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做深地方文化,出古入新建设文化强省

2024-09-30 00:00:00葛永波
出版广角 2024年15期

【摘 要】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安徽省的古籍出版工作深入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文脉,出古入新,转化利用,活化业态,梳理并提炼地方文化的精髓与特色,深刻把握古籍出版的融合发展特点,创新回应传统文化市场的时代需求,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关 键 词】古籍出版;文化强省;业态活化;价值融合;产业探索

【作者单位】葛永波,黄山书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5.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博大精深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称赞安徽南北兼具,人才辈出,指出徽学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强调注重保护安徽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繁荣强省,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古籍出版人牢记职责使命,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爬梳耕耘,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致力于价值创新和产业探索,赋予古籍新的时代价值,推动古籍出版高质量发展。安徽省的古籍出版工作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立足新时代,古籍出版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承担重要使命

2022年4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古籍出版工作进行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安徽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掘安徽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体现徽风皖韵的原创性作品的创作与生产。这些指导新时代古籍出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安徽古籍出版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1.以文铸魂,在正本清源上举旗定向

新时代的古籍工作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熔铸了近年来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价值的新认识。新时代的安徽古籍工作,应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古籍出版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打造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强省”的目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打造更多高质量的出版成果,以传统文化精神之“正”推进传承发展之“用”,既体现厚重的历史感,也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2.以文塑形,在挖掘资源上持续发力

《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梳理安徽文化脉络和历史人文优势,构建安徽名人、学术、文学、艺术、文物、非遗、建筑等标识体系。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安徽的突出优势。据不完全统计,自先秦至清末,安徽约有13000名学者、文人创作了各种体裁的著述33000余种,其中,5700余人的近17000种著述以各种形式的传本(如稿本、刻本、钞本、辑佚本等)保存至今,占现存全国文献典籍总量的8.5%。安徽古籍工作应注重加强对安徽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和区域性挖掘,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深度参与《安徽文库》出版工程、徽学研究提升工程、徽州文书馆藏工程以及黄梅戏戏曲本典藏工程,深入挖掘徽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使安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3.以文惠民,在服务大局上守正创新

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引下,新时代古籍出版的价值演进与创新发展体现在文化创新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有效利用上,形成了从传统到前沿、从冷门到热点、从单一到多元的文化强省建设的鲜明特色。一是推动价值挖掘,提炼地方文化精神。古籍出版工作应通过系统性整理、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扎实开展地方文化学理研究,深入挖掘古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特色文化精髓,把地方传统文化“讲清楚”,使之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头,并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广泛传播和应用。二是推动价值转化,创新特色文化形态。古籍价值的转化与发展是一个将古籍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的“活化”过程。这一过程旨在推动古籍走出学术的“象牙塔”,通过精美的画面、有趣的讲述、丰富的体验活动,使其融入社会、生活、教育,在具象、体验、共感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生活形态中,让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精神焕发新的活力。三是推动价值增值,创新市场板块。文化产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古籍出版工作要系统地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立足文化消费需求,丰富优质的古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效。

二、着眼新要求,古籍出版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实现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古籍出版应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数字科技赋能、文艺创作展演等形式,创新并拓宽活化利用的路径,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新玩法,挖掘文旅融合新手段,以“文化+”的融合创新为重点,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增强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故事性和读者阅读的体验感。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引下,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籍出版的价值创新不断深化,多元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态势显现。古籍出版正努力响应政策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文化需求、生活需求,市场边界逐步扩大,产品日益多元化。活化利用、融合融通已成为古籍出版的重要手段。

1.经典普及推动价值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现代价值的合理吸收以及两者的巧妙结合,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其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在短周期内,传统形态的古籍出版很难同时具备文化价值、出版价值和市场价值。然而,随着古籍产品的创新性、创造性、普及性的逐步提升,围绕经典性这一基本原则,具有多重价值的产品不断涌现,价值融合态势强劲,除了长周期的古籍整理类产品,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普及类产品的价值融合特点尤为显著。通过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的方式,兼具经典性、权威性、创新性和普及性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大量问世,这类价值高度融合的古籍出版产品,既是地方文化政策推动力量的体现,也是地方文化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更反映了社会需求带动的传统文化勃兴态势。

2.技术演进推动数智融合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演进正在引领出版业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适应科技的新变化和市场的新需求,古籍出版应以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加大新技术和新介质的应用力度,推出更多新型优质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过程中,古籍出版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各个环节中突出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要求,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在出版层面的有效结合。一是在古籍整理环节,文字识别、知识图谱等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使得古籍文本的获取变得更加简便,正确率显著提升,呈现方式更加灵活,推动了传统古籍整理工作进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在古籍策划出版环节,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前沿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分析,有助于梳理和锚定优秀文化标识和传统文化内涵,发现热门话题和潜在需求,从而更精准地确定选题方向、内容主题和作者人选。三是在古籍产品制作环节,古籍数据库使得遍布全球的海量古籍文献可以一键呈现在读者面前,虚拟现实产品则为读者提供了沉浸式的古籍阅读体验。

3.应用场景推动业态融合

优质内容始终是文化产品传得开、留得下的根本保证,也是文化新业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古籍出版为基础,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文化载体,能够催生出丰富的传统文化业态。传统文化新业态突出体现在“三个面向”上。一是新技术面向。在技术的推动下,古籍产品与传统文化实现深度融合,并通过数据库、资源库、游戏、数字展陈等形式焕发新机。技术赋能激活了传统文化资源,并使得古籍保护利用的时代性、便捷性特点得到充分展现。二是教育面向。发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通过课程式、活动式等全面、系统、可持续的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寓教于乐,共诵经典,是传统文化业态创新的重要领域。三是体验面向。文创展销、非遗展示、教育教学、专项诵读、文旅活动等社会性传统文化活动日益盛行,将经典文化符号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是这类业态的共同特点。

4.市场需求推动渠道融合

融合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古籍出版的边界,而市场是推动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为市场带来了丰富的产品,也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边界、丰富了市场形态、扩大了经营范围、提升了受众规模。一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多媒体融合。新质生产力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推动短视频、数字图书、数字课件、影视戏剧等传播形式的创新,打通传统纸媒、广电、新媒体各平台的链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传播。短视频、直播、个性化推送等方式,使得古籍内容对读者的触达更加直观、生动、精准。二是传统渠道形成系统化互动。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社会机构等传统渠道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交流的传统文化社会服务网络系统。三是内容生产出现衍生趋势。传统出版产业在做好古籍出版、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出版的同时,积极开发以古籍为基础的文化产品,发展衍生业务。这种业务的拓展,不仅为古籍出版带来了新的业务板块,也增强和提高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及商业价值。

5.产业创新推动机制融合

传统文化产业既要发挥“术业有专攻”的内容优势,也要树立融合理念,抢占知识服务优势资源,拥抱更广阔的产业空间。传统文化产业要想实现机制融合,就要打破专业藩篱,打通业务壁垒,建立服务古籍出版、传承传统文化、拓宽产业边界的“三大机制”。一是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在出版、考古、馆藏、研究、传播、旅游等不同的领域、行业、专业之间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开发合作交流项目,可以激发新的思想火花,提升工作成效。二是完善政策支持机制。政府可通过制定政策、提供扶持资金、牵头重大项目、加强行业监管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等应有效联动,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开展跨领域实践等方式,培养既懂出版又懂技术、既懂专业又有学科背景、既了解国内又熟悉国外、既懂生产又懂销售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文化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探索新路径,古籍出版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谋求更大作为

新时代的古籍出版在文化强省建设和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中扮演基础性角色。为了更有效地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古籍出版需要实施一些战略性调整和创新性做法,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专业化能力、主导性动力和创新型活力,为古籍出版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1.坚持文化与品牌联动,提炼地方文化标识

安徽古籍工作应充分利用导向把控、出版规划、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等专业优势,围绕古籍保护、文献整理、学术研究等专项课题,服务安徽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打造安徽地方古籍出版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全面梳理安徽文化脉络特色和历史人文优势,提炼和阐发安徽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构建具有高辨识度的新时代徽风皖韵文化标识体系,以高质量的出版品牌为增强安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贡献力量。“安徽古籍丛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至今已出版300余册,规模大、学术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强,体现了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成就,成为安徽古籍出版的重要标识。

2.坚持强落实与高质量并重,承担重大出版工程

经典古籍出版和重大出版工程是文化建设的龙头、文化传承发展的源头、古籍出版的拳头。《安徽文库》《徽州文书》作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两大重点项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是赓续历史文脉、展示安徽文化软实力的先锋。高质量地完成这两项重大文化工程,需要发挥安徽古籍的资源优势,全方位搜集和整理安徽历代文献,建立完整的安徽地方文化研究资料体系,推动安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转化、应用与传播,打造文化传承的高峰之作、代表之作、传世之作。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能够打通资源渠道,培养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升出版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出版机构对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把握能力。

3.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做精地方特色文化

安徽古籍工作应围绕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等重点,深入挖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版本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大型珍稀文献,提升安徽特色文化研究与文献整理的水平,以及安徽地方古籍出版的品牌影响力;以名家文集、全集为重点突破方向,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编辑出版《朱元璋全集》《刘铭传全集》《张树声全集》等代表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成就的文化典籍。同时,安徽古籍工作应做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深入挖掘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皖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以及建安文学、桐城文派等流派的价值,系统开发利用特色文化古籍资源,分类进行安徽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刻本古籍和写本文献的整理研究,策划推出一批既彰显时代精神又体现徽风皖韵魅力,且具有积累传承价值的精品力作。

4.坚持专业与普及一体,做深大众传统读物

安徽古籍工作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点校解读和时代阐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推出一批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古籍普及读物,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文化的创新元素相结合,构建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产品矩阵。出版机构可打造古籍出版、学术研究、普及读物相互支撑的产品结构,例如,建立传统文化普及业务反哺古籍出版业务的经营结构,形成古籍出版与文化普及、传统出版与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模式。

5.坚持数字与纸本交融,做活地方古籍文献

安徽古籍工作应积极参与省级古籍数字化建设工程,以《安徽基本古籍库》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安徽文库》《徽州文书》两个重大出版工程资源,建设“安徽文献数据库”这一综合性、专业化的数字平台,探索古籍文本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应用,使之尽早建成安徽最大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平台,同时提升开发、开放、共享与管理水平,使古籍真正“活起来、用起来”。安徽古籍工作应以传统文化出版资源为基础,构建传统文化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点,开发传统文化数字课程与数字资源包,推动图书与多媒体课件进校园,积极拓展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等业务,培养和发展新的增长动能。

6.坚持服务与营销合力,打通社会传播渠道

古籍走近读者、走进市场、走向终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才有根基、方显活力、终见成效。安徽古籍工作应加大传统文化产品的营销推广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的方式,做好古籍的大众化传播。一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特色文化读物,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以增强少年儿童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深入推广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三是主动开展传统文化进家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的全民性学习服务公益活动,举办古典阅读研讨推广、经典古籍版本推荐、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文化活动。四是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积极倡导古籍阅读,提升公众的认知度、认同度与实践体验,使传统文化成为构建现代文明的活力根基。同时,坚持以文互鉴,深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拓展海外资源,形成版权、实物、数字化、音视频等多媒介、多渠道的文化传播形式,讲好安徽故事,提升安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7.坚持机制与培养共建,完善发展保障体系

古籍出版专业性强、受众少,投入大、产出小,因此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保障体系加以扶持。例如,进一步优化古籍出版考核机制,充分考虑出版周期、专业难度、效益回报等特殊因素,探索能够激发积极性、保护专业性的绩效激励措施。同时,优化古籍人才培养和培训模式,加强古籍出版专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针对古籍人才的成长特点,建立项目培养、短期培训、传帮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古籍出版人才基础。

坚持正确导向,扎根文化基础,创新发展路径,深入挖掘优秀文化精髓,打造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古籍出版的重要使命。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引下,安徽古籍工作应坚守专业、发挥优势、勇于变革、创新发展,推动古籍出版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性板块、支撑性力量和创新性领域,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展现古籍出版工作的新担当、新作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人民日报评论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EB/OL]. (2022-04-11)

[2024-07-16].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22/content_5687500.htm.

[4]本书编写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24.

[5]王林生. “十四五”时期文化新业态发展的战略语境、历史机遇与行动路线[J]. 行政管理改革,2021(8):48-56.

[6]卢媛媛. 图书出版在地方文化品牌构建中的价值体现[J]. 传播与版权,2024(1):81-83.

[7]胡骞. 融合出版背景下古籍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生产与转向[J]. 出版发行研究,2023(9):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