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成绩从何而来?

2024-10-02 00:00:00曼语
父母必读 2024年9期

知识篇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会思考非常重要。在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中,有很多因素都是需要而且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6岁左右的孩子的脑重约为1280克,为成人脑重的90%,神经系统不断完善,髓鞘化过程基本完成,这让脑内的神经传导更为准确,同时,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机能进一步加强,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增强。正是这些生理基础,让孩子可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式学习、集体式学习。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孩子在学龄前,基本是从直接经验、感受中进行学习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玩中学”,学习是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进入小学阶段,孩子要开始以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主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知识”。

主动学,效果更好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在发展,获得的间接知识经验也越来越多了。但是,需要父母理解的是,这些间接知识经验,并非是直接被“灌”进孩子的大脑的,孩子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大脑主动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积极的加工,将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整合、思考、相互关联,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最终形成创造力,才能让“知识”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这也正是人类有别于AI的地方。

学习知识,也在“成人”

小学的学习特点是集体教学,也就是以老师为主导进行知识传授,有计划、有目的,相对比较系统,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经验,但这也可能降低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不过,在学校的环境里,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孩子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社会化也在进一步发展,人格品质和社会技能也都在发展,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建立和形成。

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绩

有关?

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一定的智力水平是保证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但是不少研究表明,在智力测验中得分高的孩子,成绩不一定就好。可见,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还有其他因素。

非智力因素

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现在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原来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一直在变化,所以我们无法用自己小时候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来指导孩子。一起帮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才是对孩子学习真正的关注和帮助。

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儿童的学习特点,那么,我们也能理解,比起死记硬背,让孩子将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整合、思考、相互关联,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最终形成创造力,才更为重要。

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又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在小学阶段,外部动机还是占主导阶段,但是如果能注重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用好孩子的好奇心,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形成内部动机。

其实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上学后学习各种知识的内驱力,在这点上,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挖掘,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新知识的愿望,都有探索未知的兴趣。

自我效能感

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节的孩子,更愿意付出努力,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将其表达为“自信心”可能更容易被理解。很多家庭都试图通过表扬、赞美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但这里也有不少要注意的点:

● 让孩子感受到是他这个人在被父母肯定和赞美,而不是因为某件事或者是他的某些行为。

● 更关注孩子优秀的心理品质,比如善良、热情、有团队精神等,而不是完全只针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表扬。

● 不表扬孩子的智力。

● 从小事开始逐步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更多的掌控感和责任感。

积极的情绪

这主要指的是孩子与学习有关的各种情绪。想让孩子有积极的学习情绪,除了调动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之外,平时让孩子对情绪有更多的体验、父母更能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以及教会孩子一些调节情绪的具体方法都很重要,比如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事情,掌握一些让自己放松的技巧,更能发现生活中美好和积极的一面,等等。

意志力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仅凭一时的兴趣和热情很难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个过程也总是充满挑战和困难,因此,代表学习效果的学习成绩,往往也是孩子意志力的比拼。

意志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包括两个部分:

对目标的设定。这需要孩子始终朝着目标来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这非常需要他对目标意义的认同,也需要将大目标拆解为更清晰的小目标逐步完成。

找到更好的方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挑战和挫折,更需要和孩子一起反复地修订行动方案、检查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孩子一次次解决问题、获取更多进步的过程,也就是意志力培养的过程。

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情况与父母对孩子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这种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不少经济条件不那么好、父母也很忙碌的家庭,同样拥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

在教养方式上,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效,权威型父母的教养行为更有利于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比如对孩子无条件的关心,对孩子情绪的接纳,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足够的支持,允许孩子充分表达,等等。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亲子关系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况。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亲子关系越好,孩子的成绩越好,只能说,当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亲密时,有可能在孩子学习中给到他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也能更好地接纳他由于学习产生的焦虑、沮丧等情绪。

学校因素

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基本活动就是学习,所以主导学习活动的老师也会成为影响孩子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人。老师对孩子积极的鼓励、肯定,以及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会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产生影响。虽然我们无法做到选择老师,但是我们可以和老师形成良好的沟通和默契,共同帮助孩子成长,这正是如今家校合作、家校共育越来越被重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