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忆起老家的月色了,像一面清冷的圆镜,照着我慢慢成长。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的夜晚,抬头就能看到一轮皎洁的圆月。月光透过树梢洒下一地银辉,我便踏着软软的泥土去池塘的那边找小伙伴玩儿。阿祖不放心我一个人走,有时便陪我走到小伙伴的家,顺便与老人们摆摆龙门阵;有时她也会在我一再肯定自己能走的情况下目送我,直到我消失在路的尽头。我回头总能看到那时的月光披在阿祖的肩上,洒在阿祖那慈祥又温和的脸颊上。阿祖是爷爷的母亲,我从小在她身旁长大,可以说我是她一手带大的。
月亮走,我也走。
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从小学升入初中了。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我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匹马,在鲜花遍野的山里奔跑。在黎明看朝霞刺破黑暗,汲取着新鲜的青草带来的养分,等待着希望降临。草在为我欢呼,山在为我呐喊,鸟儿在为我歌唱,黑夜之后的黎明总是那么美好。阿祖告诉我,遇到很难很难的事时,一定要乐观,要有勇气,心情保持愉悦,这样就会像一匹马儿一样,一路奔向希望,奔向胜利的曙光。有时夜色难免微凉,但前行必有曙光。
月亮走,我也走。
月亮从弯钩变成满圆,我从学校赶到了老家。夜色浓稠得化不开,星星也不知踪迹,只留下白晃晃的月儿。它与儿时似有些不同,但我也说不出不同在哪里。又过了几日,黑夜还未退去,远处的山林间传来鸟的啼叫。道士的喇叭吹着忧伤的乐曲,抬棺的乡亲喊着上山的号子,我绾起了长长的头发,戴上那条长长的白布,在长长的田埂上跟随那条长长的白龙,穿过开得正盛的油菜花田,向着灰蒙蒙的山顶走去。
到了山顶,我将一打一打的纸钱丢入火中,看着火苗一点点将它们烧为灰烬。灰烬缓缓飘上夜空,飘到了月亮上,给它蒙上了一层朦胧与忧伤。以前阿祖教我祭祖烧纸钱时,她都会默念道:“他们来领钱了,多欢喜啊!”现在我念叨:“阿祖你多领点,多欢喜啊!……”
天的尽头被曙光划开了一道痕,月亮走了,你也走了。
离开山顶时,我仿佛看见阿祖在向我挥手。她那干枯的手在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棵老树,慢慢地离我远去。
天已经亮了,我下山往回走,一路念叨阿祖教我的歌谣:“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篓。笆篓里面两个蛋,拿给娃娃下稀饭……” 阿祖在我13岁时终于离开了我,享年96岁。
老师评
文章以阿祖教的童谣中的那句“月亮走,我也走”串起“儿时阿祖陪伴”“少时阿祖鼓励”“送别阿祖”等生活片段,并通过月亮和“我”的变化来表现阿祖的无声老去以及“我”的不断成长,感慨生命的轮替和延续,线索明晰,结构精巧。文中 “我”和阿祖相处的描写,透露着浓浓的曾祖孙温情,真挚动人。此外,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刻画以及对“我”的心理描摹,使读者在具体场景中真实体会“我”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指导教师: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