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被欺负了……

2024-10-02 00:00:00刘晖
父母必读 2024年9期

案例回顾

明明是班里比较特殊的孩子,他智力发展缓慢、语言表达能力差,很难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可能半天才能勉强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因为孩子的特殊情况,家长担心孩子因此而受到欺负。

由家长主动发起的家校沟通

上周五放学时,明明妈妈来找我“告状”,她说班里的小强总是欺负明明,还当着我的面问明明:“小强是不是上周五打你了?”明明结结巴巴地点头:“是。”“今天他打你了吗?”明明又答道:“打了。”

听到这儿,我弯下腰问明明:“他今天什么时候打你的,怎么没跟老师说呢?”明明吭哧半天说不上来。这时,明明妈妈接着说:“我家孩子说话费劲,被同学欺负了也说不清楚。”

看到明明妈妈此时有些激动的表情,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而是上前抱抱孩子,并对明明妈妈表态,等周一孩子们到校后就进行调查。明明妈妈看我拥抱孩子,稍有些诧异,接着说:“老师,我不想给您添麻烦,但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家孩子不能一直受欺负呀。”我知道家长的苦心,便笑着对明明妈妈说:“我理解您的心情,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通过调查还原事实真相

周一到校后,我留心观察了明明在校的一日情况,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也找同学们进行了个别询问,一番调查后,终于真相大白……明明喜欢和小强一起玩,一下课紧跟着小强,这让小强感到很不舒服。小强多次劝说明明离自己远一些,但明明就是不听,小强便向后推了一下明明。这一推就是明明口中的“打”;两人的座位相邻,明明的画笔掉了,小强帮忙捡起,明明转头看见就说小强抢他的笔;中午用餐时,明明看到其他同学带的水果,他也想吃,就拿起来吃,小强看到后告诉他不能随便吃别人的东西,明明就说小强不让他吃东西……原来,家长、老师眼中需要特殊照顾的明明才是“欺负”同学的那个人。

当我问到孩子们针对明明的这些不良行为,为什么没有人向老师反映时,同学们纷纷表示:“您不也说要多照顾明明吗?所以大家没人和他计较。”孩子们的话,听得我热泪盈眶,心里暖乎乎的。其实从我接班以来,通过日常观察,我觉得班里的孩子对明明很是友爱和谦让,老师们也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

家校沟通持续进行中

一番思考之后,我拨通了明明妈妈的电话。首先,我肯定了孩子在字词听写上的进步,表扬孩子逐渐长大了。接着,聊到孩子不经别人允许就拿水果吃,电话里传来妈妈的抱怨—“真丢人”,我笑着打断了她:“明明妈妈,看着孩子不挨欺负,反倒有点小淘气,我内心还有点欣喜呢,这说明孩子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最后,又针对之前他被同学欺负的事情以及同学们对他的态度进行了逐一解释,家长了解真相后,不好意思地说:“从小到大,因为他特殊,我们总是担心他被欺负,每次问他是不是被欺负了,他都说是,我们就更担心了。”

后来,我又与明明妈妈多次进行细致的沟通,包括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态度等,引导明明妈妈改变日常询问的方式,比如见到孩子不是上来就问“是不是被欺负了?”而是“今天在学校开心吗?跟妈妈说说在学校开心的事。”孩子说不好也不要着急,要肯定孩子的表达,引导孩子的心理逐渐变得阳光、自信。后来,我欣喜地看到明明的变化,看到他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了,眼里也有了光。

这是一次由家长发起的沟通,根据本次沟通的过程,给家长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 有问题找老师

在这个案例中,值得肯定的是,当家长发现了问题或心有疑虑时,能很及时、直接地与老师沟通,而不是私下抱怨,或者一直拖着不处理直到问题更严重。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找老师沟通的时间和方式也很重要,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选择微信、电话、面对面沟通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这里明明妈妈没有心急火燎地在上课时间就给老师打电话,而是选择在周五放学后与老师沟通,让老师能更从容地与家长沟通、安慰孩子,也能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 展现信任和合作的态度

在发起沟通之前,家长要先明确家校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和老师沟通是要展现信任和合作的态度,只有信任老师,才能让家校沟通更顺畅,更利于解决问题。案例中的明明妈妈刚开始也是希望找老师要说法,后来看到老师在一举一动的细节中表达出对孩子的爱,比如一开始对孩子的拥抱,才逐渐展现出了对老师的信任,并交由老师去调查事情的原委。这是家校携手解决问题的关键。

● 多角度还原事实的真相

当孩子反馈被欺负以后,除了请老师帮忙调查真相以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还原事实的真相。在案例中,明明妈妈的做法呈现出消极引导,因为对孩子过分担心总是“把人和事往坏了想”,再加上明明本就表达困难,简单的“是否”问答更使得他难以真正表达事实真相,造成误解。

出现问题后,建议家长可以心平气和地询问孩子更多的细节,比如事情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如何发生的,当时有没有其他人在场,等等,最大可能地还原事实的真相。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应该像老师建议的那样,家长多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有什么开心事,引导孩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