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徽宗坐山河,金兵入侵动干戈,朝廷出有卖国贼……”悠悠唱腔随婉转的琴声,带着闷热的夏风掠过身旁,琴声欲止未止之际,一两下极轻的夹板声响了起来。
“囡囡,快下来一起听啊!”
浑厚的声音响起,倦意倏忽消了大半。外公摇着蒲扇,浅啜龙井,于院落竹椅上朝我展露笑颜,一片安闲景象。我快步奔去,于另一竹椅落座。外公手持茶壶,面前浅绿茶杯已倒满,笑道:“这可是好茶,快尝尝!再吃块你最喜欢的桂花糕,我特意买的。”“是、是、是!”我浅笑啜茗,应道。“还记得这本《岳飞传》鼓词不?去年我常带你听的。”过往琐事如一股热浪袭来,我被拉回了那个仲夏夜……
幼时,我偏爱小城镇的清幽,便常伴于外公身旁。外公前两年迷上鼓词,每每与外婆从阡陌小路喂鹅归家,总要带我到下条街的小庙听鼓词。
“外公、外公,今天唱什么啊?”
“一会儿能吃灯盏糕吗?”
“今天还是陈婆婆唱吗?”
除却外公,我亦甚爱鼓词。“行行行,囡囡,一会儿可别那么吵。”
我们拾级而上,走进小庙,里面早已座无虚席,好在找到了两个后排座位。我引着外公坐下,要了两元钱,奔向一旁的小贩。染指垂涎,满心是肉香飘逸的灯盏糕。
待我回来,词已然开唱。戏台搭得并不高,后方白灰的墙壁上已布满涂鸦。台上无过多装饰,仅仅摆着一筝一凳。“宋朝徽宗坐山河,金兵入侵动干戈……”陈婆婆轻拨琴弦,泛起乐音涟漪,悠扬唱腔萦绕耳畔,我深陷其中……
“你去年还老闹着听呢,今年重新修整,盖得老漂亮了!”外公倚着竹椅笑道。“主要是想吃灯盏糕。”我心中蓄意鼓动外公再次前往……
月光如水,无处不可及,院中篁竹于清辉下皆依稀可辨,草丛虫声唧唧,我引着外公前往,心中料想小庙变更。于不远处,便发觉庙外不似去年般萧条,两旁皆种上了葱茏绿树。我与外公走进庙中,里头观众稀稀落落,与我料想不同。我们随意落座,待戏开唱,却发觉少了什么,四处张望,欲找寻记忆中小贩的身影。外公猜出所想,递上揣着的零嘴道:“那个小贩钱赚够了,早开店去了。”
我微怔,想来也是,从前庙内便熙熙然,如今钱自然赚够……
掬一缕日光,凝望璀璨的曙光与斑驳光影,宛若窥见少年为传承而挺直的铮铮风骨,满腹才华,灿若花开……
老师评
作者通过外公的鼓词声,回忆起小时候的戏台是那么地繁盛热闹,而今时过境迁,曾经的熙熙攘攘,都成了现如今的门可罗雀。也许只有像外公这样的老一辈人还在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了吧。短短的一篇文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与外公之间的浓厚亲情,更看到了他对传统文化渐渐被取缔,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怅惘之情。
(指导教师:杨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