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是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有集群类型与运行模式所面临的资源整合、品牌建设等挑战,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通过创新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市场化运营模式和数字化升级路径,提升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加强学科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推动了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实现了期刊集群的协同发展,其成功实践为中国科技期刊集群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实证性参考。
【关 键 词】科技期刊;集群化;农业工程;建设模式
【作者单位】谢艳丽,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全流程管理重点实验室”;张品纯,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全流程管理重点实验室”;赵慧君,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全流程管理重点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5.012
在全球化进程中,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关键媒介,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持续攀升。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在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创新和国际交流中扮演着愈加关键的角色[1]。我国科技期刊种类众多、发展较快,但与国际期刊相比,仍存在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多方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期刊仍呈现“小、散、弱”的特征。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2019年联合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项目[2],“卓越计划”为中国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多自主发展的可能性,集群化试点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有效促进了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向集团化发展。
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概况与运行模式,从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进路出发,综述建立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作者所在出版单位的优势,探索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创新模式。
一、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概况与运行模式
2013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卓越计划”,并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致力于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3]。2019年,“卓越计划”遴选出5个科技期刊集群化试点项目,不仅推动了不同学科领域期刊集群的蓬勃发展,而且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迈向世界一流,使中国科技期刊“小、散、弱”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1. 科技期刊集群类型多样
当前,科技期刊集群的主办单位性质多样。一是出版企业主办。如,科学出版社期刊集群作为综合科技期刊集群的代表之一,期刊数量达到568种,营业收入在全球科技出版公司中排名第八。二是学术团体主办。如,中华医学会形成了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集群[4]。三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办,它们凭借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建立期刊集群。例如:《中国激光》杂志社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激光、光学、光子学领域的一流出版机构;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成为高校期刊集群的代表。
科技期刊集群面向的学科领域各有侧重。一部分科技期刊集群聚焦于专业学科,彰显学科的深度与专业性,如光学、医学、有色金属、力学等领域的科技期刊集群;一部分期刊集群则跨越学科边界,以综合性的视角进行构建,其中高校与出版社成为主导力量,这些期刊的布局为多学科的综合性期刊集群,深植于基础研究,体现了跨学科整合的学术价值与出版效能。
2. 科技期刊集群的主要运行模式
尽管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集群类型多样,呈现不同的组织生态,但在运行模式上具有共性。
第一,“自办+加盟”是当前集群组建的重要形式。除部分集群由自办期刊组成外,更多的集群由主办单位基于自办期刊,通过吸纳本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以加盟的形式实现联合组建。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跨地域、跨主管部门进行资源整合的难题,能够迅速聚集相关学科的科技期刊。
第二,通过数字化出版平台实现集约化生产与传播。大多数期刊集群依托数字出版平台,为期刊和科研人员提供全流程的数字出版服务。例如:清华大学的SciOpen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形成了涵盖信息科学、物质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英文期刊集群;《中国激光》杂志社自主建成了中文光学期刊集群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以及英文光学科技期刊集群平台Researching。这些平台承担了从投稿、生产到发布的全过程,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升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塑造了期刊的品牌形象。可以说,数字化出版平台已成为科技期刊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与知识聚合的有效手段。
第三,以多种形式开展集群化服务,促进集群内期刊的共同发展。现有的科技期刊集群大多建立办刊资源共享互通机制,集中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统一开展对外合作,编制出版相关规范等,使集群期刊得以共同提升与发展。这不仅增强了集群内部的凝聚力,还为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构建了开放的知识共享体系,有效推动了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体现了集群在推动学术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对增强国际话语权、促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科技期刊集群学科覆盖面仍显局限,自我造血能力较弱,集团化进程有待加速,距离形成成熟的科技期刊集团还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所属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众出版”)牵头建设“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旨在探索产学研用融通、市场化运营与数字化升级的创新方式,为中国科技期刊从集群化向集团化发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二、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的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的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5]。加速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是我国构建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拓展农业功能及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迫切需求[6]。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作为该领域推动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平台,肩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由卓众出版牵头建设,并得到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共同支持。该集群在原有“全国农机科技刊物网”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与组建。在农业工程学科日益成熟的今天,该集群通过共建“出版企业+学会”型学术管理委员会,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积极对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标准,努力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被列为国家亟待发展的25门技术学科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学科在国际上已具有较大影响力。然而,目前我国农业工程类科技期刊数量较少,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的相关期刊屈指可数。CNKI(中国知网)和WOS(Web of Science)分别是中国及世界重要的科技文献收录与检索系统。据统计,2021年CNKI收录国内农业工程类科技期刊40种,其中《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是国内农业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在国际农业工程领域,2021年有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5400余篇学术论文被收录在WOS核心合集的农业工程学科中,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占比超过42%。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中国在全球农业工程学科领域都表现优异。但在我国出版的期刊中,仅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被WOS核心合集收录,中国农业工程类期刊在国际农业工程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尚显不足[7]。因此,加快建设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进一步提升该学科领域的整体学术水平,将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发挥重要作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已吸收《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数十种农业工程与装备领域的顶级中文核心期刊及英文期刊,覆盖农业工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农业信息技术、生物系统工程等学科方向。未来,集群将不断扩大规模,通过建设知识集成服务平台、建立办刊资源共享互通机制、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加强学科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整体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模式的创新性
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作为专业学科期刊的集合体,为集群内期刊的交流合作、平台共享、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面对目前部分科技期刊集群存在的松散程度高、市场化运营能力不足、产业应用端薄弱、数字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依托牵头单位卓众出版的集团化、市场化和数字化能力,着力在产学研用融通、市场化经营和数字化升级等方面创新集群建设模式,力图为我国科技期刊集群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1.创新产学研用融通方式
随着技术发展和经济形态的演变,在知识社会环境下,我国科技创新正从“产学研”模式向“产学研用”模式发展。其中,“产”代表市场主体,具有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内在需要;“学、研”则利用优质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为产业提供智力支持;“用”是指目标用户和需求,是市场主体和学研创新的共同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意味着将供给方和需求方有机统一,涉及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组成新系统,通过融合与转换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8]。因此,构建系统化平台,有效组织创新主体的作业链条,确保各方需求的精准对接与匹配,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活动的有序协调,对建设期刊集群而言尤为重要[9]。
目前,国内重点科技期刊集群正自主研发覆盖投稿、生产到发布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构建学术出版生态链,致力于提供贯穿科研成果从生产到产出的全链条服务[10]。虽然大部分期刊集群解决了出版、生产和传播环节以及知识服务环节,即“学”和“研”的问题,但尚未实现“产”和“用”之间的关联与贯通,因此未能打通贯穿产业化和用户端的全链条产业链。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正走在打通“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平台的实践之路上。集群运营单位卓众出版全力打造“农业工程与装备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前端提供的是科技期刊出版生产和传播以及知识服务功能,与现有的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基本类似。后端的行业大数据平台专注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产业转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数据服务和产品。目前,该平台已收录农机行业中的4300家企业、2.8万个经销商、2.5万个产品、800万条成交记录等相关数据,构建了农机行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农机企业管理系统等产品。通过打通前后端两个平台,将“产”和“用”的环节与“学”“研”进行有效勾连与贯通,平台可将数据按照不同维度整合呈现给用户和企业,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多维度查询和获取信息[11]。通过全新的平台价值链的整合与重塑,集群运营单位可以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深度融合、数据驱动等核心要素的发展,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信息流通与共享,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紧密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在真正意义上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创新科技期刊集群的运营模式。
2.创新市场化运营实践
市场化运营一直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卓众出版作为我国较早实施集群化办刊、集团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在期刊市场化运营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平媒时代,卓众出版就以“广告+增值服务”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科技期刊的规模化增长。进入数字时代,卓众出版重塑期刊商业模式,通过拓展数字业务拓宽经营边界,再次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科技期刊的经营总收入达到73.69亿元,卓众出版当年的经营收入为2.5亿元,占行业总收入的3.4%。在卓众出版的运营支持下,集群将创新运行模式,通过提供出版服务、数据服务及相应的增值服务,探索市场化发展道路。除订阅服务、组织学术会议和数据库服务外,期刊集群还可以开展培训业务、行业报告形成业务、咨询业务、集成广告业务,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产学研用”端,通过大数据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形成专项数据报告,对产品的市场热度及产销情况进行分析预判,为技术研发方向提供预测支持,为高校、研究院所、政府部门、企业、用户等提供数据服务,为科研机构和市场用户搭建成果应用转化的桥梁,并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这些市场化运营方式为科技期刊出版行业提供了数字出版、数据出版的新思路和新赛道,成为实践范例,进一步增强了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创新数字化升级路径
互联网、大数据、AI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同时也对科技期刊的内容生产机制、出版流程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科技期刊要勇于打破旧有模式,构建新的框架和机制,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探索流程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的道路,从而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数字内容平台[1]。然而,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仅通过使用系统实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对于如何进一步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内容的呈现、展示及传播方式,甚至提供运营上的增值服务,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科技期刊内容生产管理和营销传播平台是卓众出版牵头建设的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全流程管理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要成果。该平台是一个数字媒体内容(包括图文、短视频、直播视频、VR内容、AR内容、交互式H5内容等)生产和分发的全流程管理平台,为数字媒体内容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平台性工具支持。同时,该平台提供在线营销活动管理、数字化在线调查、直播、电商、数据监测等服务,并形成3D建模数字资产库,为数字媒体内容发行过程中的产品展示、渠道传播、事件营销以及在线开展互动活动提供工具支持。在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中,卓众出版的科技期刊内容生产管理和营销传播平台成为农业装备信息服务平台中对接产业和市场的技术平台,为集群期刊提供数字化工具与技术支撑,为科技期刊在应用新技术、新工具加强传播与服务方面进行数字化赋能。
在科技创新对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日益重要的今天,科技期刊集群化不仅是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科技期刊集群获得了长足发展,对科技期刊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正按照国家顶层设计方案持续推进的新形势下,卓众出版将创新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的运营模式,在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探索市场化运营以及推动数字化升级方面进行更多探索。未来,集群将持续致力于学术生态的构建,优化行业信息资源分配,促进学术成果的高效传播,不断迭代商业模式,以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强国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生. 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兼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科技期刊的文化定位与使命[J]. 数字出版研究,2024(3):1-7.
[2]让更多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EB/OL]. (2024-07-29)[2024-07-31]. https://www.cast.org.cn/xw/MTBD/art/2024/art_f3e4d9c8d86f4d9bad477383c6440bef.html.
[3]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 (2021-06-25)[2024-07-3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6/t20210628_540716.html.
[4]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简介[EB/OL]. [2024-07-31]. https://www.cmaph.org/zzsjj/index.htm.
[5]习近平.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 新长征,2023(7):4-11.
[6]魏秀菊,朱明,廖艳.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的生态农业工程创新拓展[J]. 农业工程,2022(8):5-14.
[7]李安然,刘雨欣,王宝济. 基于科技文献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21)[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4):9-17.
[8]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须增强[EB/OL](2023-12-19)[2024-07-3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661599839304135&wfr=spider&for=pc.
[9]李广明,徐鑫. 价值链重构视角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智能化运作模式[J]. 科技管理研究,2024(11):10-18.
[10]张维,冷怀明,王治,等. 国内重点科技期刊群集约化管理和运营模式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22(12):52-57.
[11]孙明,任舒翼,谢艳丽. 科技期刊融合转型路径探析:以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为例[J]. 数字出版研究,2023(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