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书为舟,执笔为桨,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划出美丽弧线,编织诗意旅程。她就是徐余艺榕,曾是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实验初级中学的学生会主席,也是陆春祥少年文学院第二届学员。她的作品在众多报刊上发表,还获得“西湖杯”全国青少年文学征文大赛初中组小作家金奖。
今天,她将与我们分享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宝贵收获。
黄羽舒(以下称“黄”):徐余艺榕同学,你好!首先非常感谢你能接受我的采访。塞缪尔曾说过:“写作就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你一直坚持写作,想必你的生活也与写作密不可分。能和我们分享分享你的日常写作习惯吗?
徐余艺榕(以下称“徐”):我每天基本上写一千字左右,有灵感时就随时记录。我喜欢边听着音乐,边任手指在键盘上跳跃,或是拿笔在纸上划出细密的“沙沙”声,特别是在晚上。我是世界的倾听者和记录者,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成为他人生活的调剂品。
我喜欢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一个物品发散开去,看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从一个小点发现世界、记录世界,甚至创建世界。我认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很具挑战性的事。
写完的文章不必急于求成,因为写作常改常新是很自然的事。写完放一段时间,再让三五好友看看,请他们提些见解和修改意见,我再细细修改,往往会有新的突破。同时,他们写完的文章也会给我看,彼此交换阅读,让我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受益匪浅。
黄:优秀的写作习惯与语文学习紧密相连,你觉得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呢?
徐:我认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从而拓宽视野。同时,阅读还能帮助我们积累词汇,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广而深的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石。
黄:可以看出你非常热爱阅读,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你都有哪些特别的收获呢?
徐:我觉得写作和阅读都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从中我得以窥见人生百态。
首先,阅读让我收获了各种知识。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我知道了鼠疫下人们的恐慌和人性的光辉,我感受到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我开始知晓人性的复杂,明白经济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我能经历的和不能经历的都可以展现在我眼前,搭建起独属于我的丰盈的世界。
其次,阅读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分析、推理。毛姆说满地皆是六便士,而有人抬头看见月亮。我会想我的月亮是否只是他人眼中的六便士?推理小说自是不必说,单单《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就已经够我绞尽脑汁了。我的思维在阅读中得到训练,写作时也会更加注重细节,避免犯低级的常识性错误。
阅读《围城》,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人心晦涩,任何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有其不同的意义,便因此生出诸多不满和怨恨。人与人之间有了隔阂,致使困在各自的围城中挣扎不休。可很多时候人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围城之中,我不禁又想到鲁迅先生的“铁屋理论”,在不够强大时,只能苟且偷生吗?
人的一生像是刚从一个围城中出来,又匆匆奔赴下一个围城,如此循环往复。想进去的人必须三思而行,确定自己不会后悔,而想出来的人也要小心,也许围城之外,是更大更残酷的围城。可能我过度解读了,但是阅读本就属于个人化的事,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体会,慢慢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黄:听起来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那么,对于其他想要在阅读中取得收获的同学,你有什么建议吗?
徐: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当然也要尽可能拓宽知识面。我看书比较跳脱,前一天看《三体》,后一天是《乌合之众》,再一天是《法医秦明》。看书时间也不是特别固定,除了晚上固定的三十分钟,白天有机会就会翻开来看。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多多少少抽出时间来阅读,哪怕只读一篇同学写的小短文也是好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卓越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本文特约记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实验初级中学812班学生,陆春祥少年文学院第三届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