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20905875083721);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2310219101S)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即人本观缺失、诚信意识缺失、法律观缺失、经济观错误和环保意识缺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企业自身意识和素养不足、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以及政府和社会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和约束不足。为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本文从政府法规、社会行业、社会问题和企业内部管理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制造业企业;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驱动力,其影响力日益凸显,而且无法替代。每一次企业内部的革新都能激发社会范围的连锁反应,使企业不仅限于个体的形态。一些过时的企业发展观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助力和谐社会的建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涉及企业为提高利益相关方的生活水平而做出的努力。欧盟的定义也明确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兼顾社会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最初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更简单,指在完成利润目标后承担的额外责任,可分为对股东和非股东的责任。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持不同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反对派认为把社会问题都依赖企业解决不现实,或只要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符合社会责任。赞成派则完全相反,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示认同。认同派可再细分:第一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模糊,这有利于获得广泛支持;第二类认为不能简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需要拓展理论;第三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细分为多方面责任;第四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涵盖面广,与社会责任理论重复。
2.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
(1) 商业伦理学
商业伦理学融合了经营管理学和道德伦理学,专门探讨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互动,特别是利润和社会义务之间的平衡,并确定了商业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它通过整合管理与道德伦理形成了一批新颖的管理理念。从研究范畴来看,商业伦理学主要强调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不能将其仅视为工作机器或获利工具。企业需要各司其职,尽其应尽的道德责任。而在宏观层面上,市场环境对企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和规范作用,反之,企业的行为也会对市场环境产生影响。从商业伦理的角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承担伦理责任。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伦理的指向性和预期影响。
(2)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理论概述了契约相互接受的行为规则和限制条款。首先,社会契约象征了企业所需担负的责任,这包括社会对企业的所有期望。因此,社会契约具有一种“责任”的特性。作为一种理念,社会契约理论强化并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其具有强制性。其次,社会契约论中体现的尊重员工权利,与社会责任概念中的以人为本有某种关联。公众常规和礼节多含有社会契约的元素,它是对个体道德层面的期待,即各个体应遵循和贡献于群体的预期。作为社会契约的关键一环,企业有责任关注所有相关方的权益,并且实践人本主义。
(3) 利益者相关理论
为了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利益关系的。从利益关系者的观点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责任理论的进步。社会资源被不同利益者瓜分,他们之间又存在依赖。企业应全面关注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只有个体与集体目标的统一,才能实现共赢。
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表现并不仅限于其内部愿望,还要有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他们的协同效应让企业的所有权不只是股东的专属,而应当延伸至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除了股东之外的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和发展。
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我国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时期,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协调社会各方建立合作。当前企业发展需要合作共赢,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社会形象和信誉很重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有利本地区发展,也能提升自身形象,加强合作优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压力也日益增加。“走出去”战略下,中国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但同时也面临遵守国际准则和标准的要求。积极承担和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企业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为“走出去”创造条件。
二、制造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制造业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 人本观缺失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人,但许多企业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问题,没有秉承关心和尊重人的理念,导致企业和员工矛盾加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像富士康事件已在网上广为传播。尽管企业做了公关,但形象损害难以挽回。本研究认为,富士康事件并非偶发,而是当前许多大企业在面对员工需求时的普遍问题,也反映了企业内部矛盾。
虽然企业对盈利的渴望可以接受,但是过度地崇尚收益而轻视员工的价值,制定陷阱一般的合同来逃避职责,强制员工过度工作,这些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在雇用期间,企业从未考虑员工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而是疯狂压榨劳动力,希望激发员工最大效益。长期过度加班让员工成为资本利益的牺牲品,各种职业病摧残着员工身体,员工心理问题频发。
这些手段可能为企业带来短期利润,但必定损害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减退员工工作热情,也损害了企业形象和公信力,阻碍长期发展。当与消费者接触时,许多企业未能建立人本的服务观念,仅以利益为先,媒体披露了许多此类案件,企业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导致声誉难以挽回,甚至面临破产。
(2) 诚信意识缺失
在制造业企业,由于追求快速经营和降低成本,许多企业存在质量问题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如以次充好、夸大宣传等。这些问题被发现后,企业通常推脱责任,无法提供有效售后。即使面临法院判决,也可能拒不执行。由于缺乏对企业诚信行为的约束和管理,导致许多企业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添加非法添加剂等严重质量事故。这些不仅危害人民健康,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3) 法律观缺失和经济观错误
为确保广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我国颁布了禁止虚假夸大广告的法律法规。然而,这些规定的制约力度不足,许多企业的广告中仍涉及夸大商品效果和掩盖产品瑕疵的状况,甚至有意诱导消费者,以推动产品销售。这导致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严重缺乏信任,更倾向选择进口产品。这也给许多质量过硬的国内生产企业带来了无谓的负面影响。
(4) 环保意识缺失
我国在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一直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棘手问题。尽管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主导者,但其产业链并不完备,仍有部分企业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牺牲了自然资源和环境。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大量排放废水废气,破坏城市环境和绿地,引起大气污染,导致居民健康受损。如四川某公司向沱江排放废水,造成沱江流域严重污染,导致数百万沿江居民长时间无饮用水;吉林某工厂爆炸污染松花江,影响几百万江岸居民的饮水,也造成跨境影响,这些事件反映了部分追求发展的企业缺乏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2.原因分析
(1) 企业角度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自身意识不足。多数企业没有将社会责任视为发展的助力,而是看作负担。这些企业过分强调追求利益,忽视了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团结关系,未能实现共赢。当代企业不只是有义务向股东赋予责任,还应关注招聘优秀人才、顾客群利益等方面。但是,很多企业主的观念和素养尚需进步,没有达到这一要求。
二是短期利益的驱使。在资本的推动下,企业容易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出现暗箱操作、虚假宣传等现象,损害公众利益,也让企业声誉扫地。
(2) 政府角度
近年来,政府虽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实践力度不足,大多停留在文件阶段。
理想状态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依赖政府激励,不能仅靠自觉。社会责任兼具道德和法律属性,政府既是法律执行者,也是道德引导者,应综合运用两种手段。发达国家依赖群团组织、非政府组织来监督企业履责,但我国这类组织尚未广泛被接受,政府应承担起引路人的角色,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现实情况是,政策激励作用难以完全发挥。一方面,计划经济和农耕文明影响使社会基础难以支持政企分离,难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自治”,无法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我国发展时间尚短,政府对各地经济指标要求过高,出现地方保护,也使社会责任难以全面推广。
(3) 社会角度
总的来说,社会责任是社会领域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法律、政策或企业自我约束,都不能完全排除社会参与的重要性。众多的实例证实了每一件社会问题最后都会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媒体的报道也起到了引导的效果。在这方面,西方国家主要依赖社群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约束力。George Stigler用动力模型研究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他将企业视为一个动态系统,深入阐述了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相互作用,还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些来自不同层面的力量共同作用于企业,并由企业向外界反馈,他认为政府、社会和企业三者之间必须适应和平衡彼此,以保持稳定性。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法规层面
为保证社会活动的适当和有序,法律的制约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必须行使其职权,对法律系统进行革新,从而规范企业行为。首先,政府要设立适宜的政策法规,构建企业的社会责任,且在明了具体的内容之后,即便面对压力,也要推进法制的建设,让社会责任拥有具体的法律条款,推进其规范化。其次,政府还需对失序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执法,制定详细的保护法规,针对消费者、环境、安全等领域制定保护法律。一旦发现违法行为,需要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有效发挥法规的作用。
2.社会行业层面
通过观察社会和行业的现状,能够明白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以我国首屈一指的企业社会责任专业机构——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为例,在衡量一个企业的表现优异与否时,除了营业利润外,其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也需要被纳入考量。这个考量包含了经济技术、人文资源、环境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打造出更适合中国经济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参考标准。同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的形成不只是一种约束工具,评估也并非只是其结果。期望通过这种积极的评估方式,刺激企业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未来的运营过程中自发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3.社会问题层面
企业的各项生产和经济活动都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企业行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同时,公众的实际需求和习惯也会塑造企业未来的生产和发展方向,发挥着指引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引导作用,当前阶段需要确保它们能够灵活、创新且具有时效性地开展工作。
基于公正、客观和公平的监管标准,此类机构有能力优于政府进行行动补充。例如,非政府机构可以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对于那些触犯劳动法的企业,或者排放污染超标的企业,他们作为大众的代言人,提出诉讼,进行维权。此外,他们同样能对企业进行定期审查,并揭露各类环保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非政府机构需要和主流媒体紧密协作,媒体也应该担当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加强信息传播和宣讲,让舆论对侵害员工权益和破坏环境的企业形成压力,从社会道义层次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推动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
4.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企业应从内部出发,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重视。一是开展相关教育培训,理清概念,理顺价值取向;二是建立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和部门,配备专业人员,照顾利益相关方;三是在战略规划中加入社会责任视角;四是将社会责任整合到决策体系中;五是构建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六是借鉴西方经验,规范信息披露,提升声誉。通过这些举措,企业既可履行应尽义务,又可获得长远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要转变观念,从内部提高责任意识,使社会责任化为自觉行动。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有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比较片面,有的过于简化地将其视为慈善活动,而非更深层次的法律义务。然而,社会责任与企业盈利事实上并无冲突,相反,它们是相互激励、相互成就的存在。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企业能够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构建积极的企业形象,同时实现共同增长和互动推进的目标。因此,企业需要将社会责任和战略目标建立连接。
本文针对制造业企业,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解和执行程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分析了企业未能恰当履行社会责任的真正原因。本文通过探讨国内企业所面对的社会责任问题,提出制造业企业应改革的多个方面,包括政府、行业、社会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并建议企业将企业道德、社会契约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入企业战略中。因此,本研究对于解读制造业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社会责任发展特性及实践履行尤为重要。
但是,从理论的视角出发,本文调查和解析的深度不足,关联的理论成果和建议较为匮乏,需要继续验证。在理论层面的缺陷体现在未能充分精细化理论、对各分支的研究探讨不够广泛方面。在数据收集和理论论述方面,本文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的任务,是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校正和调整,从而完善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薛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2]田虹.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3]陈红心.企业环境责任论[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刘凡.基于公众利益的广告监管模型及其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崔博智,崔博识.“中央厨房”融媒体模式沿革与发展趋势研究[J].电视技术,2020(2):58-59.
[6]周汉华.全面依法治国与第三方评估制度的完善[J].法学研究,2021(3):19-35.
作者简介:宋明威(2003.08— ),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1级公共事业管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