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广东人民出版社以“为人民多出好书,为文化创造价值”为办社理念,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在新业态、媒体融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牢记党社使命,做精主题出版;坚守人文情怀,传播有思想、学术、艺术价值的原创精品;坚持立足广东、放眼世界,深耕岭南地方文化沃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和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读物、网络图书等全媒体出版体系。广东人民出版社以岭南文化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岭南文化宣传普及为抓手,为繁荣广东地方文化和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为业界提供有益借鉴。
【关 键 词】岭南文化;出版品牌;文化强省
【作者单位】肖风华,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人民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5.002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广东文化建设需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文化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2023年6月20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提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广东贡献。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要把加强对外传播和促进文化交流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工程,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题宣传,立体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用好华侨文化资源引导更多华侨华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增进对中国道路、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积极发挥广东外向型经济优势,加强对外文化贸易,持续擦亮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广东各出版社应持续推动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在传承与发展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通过加强系统保护、整体保护,挖掘整理岭南历史人文资源,推动岭南文化品牌化提升,真正用好广东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将时代精神融入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一、岭南文化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生命力
1.岭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形态表现
岭南地区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岭南地区自古以来文风炽盛,俊彦辈出,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岭南文化从早期的原始文化开始,就显示了与中原华夏民族文化的差异,富有自己的特色,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近代以来,广东人以开放胸襟“领风气之先”,积极与西学展开碰撞与交流,学术文化活跃,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经过40余年的努力拼搏,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文化塑造了不同地域内种族、人群的面貌,深埋着异于其他地域的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在岭南文化发展过程中,本根文化、百越文化、中原汉文化、海外文化相互作用和建构,自然形成了岭南文化发展的五个时期:独立发展期、百越文化圈期、汉越文化融合期、中西文化碰撞期、走向现代化时期,五个时期各有其文化轴心[1]。
依据形态,我们可将岭南文化分为物质性文化和非物质性文化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泛指生活中必备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显性文化载体;后者涵盖了富有民间特色的各种艺术活动、价值观念、独具一格的民俗等隐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乡邦文化的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时时刻刻影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发挥了传承、教化、娱乐、审美等功能,文化形态大致反映在岭南历史文化、岭南美食、岭南文学艺术、岭南民间工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
2.岭南文化具有突出的民系文化特征
岭南文化的区域与其民系有直接的关联,民系及其方言是划分区域文化的主要根据。岭南区域文化构成同样是动态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之间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文化交融,发展到近代,区域民系文化特质逐步稳定和固化。岭南文化主要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等(这一划分方法,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从历史上看,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也应该包含在岭南文化范畴之内)。
民系文化有各自的历史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其中,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广府民系所处地区即现今粤语方言地域包括广东东南部珠三角一带,含香港、澳门,整个粤中和粤西、粤西南部和广西南部一些地区。其中珠江三角洲是具有代表性的广府民系地区,中心在广州,典型地表现了广府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潮汕文化指潮州方言区的民系文化,是岭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文化之一。客家文化指岭南地域范围内客家民系的文化,是岭南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差异很大,表现明显的自身特色。雷州文化泛指形成、发育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的廉江市和吴川市的部分地区,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雷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异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崇尚自然、朴实无华、刚毅有力、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务实求变等文化风格,构成了一个海陆文化兼具的独特地域文化体系。
3.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丰富的华侨文化资源
梁启超不仅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中论述了海洋文化对粤地“重于世界”“重于国中”,并指出这是粤人异于外域的文化根基,还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赞许粤人在语言、风习等方面的特性,指出粤人拥有的独特想法和进取之志[2]。
岭南发达的海洋文化必然发展出特异的文化品性和“自外于国中”的文化心态,站在世界海洋时代的视角和当今全球化的视野,岭南文化在本质特征上具有现代性和先进性。多元文化状态与多元精神是粤人的一种观念追求和精神品质,粤人的敢闯、敢干、敢于冒险,都与开放的文化风格紧密联系。岭南人的“敢为天下先”始终与向海外、向世界的开放密切相关。
广东是我国第一大侨乡,广东人移民海外历史久远、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目前海外粤籍华侨华人有3000多万名,约占全国的2/3,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粤籍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和发展史既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不可缺少的亮丽篇章。长期以来,粤籍华侨华人无论身处何方,都始终情系祖国兴衰、民族复兴、家乡建设。他们献计献策、出资出力,无论是辛亥革命之时,还是革命战争年代,抑或是改革开放时代,都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他们在自身的奋斗发展中既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岭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又将海外的先进经验、文化艺术带回家乡,促进广东成为中外交流频繁、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先行地,推动中外友好交流不断深入,互利合作不断拓展,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友好使者。
二、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化出版品牌建设回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广东省出版社中一家具有丰富经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也是华南地区古籍联合体出版单位和大型出版综合机构,现为广东省第一家实现整体股份制改造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南方传媒”的全资控股单位。几十年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各类图书、期刊等出版物约2万种,印数约8亿册,有近800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图书奖励。其中,“岭南文库”“世界客家文库”“清代稿钞本”“容庚藏帖”等众多好书享誉海内外。
1.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整理开发岭南古籍文献、辞书
广东人民出版社历来重视岭南古籍文献的系统性开发,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推进岭南古籍专业出版机构的专业化发展,响应党的政策及广东 “把岭南文脉理清楚,把岭南文化展示充分”的总体战略布局,秉持“刊行古籍旧书、整理地方文献、出版学术著作、致力文化积累”的出版方针,以出版岭南珍稀古籍、档案文献、民间文书为主,兼顾岭南文化、海丝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等的整理出版。近年来,广东人民出版社着力于地方文献系统开发、岭南特色文献开发,推出了众多出版成果。
(1)岭南地方文献整理出版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广东人民出版社系统规划整理出版地方文献典籍。岭南古籍文献资源丰富,成果以影印出版为主,主要以城市地区划分,基本涵盖了地区重要历史文献,其出版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古代岭南人文的发展提供文献基础,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岭南地方文献集成整理工作遵循古代典籍的内在特点和要求,使出版的文献成为可以传承、便于利用的地方文献资料宝库。广东人民出版社已出版“中山文献”(第一、二、三辑)、“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一、二辑)、“茂名历史文献丛书”、“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等。出版的特色文献有“清车王府藏戏剧全编”“容庚藏帖”“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等。
(2)岭南古籍文献丛刊
该系列对岭南古代大家、名家的全集、专集以及岭南古代的特色文献、专题文献等进行了深度整理,主要包括“广东文丛”、“岭南名人笔记日记”专题系列。已出版或在编的“广东文丛”系列包括《林召棠集》《林大钦集》等,已出版的“岭南名人笔记日记”专题系列有《杜凤治日记》等。
(3)岭南档案文献与民间文书
岭南地区的档案文献与民间文书极具特色,主要有旧海关档案、十三行商业文书、华侨文献、西方传教士在华的考察报告等。目前已出版的《东莞明伦堂档案》记录了东莞明伦堂从1838至1949年100多年间机构沿革、经营管理、司法纠纷、慈善公益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包括地契资料、收支账册、捐资教育卫生会议原始记录、学生名册、与地方政府的来往文书等。这是一份保存相对完整、记录较为详细的展现我国近现代民间组织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活动轨迹的珍贵档案文献,被中国历史研究院列为中国历史学2021年度9项重大成果之一。此外,广东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客家珍稀文书丛刊”“客家珍稀谱牒文献丛刊”“民国粤人赴澳大利亚留学档案全述”(开平卷、台山卷、新会卷、珠三角卷、东莞增城惠州卷)等。
(4)《岭南文化辞典》等系列辞书的开发
《岭南文化辞典》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人民出版社、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牵头实施,被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的重大研究项目,是一部集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大型工具书,旨在对岭南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呈现深厚丰富的岭南文化思想传统,为文化强省建设特别是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促进岭南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岭南文化辞典》遵循“贯古通今”“古为今用”的原则,选取具有岭南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的岭南事物、名词术语、概念范畴设置条目,以反映岭南地域文化及其渊源、演变、发展过程。《岭南文化辞典》内容广泛、全面,基本涉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展现了古代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发展的辉煌,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新貌。本辞典是目前规模较大、全面反映岭南文化的一本工具书。此外,广东人民出版社还策划出版了一大批地方音辞书,如《广州音字典(普通话对照)》《潮州音字典(普通话对照)》《吴川音字典(普通话吴川话对照)》等,为岭南地方语言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研究基础。
如今,以专业整理岭南古籍为主的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已获批准建立。广东人民出版社接下来将着重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摸清广东古籍的规模与特色,确定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在省内主要古籍研究整理、收藏单位的配合下,积极向外拓展业务,精心申报有岭南古籍特色的项目,逐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二是通过实践探索,确定岭南古籍文献整理出版方式,逐步形成清晰的产品线,打造品牌;三是着重加大古籍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专业化古籍编辑队伍。广东人民出版社将与新成立的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互相扶持,在专业人才培养、选题资源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从而快速打开岭南古籍文献整理开发的新局面。
2.整理岭南文化研究学术成果,着力推进特色学术文库建设
学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和文化创造的高端形态,学术著作是人类历史实践、理论探讨和思想智慧的重要结晶,其文化意义、思想价值和影响力巨大。作为天下公器的学术成果,其出版物应具有学术性、学理性、科学性、创造性特征。学术出版物内容质量的高低是建立学术影响力的基本前提,广东人民出版社以“内容第一”为基本前提,基于图书内容的严谨性来打造精品学术出版物,旨在提升内容的可读性,建立起独特的品牌优势。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目标是打造广受市场欢迎的学术畅销书,既尊重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又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承性。具体而言,在图书装帧设计和营销策略上独具匠心,力求打破以往学术图书带给人们的刻板印象,开本形式灵活,封面设计高端、美观,纸张选取考究,设计风格灵活多变,致力于打造“看起来像艺术品的学术书”。
(1)加强“岭南文库”建设
“岭南文库”是一套全面反映岭南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文史、文物考古、民族、宗教、风俗、人物、自然资源、工农业、专门史等方面的地域文化丛书。“岭南文库”的选题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广义的岭南地域)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囊括海内外学术界在各方面研究岭南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著作,亦有选择地重版历史上有关岭南历史文化的名著(包括翻译著作),同时选粹出版若干岭南古籍文献,以期逐渐积累成为学者研究岭南的不可或缺的知识库、资料库,另设有普及类丛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岭南文库”曾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第四届广东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等,已成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一个标志性产品,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被誉为“研究岭南历史文化的百科文库”。近年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岭南文库”的《陈献章诗编年笺校(上下册)》《疍民历史文化与资料》《清初丹霞天然年谱》《广州洋货十三行》等图书,推出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海派粤菜与海外粤菜》《赵少昂》《岭南品艺录》《广东画坛旧事》等图书。
(2)成立“广府文库”
“广府文库”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广府人联谊总会、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合编,是一套研究广府文化的大型地域文化丛书。广府人联谊总会、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为广府文化的推广作出了不懈努力。广东人民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地方文化出版,成果丰厚。“广府文库”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大型地域文化丛书品牌,具有重要的出版意义,计划从2022年起用10年时间完成,每年出版一辑。2022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广府文库”第一辑,包括《广府百问》《西樵四书院》《车陂龙舟》《水乡漳澎》等。
(3)打造“世界客家文库”
“世界客家文库”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点立项,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重点联合海内外几十所高校的专家和教授,集聚世界知名的客家文化专家学者,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收集、整理和编纂出版客家传世文献、民间史料、客家文化等研究成果,计划在10年内(2016—2026年)出版精品图书600种,同时打造世界客家文化大数据库。2019年以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世界客家文库”的《客家珍稀文书丛刊(第一辑)》(100卷)、《中国客家建筑丛书》(八种)、《全球客家通史》(六卷本)等。
(4)建设“华侨华人文库”
针对广东华侨华人资源丰富的特点,广东人民出版社以“广东华侨史文库”为契机和抓手成立“华侨华人文库”,以广东华侨华人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为主,包括华侨历史资料、档案资料、学术专著、学术论文集、口述历史、图录等,兼顾华侨华人文化普及推广。“广东华侨史文库”以 “资料翔实、观点全面、定性准确、结论权威”为编纂总原则,以世界视野正确把握历史规律,抓紧抢救、深入发掘整理各种华侨资料,对涉及广东华侨史的各方面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并加强与海内外侨史学界的交流,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出版《民国政府对侨汇的管制》等40种图书。
3.配合做好岭南文化宣传普及工作
遵照省委宣传部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岭南优秀文化、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的指示精神,在省委宣传部统一部署下,2019年年初,广东人民出版社承担了“岭南文化读本系列”的出版工作,系列包括“岭南文化读本”和“岭南文化青少年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普及岭南文化知识。“岭南文化读本”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统筹编撰,包括《岭南学术思想》《岭南文学艺术》《岭南民俗与技艺》《岭南建筑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岭南文化概说》《岭南文化地理》7种,“岭南文化青少年读本丛书”包括《岭南历史》《岭南建筑》《岭南民俗》《岭南工艺》《岭南戏曲与音乐》《岭南绘画与书法》6种,以“纸质图文书+线上动漫视频”的形式融合出版,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统筹、广东人民出版社组织编撰的《岭南十章》《岭南风华70年》《广东历史百问》问世,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文化发展脉络,总结文化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2020年,为深度挖掘并充分展现岭南文化精华,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广东人民出版社组织策划、编校出版“岭南学术思想丛书”“岭南名著丛书”两套介绍岭南学术思想的经典丛书。2021年12月,为落实中共广东省委传达的“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好城市工作、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有关精神,加强干部群众岭南文化普及宣传,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省地图出版社组织编撰“岭南文化读本(普及)”,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6月出版了《岭南文化概述》《岭南名城街区》《岭南建筑园林》《岭南民俗文化》等7种图书,岭南文化宣传普及取得显著成效。
三、广东人民出版社建设岭南文化的未来规划
1.推进数字出版转型,落地人工智能产品
作为较早推进数字出版转型、进行融合出版探索的出版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开展如下工作:一方面,积极探索全媒体出版模式,开展专业内容知识服务,建设岭南文化智慧知识库,为出版相关内容提供从选题策划、编辑生产到知识服务的全流程、全方位支持;另一方面,先后成立融合发展分社、版权和数字出版中心、流量与品牌运营中心、新传媒营销公司以及信息数据运营中心等融合转型部门,进军知识文化付费、文化综合服务等新领域,在数字出版、全版权运营、国际版权贸易与合作、多语种出版、媒体融合、新媒体营销、信息化建设等新业态出版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岭南文化智慧知识库按照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对出版的图书进行数字化制作,形成了一套高效且实用的企业数字化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广东人民出版社成功探索出一条将国家及行业标准转化为企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的路径,实现了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的专业知识数据的技术整合。从基础源文件处理到最终AI应用的完整链条,始于基础源文件标准化数据处理,到知识数据制作,最后到知识数据AI应用以及编辑生产辅助,覆盖了全流程多业态的出版工作。知识库采用包括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对岭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化应用。同时,该系统采用人机问答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的内容知识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为同行在内容资源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新技术的加持和新媒体业务的推进下,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出版业务边界上探索内容IP的扩大运营,尝试打造全媒体产业矩阵。微短剧、有声读物、视频、游戏等新媒体业务矩阵板块,正在高效有序地同步推进。同时,结合新业务形态,广东人民出版社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整合各业务部门的资源,形成新业态的专业机构,发挥专业出版内容资源优势,整合先进技术,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内容出版、应用技术、产品服务、人才队伍的统一发展,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
2.落实出版融合发展,打造新业态产业链
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积极探索内容IP的多元化运营策略,力求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尝试构建多业态业务矩阵,通过跨业态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出版社新业态之间的深度融合与互补发展。
近几年,通过新业态出版和“三化”改革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已经在组织架构、专业人员、业务经验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有效积累。与此同时,微短剧与游戏产业近年来的井喷式发展,加之广东省与香港地区教育机构携手打造的教材教辅合作出版项目,不仅深化了粤港澳地区在就学、就业等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更为出版社在非纸质书业务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东人民出版社近期将组建专业经营团队,在非纸书新媒体业态和相关业务方面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迅速响应市场,灵活应对发展机遇和挑战,有效开拓新业务板块,从而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在新业态出版的运营中,广东人民出版社将充分考虑各业务板块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设包括视频、短篇故事等全新媒体产品的生产运营和微短剧运营的对外合作模式,以及视频业务从生产到运营的产业链条;建设电子出版物的出版业务模式,使电子出版物有效地向纸质出版转化,反哺出版社的出版主业;建设有声读物对出版内容资源的增值运营模式,打造爆款产品,实现经营突破;发挥出版社资源和审校、内容审核优势,以小团队、大业务的高效合作模式运营游戏业务板块,力求新业态业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使新业态成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全新的业务和利润来源板块,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推进建立出版社全面进入文化交流市场的新矩阵和新品牌;成立专业团队负责社内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智能生产工具应用、系统和网络的运维管理等全面的技术支持工作,收集、整理、建设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数据,有效满足各出版发行部门的出版内容数据需求,为数字出版项目的建设提供支持,全面支撑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融合发展工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将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延伸纸质出版的产业链与文化价值,探索各新业态业务的有效模式,与传统业务形成良性互动与互哺,建设“全业态出版”模式,以深度融合赋能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强著. 岭南文化概说[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2]梁启超. 新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张应龙,袁丁,张国雄. 广东华侨史论文集[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