况,我们要尽可能多地鼓励孩子,从孩子擅长的科目、成就事件来举例,让孩子相信,只要努力,他就能做到、做好一些事情。
·经常被批评
孩子担心一旦自己没做好,父母就会批评指责自己,甚至大发脾气。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多半是源于过去的经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先调整自己的态度了,要认识到写作业是一个巩固、复习的过程,出错很正常,不会也很正常。
·担心没时间玩
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计算清楚每天的时间,让孩子了解到,其实如果能高效完成作业,玩耍的时间是有保证的。但是,这确实需要我们能真的兑现在孩子认真完成作业之后就可以玩的承诺。
有效规划
对于孩子每天的学习以及长远的学习,我们确实要做到有所规划、心中有数,但更要有效规划。我认为有效规划包括以下3个方面。
足够的留白时间
什么是留白时间?就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不过多干涉。当然,你可以定好规则,规定孩子在留白时间不可以玩电子游戏、看电视等,但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玩游戏、做手工等,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无所事事,发发呆。
我也曾和很多父母一样,看到孩子这种状态内心就极度不适,觉得孩子在浪费时间,认为孩子一旦步入学龄期,学习、写作业才是正事,哪怕不学习,也要干点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没有了解“留白”背后的价值所在。
会休息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
专注力和自控力都是有限的心理资源,当我们在某些事情中消耗了专注力、自控力,就相当于我们在心理资源的“银行账户”中取了钱,取得多了,就会透支;而休息,就是在向心理资源“银行账户”中存钱。所以,下一次看到孩子在家发呆,无所事事时,我们可以这么想:很好!他在静静地“存钱”呢!休息好了,心情愉快,学习的时候也能更有效率。
激发孩子学习的自主动机
经常有妈妈对我说“孩子太磨蹭了,每天都拖拖拉拉到很晚才能写完作业”。如果不是作业太多,那就很有可能是我们没做好“留白”。
没有孩子不想“既学好又玩好”,除非他看不到“可以好好玩”的希望。那么,怎样让孩子看到希望呢?一方面,我们答应了“留白时间”就要做到;另一方面,要看孩子的任务量是否合适。
如果孩子每天的作业量适中,在写完作业后有一定的留白时间,他就会更有胜任感和自信心。相反,作业太多,大部分情况都完不成,孩子不仅自信心受挫,还会渐渐习惯完不成目标的状态。
身心愉悦,才能养成好习惯
孩子每天都有留白时间,也就满足了“玩”的需求。心理学认为,身体会记忆和累积做一件事情的感觉。如果孩子每次写作业都有挫败感,感到很痛苦,久而久之,他的身体就记住了这种感觉,下一次开始写作业时就会启动这种痛苦的记忆,不愿意开始,也不敢开始;相反,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有成就感,或者身体记住了完成这件事之后那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他就愿意持续去做这件事,养成好的习惯。
计划表要有“试运行”阶段
一家餐厅,往往在正式开业前有“试营业”期,因为是试营业,即使出了点小问题,商家也不会感到压力过大,客户也会多一点包容。可以说,试营业是很好的试错、调整期。
学习计划其实也一样,并不是制订好计划就一锤定音,即使不合适也只能执行到底,这样既为难自己又为难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周的“试运行”期,双方都感受一下新的计划表怎样,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完不成时,放松地“回来”
当计划完不成时,我们很容易对孩子说出沮丧的话。
“唉,又没做到,计划又成了摆设!”
“你看你,几天没做了?你不想着自己的事情,谁帮你想着?”
或者虽然我们什么也没说,但孩子的心里已经有了沮丧的情绪,他会认为,制订的目标实现不了,自己的自控力真的很弱;制订计划没有用,订了也完不成。
生活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临时打乱计划是难免的。制订计划是帮助我们管理时间、安排任务的方法,并不是让我们进行自我苛责的工具。当计划不能执行时,放松地“回来”重新执行就好。当然,如果我们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影响,导致计划无法如期执行,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起来,和孩子一起好好复盘,看看如何调整我们的计划表。
学会时间管理
如果孩子能学会时间管理,就不需要我们一路催促、监督了,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等待孩子自制力的不断发展,也要用好的方法帮助孩子练习,同时需要父母进行督促。
练习时间管理
可以用计时器来帮助孩子管理较小的时间段,比如每学习40分钟,休息20分钟,再学习40分钟,这样有规律地进行。
当然,我女儿也发生过在中间休息的时候超时、没有按时去写作业的情况。我就会和孩子一起复盘,找出原因。我们发现,如果休息的时间看电视或阅读,就很难在时间到了的时候马上停止。所以后来在休息时间,孩子就不去做这些事情了。
所以,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也是一个成长、修正的机会。做不到是正常的,我们成人也很难时时刻刻都自律,又怎能要求一个孩子呢?但复盘是必须的,从“犯错”中汲取经验,会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父母也要会管理陪写时间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在自控力有限的情况下,能完全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父母的督促和陪伴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坐在孩子身边紧盯、不断提醒,显然不是好的办法,但是完全放任也不行。
有些父母让孩子回家后自己写作业,等几个小时后过来一看,孩子根本没怎么写,或者写得很潦草,就开始大发雷霆。我认为这种情况说明孩子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不够,父母要调整“陪写姿势”,比如把时间进行更小的分割,每到一个阶段,了解一下孩子都完成了什么。
在我们家,心心开始写作业前,我会与她再次确认一下今日任务,中间会关心一下她的进度,再明确后续的任务。完成作业之后,我会和孩子一起复盘,让孩子来说一说,今天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这样孩子就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作业了。
稳定的情绪
其实在陪写作业中,能激起我们情绪的,通常都是几个很常见的点,所以认真梳理一下这些容易被激起情绪的点,想通之后,情绪就不会一再被相似的情境触发了。另外就是我们在有了情绪之后,经常会有灾难性思维,联想太多,比如:他不会这道题,考试肯定完了,可能考不上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大学,人生怎么办……所以陪写作业,我们必须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
我认为,情绪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内观、修炼的过程。从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再到先知先觉,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所以,刚开始只能做到后知后觉也不要紧,这就是改变的起点。一般来说,我的情绪复盘会分为以下3步:
在情绪当下,我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问自己:我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吗?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思考: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可以怎么处理?
举个例子。之前有一次,我陪女儿写作文的时候失去了耐心,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开始吼她。事后我复盘了自己情绪失控的过程。
在情绪当下,我的想法和感受是
什么?
她不应该写作这么困难啊!我会觉得,既然你会说话,就应该会写作文。为什么用文字表达起来就这么磕磕绊绊了呢?一想到这点,我就特别烦躁、生气。
问自己:我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吗?有没有别的可能?
我发现,我的想法也不是一定正确。首先,将口头语言简练表达成书面语言,要写得生动、详略得当、有逻辑有结构……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次,我女儿特别追求完美,她经常想到了什么,但又觉得写出来不那么完美,就会在头脑中否定这个想法,换别的思路,于是,思考的时间很长,总不能顺畅、大胆地写作。
思考: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可以怎么处理?
我想,既然这样,下一次我引导她写作文,不如就将之当作一个练习的机会,在这其中,教会她写作的方法,并帮助她克服她的完美主义。
这么一想,我就清晰了很多。不仅火气没了,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有事先想到的应对方法,也不容易再发火了。
我接触过很多的家长,每次忍不住冲孩子发完脾气后,会陷入到深深的自责、内疚中,于是,会通过给孩子买好吃的或者降低要求,想挽回一下亲子关系。我认为,过度自责是没有好处的,养育规则也不要随意变动。真正需要做的,是我们自己的内观,看看我们情绪当下的想法是否有失偏颇,并想好以后的改进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