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切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构筑起当代青年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认知、接受、喜爱并践行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基于传统文化认同现状,通过注入鲜活内容、丰富情感体验、重塑话语表达、拓宽实践场域等路径,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
关键词: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认知;情感;价值;行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120-05
Research on Enhancing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Binzhou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CHAI Shasha, LI Yan
(Binzhou Polytechnic, Binzhou Shandong, 256603, 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brilliant and brilliant,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 precious asse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vital force in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nhancing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shared spiritual home for contemporary youth, while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vocational campuses. Enhancing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ocess of guiding them to continuously recognize, accept, love, and practic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is process,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enhance students' cognitive, emotional, value, and behavioral recogni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y injecting fresh content, enriching emotional experiences, reshaping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expanding practical fields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Cognition; Emotion; Value; Behavior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认同”两个基础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认同”则译自英语identity,是指“对共同或相同的东西进行确认”[1],以使个人与一定的社会意义相联系。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就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承载的仁义诚信、和实生物、道法自然等优秀文化理念的认可与遵循,并由此产生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进而获得文化自觉的过程”[2]。
1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意义
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塑造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1 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与频繁,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时期的当今中国也存在着多元价值观的共存与交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文化气质、行为规范很容易受到各方不良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孕育着可贵的民族品格,涵养着深沉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凝聚力、创造力之源。面对复杂的文化环境,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中华文明的感召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帮助学生反思“我是谁”的问题,建构起学生对中华儿女身份及中华文明的认同。这种认同将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实行动,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志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力量源泉。
1.2 传承文化基因,推进文化自信
个体的价值观念具有知、情、意、行4个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个体要认同文化,一是要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思考和判断;二是要赋予它一定的意义,从情感上赞同并接受它;三是要真正理解它的价值内核,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反复去实践[3]。在此意义上,要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爱上传统文化,唤醒他们的文化记忆,从而引导学生确认其文化身份,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构筑起学生内心坚实的精神力量,引领学生自觉承担并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做好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推进文化自强。
1.3 启迪人生智慧,落实立德树人
受多元思潮影响,当前高职院校个别学生存在思想虚无、缺乏目标、消极颓唐等问题,得过且过、混沌度日。这种思想的困境亟须突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圣人先贤们进行了深刻的人生思考,积累了宝贵的生存智慧,构建了完善的思想体系。其中,很多思想精华和道德精粹至今仍然指引我们前行,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诚信友爱、自强不息、孝亲爱国等思想道德品质,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工匠精神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德技兼修”的品质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学生精神世界,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学生心灵,净化学生思想,立德树人就会有取之不尽的育人资源;学生在与先贤工匠的对话、历史的感悟与文化的触碰中不断感悟与实践,“德”这粒种子才能扎下更坚实、更牢固的根系。
2 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笔者以滨州职业学院为样本,自主设计在线问卷开展调研,内容包括应答者基本信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习得及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考查等,共回收有效试卷514份。
2.1 认知路径多元,知识积淀有限
在“你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哪些?”(可多选)这个问题上,93.00%的学生是通过书籍、报刊学习,79.77%的学生是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学习,74.90%的学生是通过课堂、讲座学习,76.65%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校园活动学习,67.90%的学生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习,58.75%的学生依赖家人、朋友传播。由此可见,高职学生能够借助课堂习得、活动体验、实践感知、大众媒介、人际传播等多元化手段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囿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有限等原因,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水平一般。在传统文化知识层面,笔者设计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等题目,仅有约39.23%的学生答对。
2.2 兴趣较为浓厚,情感认同强烈
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大激发了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热爱之情,出现了“国潮”涌动、“国风”盛行等现象。在调查中,56.23%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仅有0.97%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完全不感兴趣。81.71%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中国人所必须了解的,有全民普及的必要;78.6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情感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触摸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2.3 认同价值意义,深层理解欠缺
文化认同分为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影响,本质是价值认同[4]。从调查结果看,81.5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70.62%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一致的。这说明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往往流于浅表化、概念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2.4 知行未能合一,文化践行度低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仅停留在认知或情感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应将其转化为日常行动并做到持之以恒。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并不多,学生发起或参与传统文化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不足。因此,大多数学生尚不能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转化为行动的准则并积极践行,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
3 高职院校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高职院校如何增强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5]。《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6]。
3.1 注入鲜活内容,增强认知认同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认知—认同”的过程[7]。在此过程中,随着个体对文化的认知加深,便产生了与他人或群体认知上的趋同,这样也就与文化的本质达成了一种认同上的共识。要加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1 注重故事化叙事
在课堂内外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个“讲清楚”讲好文化故事,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8]。在讲述中,要跳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注重故事化叙事,把“我们想讲的”用“他们想听的”方式和语言讲出来,用鲜活的素材、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可度。
3.1.2 深挖专业内资源
职业教育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每个专业其实都含有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专业教学可以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深耕细作、精雕细琢,探寻专业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如建筑类专业可以以中国古典建筑这一载体为抓手,从建筑风格、技艺、装饰等角度深挖其中的民族精神、文化特色,开发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教学内容、专业活动;师范类专业可以深挖传统师道精神;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通过解读古典艺术作品认识匠人匠心,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这些做法能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相互渗透、彼此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 融入地域性特色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9],是学生易于参与、体验和触摸的文化。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过程,能够使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更饱满、更生动。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注重引入地域性传统文化因子,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神和内涵,策划打造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发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另一方面,还应该整合地域性文化资源,如邀请传统文化学者和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引导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课堂,发掘地域传统文化的鲜活宝藏,增强学生的认知认同。
3.2 丰富情感体验,增强情感认同
文化认同不仅需要认知和领悟,也需要情绪和情感的深度体验。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产生情感的亲近、共振和共鸣。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场景中。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环境氛围与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特点。增强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一是要发掘校风、校训、学风、教风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凝练出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中去;二是对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包装,实现校园文化景观再创作,结合校园雕塑、文化墙面、宣传海报、校园广播等一系列软硬环境进行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物质文化中去;三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精神融入学校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等制度文化中去。此外,还要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礼仪习惯养成活动,开发仪式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中去。学生的身心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自然地拉近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亲近。
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要依托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发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如充分发挥团委、各级学生会、学生党支部等组织的作用,聚焦学生文化需求,举办文化沙龙、文化讲座,举行诗词大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各项赛事,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形成常规化、制度化品牌;在曲艺协会、书法协会、汉服协会、武术协会等传统文化社团,举办风格鲜明、特色凸显的文化活动,让志趣相投者有机会聚在一起,在互动中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此外,还要利用各种节点契机发力,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加深体会,产生情感共振。如结合各种传统节日风俗礼仪,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把握“推普周”等契机,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经典等。
3.3 重塑话语表达,增强价值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蕴含历史记忆与传承价值的文化形态,还被建构和被赋予新时代发展性和启迪性的价值意义。”[10]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生长于当下的生活之中。高职院校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应把握新时代语境,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塑话语表达以增强其内涵和形式的吸引力、说服力。
首先,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超越性升华,二者的内核是一致的。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并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另外,还应紧密结合新时代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围绕学生修身、处世、立业的三维发展目标,设计话语表达内容和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作用,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
其次,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一是要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和资源延展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空间。如将国家及省市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引入校园;充分利用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如智慧职教、学习通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共享课程,并同步建设线上教育资源库,架构起资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看得见”“用得上”资源。二要借助校园新媒体,充分开发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立体化媒体矩阵,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实现及时互动分享。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AI等新技术,将现实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将历史与当下相连接,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形式。
3.4 拓宽实践场域,增强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最终目标,文化认同的成果要通过行为认同来检验。在传统文化育人中,要注重开拓多样化的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量到质的转变。
首先,学校应鼓励和带领学生走进当地名胜古迹、革命圣地、文化场馆等现场教学基地,组织游学活动,实地考察,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体验。其次,学校应积极建设民俗文化展馆、非遗体验工坊、大师工作室等区域文化实践基地,为学生践行传统文化技艺提供广阔空间。最后,还要积极开拓志愿服务、暑期实践等活动基地,通过大学生“三下乡”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志愿者发挥兴趣特长、专业特长,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可以宣传中医文化,服装类专业学生可以推介汉服、唐装等中华传统服饰之美等。通过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拓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空间,让传统文化认同真正落地。在强化行为认同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长期而稳定地去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结束语
文化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切实增强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和行为认同,学校还应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摆上学校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综合协调,实现文化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推进、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新格局。另外,还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建设,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传统文化育人意识,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主导者、传播者、示范者。
参考文献
[1]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107.
[2] 金德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建构逻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2):179-183.
[3]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5.
[4] 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2):175-187.
[5]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6]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4-06-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 37.html.
[7] 朱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四维建构与促进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2(8):141-147.
[8]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2.
[9]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8(4):50,63-66,127.
[10]高小燕.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20(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