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出版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知识服务这种创新业态成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以教育行业期刊为例探讨社科期刊知识服务的发展逻辑,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纵向维度是基于管理链路界定期刊定位与受众分野,横向维度是基于生产链路规划资源利用与服务区分,贯通维度是在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实现有效知识服务的理念变革。
【关 键 词】深度融合;知识服务;发展逻辑;教育期刊
【作者单位】叶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
【基金项目】江苏省期刊协会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期刊内容资源再构的垂域交互式专业知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2023JSQKA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教育学会一般课题“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期刊知识服务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之宣传服务”(23AMTNJ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5.013
出版业的知识服务,指为满足用户某种特定的知识需求而提供信息、知识产品、解决方案等知识资源的服务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基于知识资源的改造完成内容建设,又可以基于用户需求的满足推进技术应用和效益转化。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在知识服务方面开展了多元化的探索,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有学者认为专业学术期刊具有作者资源、内容资源、特色办刊资源、主办单位资源等其他知识服务提供者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2]。有学者将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模式分为知识检索系统、知识发现系统、工具与应用、移动/社交服务、多媒体服务等五大类型[3]。结合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期刊知识服务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理论总结领先于实际应用。与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相比,知识服务实践应用相对单一和表面化。如有学者调研119种科技期刊发现,约11%的期刊提供了较为深入的知识服务,其他期刊只提供基础知识服务或者缺乏知识服务内容[4]。其二,开展知识服务的多集中于科技期刊,社科期刊在这方面尝试较少。其三,在具体研究中更侧重对知识服务操作方式的介绍,未能将研究与期刊整体发展思路及深度融合发展趋势相结合。因此,本文以教育行业类期刊为对象,结合具体实践,基于社科类期刊的知识服务发展逻辑,尝试回答出版业知识服务“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并归纳以融合促服务、以服务求发展的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纵向维度:基于管理链路界定期刊定位与受众分野
行业期刊应“指导工作、交流经验”的需求而生,主要刊登内容为各行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与教育理论研究类期刊、教育教学辅导类期刊相比,教育行业期刊更侧重对某个教育领域从管理到操作、从学理到经验、从政策到人物全方位的内容呈现,因此,其开展知识服务时需要对自身定位和受众面向有明确的认知。一般而言,教育行业期刊有3种内容定位和目标受众。
1.To G:紧贴教育行政
教育行业期刊首先承载的是行业管理和行业宣传的职能,在条线治理结构中扮演柔性管理和上传下达的角色,主要服务教育的行政管理端(Government,G端),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这类受众进行知识服务的内容定位,一是要配合管理目标和过程落实的诉求,输出行业宏观政策、工作部署、规范要求及发展趋势等权威信息;二是基于管理闭环的要求,呈现和反馈基层在政策落实中的真实问题、业态动向、难点痛点,以便管理内容的调整、完善和改进;三是从提升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将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建议、调查、研究能力引入管理系统中,发挥好行业期刊的平台、桥梁和纽带作用。
2.To B:服务业务链条
教育行业系统中包含不同的业务链条,如管理链、教学链、科研链、学科链、信息化链等,链条上关联着不同教育单位和学校的办学内容,办学内容之间存在各类业务关系、层级关系,形成了教育行业期刊的第二类服务对象——单位业务端(Business,B端)。关于这类对象的知识服务,教育行业期刊要对行业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构建多元化的期刊盈利体系,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提升自身在行业领域的话语权[5]。其一,在链条的上游,行业期刊要积极吸收、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依托自身的信息捕捉和理念传递功能,为行业业务链条输入新动能。比如,开设各类宣传新教育理念的论坛等研讨平台58BwXbKvBey+VW3mnM012dpld4S7cGy3ZoMVCH62My0=。其二,在链条的中游,充分发挥行业期刊信息聚集、信息适配和信息分发的功能,提高各单位业务沟通和资源匹配的效率。比如,教育行业期刊牵线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开展教研课题、教学成果的研究等。其三,在链条的下游,教育行业期刊可利用自身在协调、宣传方面的优势,推广学校的办学经验,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协同制定各类教育服务的规范、标准,开展应用性、发展性调研,并将相关结果反馈给教育单位和学校,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升。
3.To C:提升教育个体
提升教育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对于优化教育生态、优化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教育行业期刊的知识服务完全可以“下沉”,将教育从业人员从原先单向的信息接受方转变为主要服务对象(Consumer,C端),关注他们的具体发展需求,利用自身具备的行业资源积累优势,满足行业个体对提升业务能力、获取专业优质服务的需要。其一,利用自身品牌,以品牌为价值圆心,以个体需求为半径,寻找业务创新增长点[6]。其二,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对资源进行多次利用、多角度利用,释放服务潜力。其三,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杠杆和辐射作用,与各类资源优势相整合,为教育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咨询、定制设计等个性化服务。
以1953年创刊的教育行业期刊《江苏教育》为例,其3个发展阶段呈现了鲜明的服务面向区分。从创刊至1991年,《江苏教育》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厅机关刊的职能,树立了信息权威、传达及时、理念领先的传播形象。1992年至2008年,《江苏教育》敏锐地感知到教育行业内部增强改革动能、借鉴他山之玉的需求,开始更多地推出教育区域探索、名校改革、名校长名师的管理和教学心得等相关内容,以观察和反映行业生态状况。2009年至今,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让教育行业的面貌发生了改变,江苏教育的丰富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同时对教育从业人员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也在提高。《江苏教育》刊登的内容曾拓展至教育管理、小学教学、中学教学、职业教育、班主任、心理教育、教师发展、书法教育等多个方面,致力于满足社会对教育行业发展的要求及从业人员自身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江苏教育》从一本行业机关刊成功转型为具备行业视角、前沿意识、理论素养、现实关怀的高质量学术型刊物,3个阶段分别主要面向行政管理、区域/学校/名师典型宣传、教师专业提升,正好对应G端、B端、C端的现实需求。行业期刊的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应明确不同的用户面向,厘清每种类型对应的用户逻辑,从而因类而异。选择G端,着眼于宏观的行业发展;选择B端,着眼于中观的行业优化;选择C端,着眼于微观的行业服务——越是接近宏观,越是需要提升服务内容的含金量;越是接近微观,越是需要实现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横向维度:基于生产链路规划资源利用与形式区分
作为一种服务形态,知识服务早就体现在出版业的服务实践中,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拓展了期刊出版知识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教育行业期刊依据出版生产流程,可形成6类可利用资源,即信息资源、智库资源、内容资源、编辑资源、渠道资源、读者资源。深度融合发展就是以技术赋能,对不同资源进行“扩容”“重组”,对不同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更新”,从业者对于专业资源的迫切需求叠加面向教育细分领域所带来资源的专门性和集中性,形成多种知识服务开发方式,较为典型的包括以下4种。
1.宣传服务:渠道资源+读者资源的“UGC”
宣传一直是行业期刊的主要业务。在信息技术不断升级、迭代的背景下,宣传服务的操作理念和运行模式也与时俱进。教育行业期刊宣传服务的理念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毛遂自荐”等多种形式并存,从“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同频共振”的互动式传播,一元主导的话语舆论场变成多元互动的话语“公众广场”[7]。一方面,教育行业期刊利用所属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数字社交平台的传播功能、互动功能,传播读者群体对于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等宣传内容的反馈、体验,以及教育行政单位、一线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校的现实案例、特色实践等,增强政策宣传、典型宣传、经验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行业期刊可将渠道资源、读者资源中的宣传价值进行选择、提炼,反向转化为期刊自身的信息资源、内容资源,充分利用传播渠道、受众产生的优质内容,稳固渠道,锁定读者群,增强行业期刊的竞争力和传播效益。
2.活动服务:智库资源+渠道资源的“多赢”
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协调行为[8]。活动可以增加机构品牌的活跃度与曝光度,演绎品牌核心价值,传播品牌形象,积累品牌资产[9]。因此,行业链条上的各类主体都有开展活动的需要,特别是专有性活动[10]。行业期刊独具行业“观察者”“表达者”“中介者”的身份,因此在活动服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教育行业期刊可以举办各类有利于推动行业发展的活动;另一方面,教育行业期刊所对接的各级行业主体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机构、基层学校等,它们出于扩大影响力的需求,可能委托期刊承办或宣传相关活动,这就是“媒体搭台”。在活动服务中,期刊的智库资源为活动提供了智力支持,增加活动内容含金量,提升活动层次,同时放大了自身的能量;渠道资源为活动扩大了影响力、引来了流量,还通过活动集聚热度,形成了多方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3.成果服务:编辑资源+读者资源的“复奏”
在信息时代中,读者对于知识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信息化、个性化的特点,他们不满足只能获得统一的、纸质的、面向大众的知识内容。教育行业期刊可以利用编辑资源的内容策划、主题提炼、写作指导、发展设计、业务经营等能力,服务于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知识产品需要。大到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文化内涵提炼、教育成果总结概括,小到一个专业组织如名师工作室或一名教师的教育课题申报指导、研究内容创新设计、专业论文选题升维等,都会在读者和编辑之间形成新的需求与服务关系,从而扩大期刊融合出版的服务内涵,提升教育行业期刊的服务质效。
4.信息平台服务:信息资源+内容资源的“重构”
上述知识服务类型主要调动的是期刊出版链条里“人”的资源,对于沉淀在这个链条里的“物”的资源(主要是内容资源和信息资源),应进行信息化、系统化、结构化“重构”,形成为用户提供知识解决方案的信息平台,这既是知识服务的“终极目标”[11],又是出版深度融合的充分体现。教育行业期刊建设相关信息平台具有三方面的优势。其一,积累互动的优势。一方面,教育行业期刊的信息平台不断积淀相关内容资源和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教育行业用户在使用中不断添加信息资源和内容资源,基于此,信息平台的容量不断更新、领域不断扩张,对用户形成持续吸引力。其二,垂直细分的优势。教育行业期刊可根据自身专业面向开发细分领域的信息平台,使知识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教育从业者在政策解析、理念学习、专业发展、教学参考、方法借鉴、知识拓展等方面提供大量专业和深入的参考内容,成为他们提高工作效能的利器。其三,编辑指导的优势。教育行业期刊所拥有的专业编辑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将发挥高度专业化的作用,如可以从专业角度建立内容链接,通过专业分类筛选加工数据,利用专业分析标定内容标签,对公域内容进行专业释义等[12]。另外,教育从业者使用平台资源的痕迹和偏好能生成新的大数据资源,教育行业期刊可以此作为参考办刊组稿,以贴合读者需求。
以教育行业期刊《现代特殊教育》的办刊实践为例。在宣传服务方面,《现代特殊教育》长期坚持刊登对国家特教政策文件的解读分析,便于基层学习贯彻,还挖掘一线特教学校响应政策要求、落实文件精神的改革行动成果进行宣传,呈现上呼下应的事业发展图景。在活动服务方面,近年来,《现代特殊教育》利用刊物的智库资源和渠道资源为地方教师定制培训考察项目,形成促进特教管理者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增值服务特色内容。在成果服务方面,《现代特殊教育》开设了“改革创新成果培育与推广”栏目,从区域行政部门、特教指导中心、资源学校等不同层面,总结地方教育系统特殊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在信息平台服务方面,《现代特殊教育》针对特殊教育领域课堂教学的专业内容、参考课例较为匮乏的状况,积极立项开发交互式信息平台,助力特教工作者提升教学成效,促进专业发展。
期刊知识服务基于生产链路进行不同资源的再结构与再利用,这是一种横向的开发思路。随着期刊办刊理念的不断开放和更新,知识服务将从显性资源如信息资源的挖掘拓展到隐性资源如渠道资源的开发,从资源的单一利用如将智库资源引入学校拓展到资源的多重利用、复合利用,从资源的人际互动如信息资源、编辑资源的应用拓展到资源的技术赋能。
三、贯通维度:实现有效知识服务的理念变革
理念变革是期刊开展有效知识服务的关键。出版融合发展至今未能充分展现新发展模式的动能,症结就在于没有抓牢知识服务这个关键点。融合出版是发展路径探索,知识服务是价值创生手段。教育行业期刊在纵向发展维度明晰了知识服务的服务层次和服务对象,在横向发展维度厘清了知识服务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二者相结合可以生成多种各具特色的知识服务模式,并产生应有的效益。确定纵横发展的知识服务合理定位,需要出版者进行理念变革,继而开展机制变革和行动变革。
第一,发展思路从生产到服务。信息时代,读者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成为出版人需要极力争取的目标。出版单位提供高质量内容与服务成为融合发展的突破点,这背后隐含的是出版业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趋势。因此,教育行业期刊需要改变自身是教育行业知识生产提供者的传统定位,转而以内容资源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实现由知识生产向知识服务的转型[13]。
第二,服务对象从受众到用户。受众思维是单向的、上对下的,从“我”出发;用户思维则是双向的、有优先权的,是如“你”所愿。用户思维是服务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是出版单位开展知识服务的前提和出发点。教育行业期刊建立用户思维就要把关注的焦点从“我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信息”,转变为“是否通过我的服务解决了您的问题”[14]。只有真正践行读者至上、用户至上的理念,才能使自身成为用户的最终选择。
第三,服务内容从一元到多维。用户的需求是多维的,期刊需要建立“产品+服务”“服务+”“全流程服务”“定制服务”等多维发展思路。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质是在信息技术助力的前提下,出版业深入实施范围经济。所谓范围经济,指因产品或经营的劳务种类增多而使收益增加的现象。它强调投入要素具有多重使用价值、知识与经验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内容[15],这与教育行业期刊开展知识服务时多重开发利用资源、发挥行业信息平台与沟通桥梁的作用等发展思路相契合。
第四,操作策略从独立到关联。知识服务价值显现和提升的关键在于,期刊将自身可以调动的资源进行积累、整合并与用户需求连接[16]。因此,需要从原有的独立开发知识产品转为建立关联思维、开拓新的产品和服务内容。比如:关联作者生成智库资源和渠道资源,关联内容生成平台资源,关联读者生成用户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又可以进行二次关联。关联带来了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使单一、独立、线性的知识产品生产流程扩展为互联互通、互促互生的知识服务生态系统。出版生态圈的愿景既成为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又提示出版者必须把关联理念作为开展有效知识服务的变革要素。
第五,技术应用从工具到产品。在教育行业期刊的传统出版阶段乃至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往往是一种应用的工具。如: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数字照排技术进行期刊制作;在知识产品的呈现方式上,应用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内容的数字化呈现。在以上应用场景中,期刊出版者根据办刊需要对内容进行信息化加工,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在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就是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光是“技术+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渗透和用户使用习惯培养的深入,用户对知识服务的个性化、便捷化、场景化要求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平台构建技术、AI技术等新兴技术与知识服务的结合形成了广阔的探索空间[17],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知识服务的集成化和产品化。如:教育行业期刊开发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即时的内容整合定向服务等。此阶段的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教育行业期刊知识服务不可缺少的产品载体。
综上所述,以精准定位为基点,以多维服务为重心,以理念变革为引领,教育行业期刊不仅能够把握成功开展知识服务的关键,还能找到深度融合发展的密钥,从而丰富出版业贯彻落实“深度融合发展”政策要求的行动内涵,为越来越多的社科期刊拓展知识服务道路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期刊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新. 吉光片羽: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版转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王妍,陈银洲. 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与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0):929-935.
[3]沈锡宾,刘红霞,李鹏,等.数字化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析[J]. 编辑学报,2019(1):11-16.
[4]郭雨梅,景勇,郭晓亮,等. 开放科学形势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模式探析[J]. 编辑学报,2023(3):273-278.
[5]孔文静. 传统品牌期刊平台价值的重塑[J]. 青年记者,2018(12):80-81.
[6]黄旭升. 守正创新:行业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J]. 出版参考,2019(9):78-80.
[7]李礼. 构建全媒体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探赜[J]. 思想理论教育,2020(2):100-105.
[8]崔银河. 事件营销与活动营销差异论[J]. 中国广告,2007(11):28-30.
[9]丁邦涛. 活动营销是一门必修课(上)[J]. 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4):144.
[10]Robert G. Vallee,David.M.Rich,GPJ公司. 如何办个好活动:通过整合活动营销建立品牌支持[J]. 商学院,2007(8):57-59.
[11]王太星. 生态位视域下数字出版与知识付费的共生式发展研究[J]. 出版广角,2019(19):28-30.
[12]张承兵. 专业出版社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探索:以人民法院出版社“法信平台”为视角[J]. 科技与出版,2018(12):99-103.
[13]高丹,何琳,李章超,等. 信息交流视角下国内外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模式[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0):1262-1268.
[14]张晓林. 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15]张辉锋,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 国际新闻界,2004(6):57-61.
[16]王祎,张利洁. 传统出版融合发展中知识服务价值的隐匿与再发现[J]. 编辑学刊,2022(3):13-17.
[17]董良广. 出版企业基于人工智能开展知识服务的路径探索: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17(1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