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2024-10-01 00:00:00王静静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4年9期

悬念,作为一种写作技法,一般指作者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艺术手段。巧妙设置悬念,可以让一件平凡的小事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驿路梨花》,文章一开始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内没有灯,也没有人。“我们”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样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又推动情节发展。悬念的设置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合乎情理,从而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文中学生作品均来自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甬江实验学校七年级)

悬念技法在文学创作中很常用,下面我们看看经典作品中的悬念设置: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吴敬梓《儒林外史》)

严监生临断气时,“伸着两个指头”,这是怎么回事?这正是作者在设置悬念,起到让读者带着疑惑往下阅读的作用。关于两个指头的意思,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理解都不对,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这部分内容是悬念的延宕部分,推动情节的发展。最后他的妻子赵氏解开了疑团。这是解开悬念的部分。巧妙运用悬念,既引人入胜、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使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那么如何巧设悬念,收到尺水兴波、引人入胜的效果呢?

一 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扣人心弦激兴趣

结合事件的核心,提取悬念进行精彩生动的刻画是核心。一个事件中最具矛盾冲突的场景是什么?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即主人公悬而未决的问题。选择文章中最具矛盾冲突的场景放置在开头,使得读者产生疑问,激发阅读兴趣。

请看下面习作。

片段1:

风吹过来,那撕碎了的千纸鹤,乘着风、载着你的约定,在空中翻滚、坠落。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槐花无声地飘落。一个孤独的背影,走向黄昏、走向昔日阳光下的快乐。

(宋宇辰《你好,再见》)

片段2:

他输了!

他哭了,蹲在操场的中间,把脸深深地埋进臂弯!

他作为这场比赛中唯一一个身经百战的校队成员,居然输了!

(孙宇航《输赢之间》)

以上两个片段的习作,片段1采用倒叙加环境烘托的方法,通过含蓄的场景描写,交代了人物离别的结局;通过矛盾的语言“撕碎了的千纸鹤”“载着你的约定”“孤独的背影” “昔日阳光下的快乐”,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情节悬而未决、情绪含而不露,是极妙的悬念设置,令读者反复揣摩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片段2语言极富张力,起笔陡峭“他输了!”,一下子就吸引读者探究输赢的原因。接下去,作者进一步激化矛盾,“这场比赛中唯一一个身经百战的校队成员,居然输了!”输赢的原因更值得一探究竟,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设置悬念还可以采用疑问法,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去设置一些疑问来引发读者的好奇。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通过林冲的疑惑来引导读者,让人产生了一个悬念:敌人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到底设了一个什么样的局要林冲去钻?同时,通过对林冲的心理描写,将林冲的疑问巧妙地转化给了读者,也让我们产生了与林冲相同的疑惑,到底这是要做些什么事情呢?由此引发了后面的情节。

还可以采用误会法,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误会或猜忌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地推动情节发展变化。例如,《驿路梨花》中就反复运用误会来构思行为: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通过这两次反转,两次误会,勾起读者的阅读欲。像这种方法就是巧设误会,悬念层叠,每一次故事的揭示都与下一个疑问环环相扣,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 利用悬而有念的心理,妙调顺序探究竟

巧妙地调整叙事结构,不仅能够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还能更有效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期待感。为了确保叙事张力贯穿始终,并将悬念保留至高潮,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叙事序列是:首先展现冲突场景,接着穿插起因的逐步揭露,随后详述解决问题的曲折过程,最后揭晓令人满意的结局。这种结构遵循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构建原则,即“悬念炸弹”理论,通过让读者知晓危险的存在,但对何时、何地爆炸保持未知,从而最大化紧张感和参与度。

请看下面习作。

那年,那书,那人

◎李传兴

一共20只书橱,每只书橱5层,她要的书应该在第9只书橱的第3层。为了这本书,她已经连续一星期在这儿搜寻了。

她再度展开那张边沿极不平整、显然是从练习本上撕下的被揉皱了的纸条,白纸黑字赫然出现在眼前:“今天中午可以在图书馆得到你想要的书。”字一笔一画,工整得没有一点脾气,好像特别不想让人认出来。虽然将信将疑,但她还是早早地来到图书馆,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进馆的还书者。

像一阵风,小航把自己的书包扔了过来:“还在守株待兔?那帮我照看一下书包,在下打球去也!对了,我作业已经做好,就在书包里,你反正闲着,帮我核对一下。”边说边冲向操场中生龙活虎的一群人。

“这个小航,如能把时间都利用起来,就不会每次都被班级排名弄得狼狈不堪了。作业已经做好?鬼知道是从哪儿抄来的!还‘帮我核对’?”她轻声嘀咕着,嘴角流露出一丝不屑。她本想打开书包,却觉得那简直是浪费时间。“还是多留意一下还书者吧,千万别错过机会。那张纸条,究竟是谁写的呢?”她心神不宁地暗想着。

隔着一层玻璃,这边是静悄悄的阅览室,只听见沙沙的翻书声、偶尔的咳嗽声和压得极低的说话声。有人到了还书处,但还的书不是她想借的。她心不在焉地翻着一本杂志,眼睛却扫向窗外:阳光下,一群男孩穿着球衣,为了一只顽皮的球,跑步、跳跃、追逐。只听见穿蓝衫的裁判哨子一响,一场球赛就开始了。抢球,抢到了;传球,接稳了;闪,躲一只长手;跑,一窝蜂地跑向篮下。虽然有点距离,她却依然看得很清楚,那个穿红色球衣的就是小航。男生们是这么喜欢打球,似乎一上球场就烦恼全消,可是那个写纸条的人……

眼看就要放学了,小航又像一阵风似的冲进阅览室:“嘿,我的作业全对吗?”他一把抢过自己的书包。书包没扣上,包里的东西撒了一地。一本崭新的《哈利·波特》赫然在目,扉页上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着几个字:“同桌,祝你生日快乐!”这时候她才想起,今天是自己15岁生日。一边小航的作业本,显然缺了一角……

这篇习作通过精心设计的叙述结构,巧妙地编织了悬念与情感的双重线索。首先,故事以寻找特定书籍作为引子,设置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她要的书应该在第9只书橱的第3层),立即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追问:这本书为何如此重要?紧接着,通过一张神秘纸条的出现,设置了第二个悬念——纸条的来源与真实性,进一步增强了叙事的吸引力。

作者运用“时间错位”的手法,引入小航这一角色,小航表面上看似与主线无关,实则通过其散漫的行为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青春的无忧无虑与成长中的意外惊喜。随着故事发展,作者巧妙地控制信息的释放,直至最后一刻才揭示纸条的真实含义与背后的温情——原来这一切是为了庆祝主人公的生日。这样的反转不仅解答了之前的悬念,更是在情感上给予读者深刻的触动,实现了情节与情感的双重高潮。结尾处带出小航作业本缺角的细节,含蓄地点出了纸条的来源,为整个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三 拨开悬而渐朗的疑云,意味深长悟哲理

巧妙的悬念设计在文学叙述中不仅是情节推进的催化剂,更是引导读者深入角色内心世界、体验认知转变的桥梁。正如康德所言:“认识真理是一个逐步揭秘的过程,其间伴随着不断的疑惑与启迪。”

随着故事脉络的徐徐展开,那些精心布置的谜团逐一揭晓,如同晨雾散去,人物的内心迷惘得以澄清,读者也随之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境地。这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惊奇体验,更是一场心灵的觉醒——它促使人们反思自我,审视生活中的种种微妙与复杂,收获超越故事本身的、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请看下面习作。

外婆的纸飞机

◎王小轩

“哐当——”摔门的声音响彻整栋房子,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撕裂外婆送我的洋娃娃,再狠狠踩上几脚,似乎这样才能平复我心头的怒火。“谁让你动我的东西?现在什么都找不到了!试卷呢?作业本呢?课本呢?”

外婆怯怯地站在门外,迟迟不敢打开房门。我听见了外婆摩挲门把手的声音,她犹豫着,但始终没有推开门。她低声地说:“小轩,对不起……”我沉默。她又说道:“饭菜要凉了,你先吃饭好不好……”我依然沉默。

外婆不再说话了,气氛有些压抑。我渐渐平静下来,我忘了这是第几次冲外婆发火了。这段时间,临近毕业,我压力巨大,感觉前途迷茫。写不完的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整天板着个脸,对家人爱搭不理的,矛盾常常一触即发。

“吱呀”一声,房门打开了。又是外婆!我正要发火,只见外婆捧了几只纸飞机。大概是怕我生气吧,她的嘴角翘起,微微颤抖,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有些尴尬。“小轩,”她试探着叫了我一声,“外婆折了几只纸飞机——你小时候最喜欢了。”她轻轻地把纸飞机放在我的桌上。纸飞机各式各样,报纸做的显得粗笨,广告纸做的花里胡哨,餐巾纸做的软塌塌,反正都不好看。“小轩放心,外婆没有动你的东西,只是整理了书桌,把桌上没用的广告纸和报纸收了。”外婆邀功似的继续解释着,“看,我给你做的纸飞机。你小时候看到纸飞机就笑了。”

是啊,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纸飞机了,整天缠着忙碌的外婆陪我折纸飞机。外婆经常停下手里的活,陪我玩。路边的传单、超市的广告纸、外公的报纸,都会被外婆如珍宝般攒下来,成为我折纸飞机的好材料,我们祖孙俩一起研究哪种纸做的飞机飞得最远。

我总和外婆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年少气盛的我,总是将纸飞机扔得高高的。外婆轻轻地掷,她的纸飞机乖乖地落在我脚边,外婆就宠溺地说:“小轩的纸飞机飞得远,小轩以后要做科学家。”

望着眼前这些粗糙却满载记忆的纸飞机,我的心突然柔软下来,所有的愤怒与焦躁在这一刻烟消云散。我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太多,忘记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以及一直默默支持我、爱着我的人——外婆。

我缓缓站起身,走向外婆,轻轻拥住了她。我哽咽着说:“外婆,对不起!我会努力调整好自己的。”

外婆的眼里泛起了泪花,她的脸上终于露出温暖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她拍拍我的背,温柔地说:“傻孩子,外婆怎么会怪你呢?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重要的是,记得回家的路,记得身边爱你的人。”

那一刻,我仿佛重新找到了方向,那些迷茫与恐惧,在亲情的温暖中变得不那么沉重。我明白了,无论未来的路有多崎岖,只要心中有爱,有家人的陪伴,就有力量继续前行。

外婆的纸飞机就是我成长的助力器。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悬念设置的技巧,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更深刻地提升了主题,使得故事的情感转折和人物成长显得自然而流畅。

开篇通过“我”摔门、哭泣和对外婆的愤怒,构建了一个激烈的冲突场景,引发读者的好奇: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激烈的情绪爆发?随即,外婆的小心翼翼与“我”的持续冷漠,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气氛,同时埋下了疑问:这对祖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随着故事的推进,悬念逐渐被解开——原来是临近毕业的压力让“我”变得暴躁易怒,而外婆的默默付出与理解成为一股温暖的力量,最终以纸飞机的形式化解了所有的误解与隔阂。

在文章中,纸飞机不仅是童年的回忆,更是联结过去与现在的象征。它是故事的核心悬念,引导读者一同探索“我”与外婆之间深厚情感的根源。当谜底揭晓,纸飞机背后承载的亲情与爱意被揭晓,“我”的态度由怒转柔,这一转变体现了家庭与亲情在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悬念艺术如同文学作品中的调味品,它让平淡的情节焕发出生机,促使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挖掘故事的深层意义。无论是大师的手笔还是习作中学生稚嫩的尝试,都证明了巧设悬念是通往引人入胜叙事的关键。它不仅构建了故事的骨架,更赋予了作品以灵魂,让读者在波折起伏中体验情感共鸣,思考人生的诸多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