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红房子坐落在一个很大的园子中。园里有很多花圃、各式各样的果树,以及一片广阔的草坪,上面有一架沙发式的秋千与一座小小的凉亭。这凉亭是奶奶的第一个孩子在出生几周便夭折后,爷爷为奶奶兴建的。孩子的名字叫作玛莉。她的墓碑上写着“小小玛莉来到人间,惊鸿一瞥魂归高天”。
在花园的一角,那些木莓树丛后面有一片花草果树不生的浓密灌木林。事实上,那儿原本是一行生长多年的树篱,一度是森林的分界线。然而由于过去二十年来未经修剪,如今已经长成一大片,枝叶纠结,难以穿越。奶奶以前常说战争期间这道树篱使得那些在园中放养的鸡比较不容易被狐狸捉去。
如今,除了苏菲以外,大家都认为这行老树篱就像园子另一边那个兔笼子一般,没有什么用处。但这全是因为他们浑然不知苏菲的秘密的缘故。
自从记事以来,苏菲就知道树篱中有个小洞。她爬过那个小洞,就置身于灌木丛中的一个大洞穴中。这个洞穴就像一座小小的房子。她知道当她在那儿时,没有人可以找到她。
手里紧紧握着那两封信,苏菲跑过花园,而后整个人趴下来,钻进树篱中。里面的高度差不多勉强可以让她站起来,但她今天只是坐在一堆纠结的树根上。她可以从这里透过枝丫与树叶之间的隙缝向外张望。虽然没有一个隙缝比一枚小钱币大,但她仍然可以清楚地看见整座花园。当她还小时,常躲在这儿,看着爸妈在树丛间找她,觉得很好玩。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每一次她听到《圣经》上有关伊甸园的事时,她就觉得自己好像坐在她的小天地,观察属于她的小小乐园一般。
世界从何而来?
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知道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
很可能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如果这样,她就不需要去想它是从哪里来了。但一个东西有可能原来就存在吗?她内心深处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经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样东西造成的。
不过,如果太空是由某样东西造成的,那么,那样东西必然也是由另外一样东西造成的。苏菲觉得自己只不过是把问题向后拖延罢了。在某一时刻,事物必然曾经从无到有。然而,这可能吗?这不就像世界一直存在的看法一样不可思议吗?
……
哦!这个问题真是烦死人了!
她再度拆开那两封信。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苏菲的世界》,有删减)
点读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探索的小说,它以一个年轻女孩的视角,对人生、宇宙和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进行视觉与焦点品读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主题视觉化:小说通过苏菲的视角,将抽象的哲学问题具象化,使读者能够跟随她的思维过程,逐步深入哲学的奥秘。这种视觉化的叙事手法,增强了哲学探讨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 人物焦点:苏菲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她的成长和困惑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读者通过她的眼睛观察世界,感受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
3. 叙事结构:小说采用非线性叙事,通过信件、哲学课程和苏菲的个人经历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的运用,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同时也反映了哲学探索的非线性特性。
4. 哲学元素:小说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理论和思想家观点,这些元素的引入,不仅为小说增添了学术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将哲学思考与文学创作完美结合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