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推动国家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群众文化建设作为全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输出载体,不仅能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还能使其文化素养及文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基层文化工作者应善于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勇于肩负起构建和谐文化体系、增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任和使命,通过创新群众文化建设,点燃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满足乡镇群众多元化需求,以此为我国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一份助力。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时代;创新;需求;发展;工作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177-05
Innovation Need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Mass Cult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FAN Hao
(Gengche Town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Sucheng District, Suqian Jiangsu, 22381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culture is a key element in promoting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ir demand for spiritual aspects is also increasing. As an important output carrier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i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culture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masses,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and level. Based on this, grassroots cultural workers should be good at innovating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8dfT/didD2Dr3tbDWcp65eRZijaxNIarIUeda2EGvNc=mass cultural activities, bravely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al system and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gni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masses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activities through innovative mass cultural construction,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rural residents, and provide assistance for China's efforts to build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Key words: Mass culture; The new era; Innovation; Demand; Development; Work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而创新则是文化的核心特征。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创新的意义日益凸显。以创新寻求生存、发展和进步已成为时代的共识和潮流。群众文化工作源于人民,旨在服务,重在建设,而其生命力则在于创新[1]。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元素共生的今天,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自娱自乐意识的增强。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在观念上必须与时代共进,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实现突破性创新及优化,使其成为兼具物质和精神需求、富有时代感的新型文化形式,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1 新时代群众文化概述
在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需求与发展机遇。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2]。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需求体现在对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的革新上。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群众文化服务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需要通过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路径要着重于资源整合与品牌打造。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能够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能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群众文化工作应注重提升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文化工作者除了要为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还要通过文化创新,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3]。四是面向未来,群众文化工作应致力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向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体转型。这意味着文化馆等机构不仅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要通过创新服务方式、革新工作机制,尤其是提高数字服务能力,向全社会开放,让全民共享成果。由此可见,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需求与发展路径,既是对传统文化服务方式的挑战,也是对文化工作者创新能力的考验。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发展,群众文化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传播渠道较为局限
目前,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群众文化的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群众文化传播渠道,如电视、广播和报纸,正在逐渐失去年轻一代的关注。而新兴的数字媒体尚未完全填补这一空缺,即使是数字媒体,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的问题。许多平台倾向于追求点击率和热度,忽视了文化内容的深度和多样性,导致群众文化传播的内容趋于表面化,缺乏深入探讨和批判性思考[4]。此外,群众文化的传播还受到地域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群众难以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资源。久而久之,甚至会让部分群众丧失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
2.2 创新发展认知不足
倘若要切实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创新及优化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然而,从目前的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情况来看,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落后,这是创新发展认知不足导致的[5]。首先,从文化工作者层面来看,部分人对于创新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可能满足于传统的文化活动模式,不愿意或不知如何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其次,从群众文化工作内容来看。当前的群众文化内容往往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无法满足现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许多文化产品和活动,不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主题内容上,都显得陈旧和重复,难以激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参与度。最后,从群众文化工作传播上来看,对于新媒体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致使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受限。
2.3 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戏曲演唱等,虽然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这些活动形式往往缺乏创新和变化,难以吸引年轻人参与,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说,活动内容的单一化,导致参与群众的范围受限。大多数活动往往只能吸引特定年龄层或兴趣群体,不能覆盖到更多的社会成员。这种局限性不仅减少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也影响了文化交流和共享的广度。此外,活动形式的单一也反映了群众文化工作在创新能力上的不足。缺乏与现代科技和文化潮流相结合的创新尝试。这种滞后性不仅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也制约了文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性和深度[6]。
2.4 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高效的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创设一个与群众实际活动需求相契合的文化氛围环境,这就需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且有能力的工作人员来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但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实践中不难发现,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缺失已成为普遍问题,直接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层次和水平普遍较低,很难获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来吸引更多具备高文化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工作,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并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
3 新时期代众文化工作的创新需求
3.1 文化品质需求
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数量,而更加强调文化的品质。随着国民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也逐渐增强。因此,群众文化工作亟须创新,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文化资源的迫切需求。此外,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也关乎文化的品质。创新的文化活动应该注重传承和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下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还要为未来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大幅提升群众文化水平与综合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个性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愈发重视。当下大部分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除了收获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希望有更多展示自我、实现个性的机会。这意味着文化活动应趋于多样化、灵活化,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个性发展需求。例如,可以通过社区活动、文艺演出、文化节等多种活动形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7]。此外,文化内容的设计也要贴近群众生活,满足他们的实际心理需求。例如,通过组织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等。
3.3 网络传播需求
随着我国网络基站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种数字化信息产品的普及应用,人们已经正式迈入全新数字化社会,这意味着人们对网络线上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打造多元化、互动性的线上文化活动,吸引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爱好的用户群体,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群众对文化内容制作和传播的网络化需求。
3.4 丰富多元需求
现今人们思想已不再固化、保守,新思想与新观念层出不穷,这恰恰说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才能满足群众的多元化精神文化追求。因此,文化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引入国际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模式,推动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文化内容的多样性。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此外,文化产品的设计也应多样化,要能涵盖不同年龄、职业和兴趣爱好的人群,确保各个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8]。
4 新时期代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
4.1 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意识
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路径必须以提升创新意识为核心,尽可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不一样的文化服务体验。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确保文化工作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首先,增强学习意识。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善于对国内外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进行全面了解,并能借助先进手段进行融合与传播,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增进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确保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例如,文化工作者可以定期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文化管理和传播技术,并将这些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9]。其次,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必备的优秀品格,有益于其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不受原有固化思维的束缚,懂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促使自身的工作更具前瞻性和时代性。例如,尝试将虚拟现实(VR)技术引入文化活动中,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力和参与度。最后,营造创新氛围。一个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是提升创新意识的基础。群众文化管理者要为工作人员创设开放且愉悦的工作氛围,鼓励工作人员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在先进思想和政策规范的指导下推动工作创新。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提出可行的创新方案,同时组织定期的创新讨论会,分享创新经验和成果,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4.2 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传统且严重同质化的文化活动,已经无法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从多元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等角度出发,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资源。首先,文化活动的创新应贴近群众实际生活,深入挖掘群众需求。文化工作者需要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文化期望,为策划和组织文化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社区座谈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确保文化活动能够真正反映群众的实际需求,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其次,文化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融入不同元素,以适应不同群体需求。例如,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组织信息科技展会等,吸引不同年龄段群众的参与,提升群众科技信息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10]。最后,善于挖掘地域文化。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有助于群众文化工作者有的放矢开展文化工作。工作人员可尝试邀请本地各个领域的文化传承者参与群众文化建设,通过展示不同的文化元素,增强群众的文化体验感,点燃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例如,组织社区开展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表演及展示活动,提高群众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活动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同时,工作人员也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知道本地特色文化,提高群众文化的宣传广度。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直播,邀请文化名人进行在线讲座和互动,吸引更多网民参与,增强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及覆盖面。
4.3 逐渐完善群众文化工作体系
逐渐完善群众文化工作体系,是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规划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创新运行机制,并注重群众参与和反馈,能够有效解决现有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保障[11]。首先,完善规划和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标准,确保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制订详细的文化活动年度计划,明确活动的主题、目标、内容和参与对象,确保每项活动都能够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和评估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大幅提升活动质量。其次,加大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力度。除了政府拨款外,可引导社会各界通过捐赠、赞助、众筹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例如,设立群众文化基金,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文化建设,资助优秀的文化项目活动等。最后,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运行机制,提升文化活动的综合水平。相关部门应深入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采用一体化运作模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群众广泛参与。例如,在社区建立文化活动中心,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如图书馆、文化讲座、艺术培训等,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树立品牌理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加大群众文化宣传推广力度
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需要加大文化宣传推广力度,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传播和推广。相关部门应在保留传统线下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讲座论坛等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12]。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创新宣传方式,扩大文化活动的覆盖面。通过不同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文化活动的信息,分享活动的精彩瞬间和成果,并与群众互动交流,根据反馈了解他们的需求。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化活动的预告和回顾,发布文化知识资讯,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参与。其次,内容上要注重反映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宣传应关注群众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需求,选择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内容进行传播。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的短片,通过公众号推送传递正能量的故事类文章,引发群众情感共鸣。最后,整合资源,拓展宣传覆盖面。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外,还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格局。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广告、在线视频等,将文化活动的信息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例如,在热门社交媒体平台上投放文化活动的广告,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和视频,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文化活动[13]。
4.5 加强优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专业团队是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同样专业人才的加入也是优秀团队创作的基石。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群众文化建设成效和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建设令人满意的群众文化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效率的工作队伍。只有重视培育个人综合素养才能夯实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根基,逐渐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因此,群众文化管理者应善于通过各种渠道,选拔具有潜力、思想开放、精力充沛的文化服务人员,将其充实到群众文化服务工作队伍中来。例如,基层文化部门要对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必须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可根据当地发展现状、群众基本素养,定向培养群众文化工作者,充实基层文化队伍[14]。此外,要大胆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以业绩、能力两方面为落脚点,促使人才评估结果变得客观、公正,将各基层文化部门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来,使其保持激情满满的工作热情,创设活力四溢的工作环境,大幅提升基层文化人才的综合能力。而基层文化建设领导者应以群众文化建设核心要领为主导,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向其灌输正确的工作理念,统一工作目标和执行要求。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鼓励每个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效能,敢于说出自己的建议,习惯对工作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反思。之后,再结合地区群众文化层次的实际情况,开辟属于地区群众自己的文化活动创新之路,保障团队高效协作、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为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大帮助。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群众文化建设,需要基层文化建设部门工作人员提升文化创新意识、丰富文化内容、完善文化管理体系、加强宣传工作,并平衡好群众文化创新和继承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应有的育人效能。
参考文献
[1] 陈海龙.群众文学理念的基层实践及其文学意义:一个县域文化馆的民族志[J].四川戏剧,2024(2):128-133.
[2] 伊秀娟.更好地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4):238-240.
[3] 张忠祯,毛海中.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探究[J].参花,2024(12):116-118.
[4] 宋辉.群文工作中音乐创作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音乐剧,2024(2):133-136.
[5] 张永强.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的创新思索[J].中国音乐剧,2024(2):141-144.
[6] 李玲.乡镇文化站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践与策略[J].参花,2024(11):137-139.
[7] 高静.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融合的有关思考探究[J].参花,2024(11):143-145.
[8] 孟莹.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J].参花,2024(10):146-148.
[9] 张聪.浅谈如何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以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为例[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4(1):89-92.
[10]吴革玲.群众文化艺术馆如何提高工作质量[J].文化产业,2024(9):118-120.
[11]吴芝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戏剧创作与表演辅导[J].戏剧之家,2024(7):71-73.
[12]陈人珲.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项目化推进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4(4):106-108.
[13]敖永杰.浅谈基层文化馆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创新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4(4):58-60.
[14]唐鹏.关于群众文化视域下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展的思考[J].艺术百家,2022,38(4):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