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旅游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鲜活例证,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积极带动效应。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然而由于红色资源的静态化、片段化、破碎化等问题,当前零陵区红色旅游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该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5个方面切入,在系统分析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多维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当前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优势,针对性提出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优化路径,即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标杆、构建红色旅游大格局、集聚优质文旅资源要素等,以期助力零陵区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旅游;零陵;资源整合;资源开发;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106-05
Research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Lingling District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JIANG Luwei1, PAN Jun2
(1. Lingling District Party School, Yongzhou Hunan, 425000, China; 2.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000, China)
Abstract: Red tourism is a vivid example of promoting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ngling District i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abundant red tourism resources, with large quantity, wide distribution and great influence. However, due to the static, fragmented and detrital resources, the red tourism in Lingling District is still in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stage at present. Starting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enabl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poses the path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Lingling District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utiliz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That is, to build a red tourism brand benchmark, build a red tourism pattern, gather high-quality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elements, etc., in order to help Lingling District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 tourism; Lingl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Optimize the path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红色旅游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鲜活例证,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积极效应。近年来,零陵区着力发展全域旅游,然而由于红色资源的静态化、片段化、破碎化等问题,当前零陵区红色旅游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面对文旅深度融合契机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探索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路径,是零陵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然之路。
1 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
1.1 红色旅游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依托
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振兴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和快速转型,提高农村经济的“造血能力”,让村民脱贫致富,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2]。红色景点多数位于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其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打造红色文化支撑下的旅游景观和产品,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弘扬革命精神和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3]。
1.2 红色旅游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迫切需要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只有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才能打造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4]。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蕴含着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文化梳理、时代彰显和精神提炼,不仅增强了乡村内生文化驱动力,同时也增强了乡村居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带动乡村民众广泛参与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播,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1.3 红色旅游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根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5]。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共管,不断提升村民精神面貌,涵养乡村公共品德[6]。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及育人价值,正是塑造乡风文明的好教材,用红色文化思想去涵养乡村社会风气,提升村民道德境界,让广大村民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吸取文化精髓,对推动红色文化的继承、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旅共赢大有裨益。
1.4 红色旅游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有力抓手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7]。乡村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存,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以生态理念贯穿红色旅游全产业链,通过生态文旅深度融合擦亮乡村生态宜居的亮丽底色,坚定不移走红色旅游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既有利于推动红色旅游消费的绿色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巩固提升乡村生态扶贫成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8]。
1.5 红色旅游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坚强保障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文旅融合发展打破了乡村的闭塞性,使乡村治理事务更加复杂化,乡村发展主体更加多元化,将城市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引入乡村治理中,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发展[9]。红色旅游资源承载着传递正确政绩观和群众观的特殊功能,红色旅游活动能够将临场体验内化为个体的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重视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传承,有助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使其践行宗旨意识,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2 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优势
2.1 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现状
全区拥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革命遗址11处。其中红军长征留下的革命遗址5处,分别是画眉山红六军团临时指挥部旧址、红军长征分水岭阻击战遗址、庙门口两路红军会师处遗址、小河江村红军井、湘江战役失散红军九江岭战斗旧址;红军烈士墓三处,解放军烈士墓三处(详见表1)。列入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的有10处,其中画眉山红六军团临时指挥部旧址、湘江战役失散红军九江岭战斗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2 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2.2.1 红色资源丰富,挖掘潜力巨大
零陵区是湖南省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从1925年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来到零陵开展革命,到1927年中共零陵县总支委员会成立,中共零陵地方组织先后成立苏维埃政权,建立阳明山革命根据地,1934年红六军团途经零陵,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战斗了三天,足迹遍布邮亭圩、菱角塘、接履桥、七里店。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失散将士在石岩头、大庆坪一带坚持战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庆坪人民战天斗地,大兴水利工程,涌现出唐锦光、大庆坪铁姑娘队等先进典型。
2.2.2 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组合优越
零陵区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潇水与湘水在此处汇集,是湖南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名胜古迹多,如柳子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蘋州书院是湖湘四大书院之一,周家大院、零陵文武双庙、许家桥将军府、杉木桥胡家大院等古建筑时代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地处湘江源头的生态优势、“千年打卡胜地”的文化优势,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能够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组合优势明显。
3 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红色文化挖掘不深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强
零陵区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挖掘仍然不深。一方面,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现阶段零陵区史实记载十分零散,加之知情人健在甚少,一些珍贵的红色资源无法得到确认。另一方面,研究零陵区红色文化的高层次学者较少,加之文旅专业人才缺乏,专业营销和包装策划人员匮乏,没有讲好零陵故事,导致文化呈现力度不够,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够强。在资源整合方面,境内红色遗址布局分散,未能形成规模体系,红色景点未能与其他旅游景点串点成线。
3.2 品牌形象树立不典型,宣传推介成效不显著
零陵区以红色文化为背景的乡村旅游产品内容不够丰富、展现手段不够多元,没有树立起特有的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旅游辐射带动力不强。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大都仍以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对网络、电视、广告牌等媒介整合利用不够,旅游宣传促销缺乏持续性,旅游氛围不浓,对宣传促销缺乏相应奖励政策,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宣传中的独特作用。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以官方媒体为主要渠道的宣传效果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10]。
3.3 市场建设水平不够高,服务接待能力不够优
零陵区红色旅游没有形成全产业链,大多数乡村旅游停留在半日游、一日游,二次消费的项目很少。在市场培育方面,没有树立市场化发展的观念,注重社会效益而轻视经济效益,可供消费的文旅业态不够完善。在游客方面,大都是本地或周边县市区游客,旅行社规模小,接待能力十分有限,吸引周边省市游客的能力不强。高素质的导游不够多,文旅宣讲队伍建设薄弱。在交通方面,交通便利性不够好,加之红色景点间多是山区道路,“行大于游”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服务方面,服务供给精准化和精细化不够,游客咨询中心、交通标识和智慧旅游等还不能满足团队游、散客游和自驾游的需求。
4 乡村振兴战略下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优化路径
4.1 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标杆
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面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零陵区红色旅游业应当从供给侧着手,树立创新意识,找准定位做好红色旅游战略升级,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新地标,促进乡村红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11]。
4.1.1 深度发掘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旅融合的根基与动力,必须加大资源发掘力度,通过文化重构与再现的方式实现乡村红色旅游资源价值增值。要广泛开展资源普查,对各地现存红色遗产进行摸排整理,进一步保护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生态完整性;要加大研究力度及诠释深度,充分提炼红色旅游资源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及蕴含的革命精神,运用多种形式讲好零陵故事,着力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特色IP,促进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1.2 完善多元人才支撑体系
尽快补齐旅游业人才短板,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系统领军人才、红色旅游管理部门领导人才等为重点,建立人才目录,重点扶持乡村和县域旅游专业人才;组建优秀宣讲队伍,通过“把专家请进来”“从业人员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建以农村优秀党员、红色文艺团体、新乡贤等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宣讲队伍;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争取开辟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急需紧缺领域、创新领域、重点领域的全链条、体系化人才培养体系,夯实红色文旅融合创新人才基础。
4.1.3 优化旅游产品宣传途径
创新旅游理念宣传,不断拓展宣传平台阵地,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升零陵区红色文旅品牌形象,如在各区级媒体开辟红色专栏,编印红色主题宣传品展出发放;举办红色文化旅游节及“广场文化百姓乐”演出,做好线上线下文旅展演活动,展现城市风采;加强旅游形象推广,在深化与本地优质媒体平台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拓展与新媒体的交流合作渠道,在探索“流量密码”上下功夫,打造立体营销传播矩阵,以新颖的展现形式推动“破圈”传播。
4.2 树立全域意识,构建红色旅游大格局
零陵区红色旅游资源跨行政区域的特征比较明显。要强化各乡村之间的衔接联动,把全域作为红色旅游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构建红色资源共享、客源互换、互利共赢“三位一体”红色旅游大格局,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4.2.1 强化业态嵌合,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
把全区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从全行业、全要素、全过程等角度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充分考虑旅游景区附加值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乡村地区红色旅游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盘活现有资源,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延续旅游新业态。另一方面,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把零散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为核心,串联分水岭阻击战遗址、庙门口红军会师处、红军墓等红军长征精品线路,同时融入黄溪田园风光、马坝稻田等自然景观,形成以画眉山为龙头、以长征沿线为节点、以乡村旅游为支撑的红色文化旅游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增收路径。
4.2.2 提升服务效能,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发挥交通互联互通的节点效应和虹吸效应,完善红色文旅景点配套设施。要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加快推进区域高铁、高速公路、旅游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让城市公交向乡村红色旅游景点延伸,以“大交通”带来红色旅游发展“大流量”;要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乡村水电、通讯、住宿、餐饮及全区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景区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优化红色资源整合环境。
4.2.3 加强综合监管,健全红色旅游治理体系
坚持依法治旅,对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强迫购物等深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全力推动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组建;出台相应《红色文化旅游管理实施办法》,成立零陵红色旅游协会,培育行业文明旅游工作标杆,提升经营者品牌意识,做好标准化管理及规范化运营;设立红色旅游发展法律服务站,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旅游市场举报投诉和执法协作机制,合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4.3 树立融合意识,集聚优质文旅资源要素
文旅融合凸显了国家对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期待,零陵要以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基本遵循,在保持红色文化原真性的同时,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用好科技赋能,促进红色旅游与周边生态、文化等资源交织渗透,激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活力。
4.3.1 培育市场主体,探索机制融合
做强红色旅游经营主体,探索“政府+企业”对接合作机制,培育一批红色旅游龙头企业,以市场经营的方式对革命旧址进行保护和开发;扩大红色旅游投资主体范围,探索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采取灵活招商方式,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推进协同治理,探索多主体旅游管理机制,在充分发挥“村两委”的组织管理功能及村民主体性功能的同时,积极对接社会公益组织,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景区服务与管理,共建和谐景区。
4.3.2 立足资源禀赋,做好模式融合
以“红色+”为主题,加快推进红色旅游与优质自然生态、新型旅游业态、特色历史文化等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模式,以红色村落为着力点,进一步发展家庭周末游、亲子游、单位团建等业务,打造以农事体验、餐饮、乡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红色旅游+培训”模式,依托乡镇(街道)党校和现场教学点,打造一批适合开展干部培训的品牌特色课程;“红色旅游+研学”模式,将研学旅行和乡村红色文化有机结合,着力培育研学实践新业态,不断拓宽红色旅游的市场覆盖。
4.3.3 丰富旅游体验,用好数智融合
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将互联网与乡村文旅进行深度融合,积极开发智慧出行、智慧景区、智慧票务、智慧酒店等业务,实时清晰监控游客量,观测资源保护现状,提高线上线下文旅运营管理效率和风险预警能力;要深度挖掘文化数据价值,引入虚拟情节演绎、全息投影呈现、环绕式故事讲解等体验内容,使游客尽情体验沉浸式云上文旅,满足游客个性化消费新需求,努力开辟红色旅游发展新赛道。
5 结束语
红色旅游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零陵区要在深化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上,以创新意识为指引,以全域意识为遵循,以融合意识为思路,持续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1-42.
[2] 罗章松,苏雪芹.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红色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商南县刘家花屋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2):29-34.
[3] 马勇,唐海燕.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与创新研究[J].旅游论坛,2021,14(6):41-52.
[4] 李雨初.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 2023-02-15(9).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 田建龙.红色文化赋能困牛山乡村振兴建设路径研究[J].铜仁学院报,2023,25(2):40-47.
[7] 张宜红.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N].江西日报,2023-02-06(10).
[8] 彭素珍,江海旭.基于昂谱理论的福建省泉州市红色旅游发展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77-81.
[9] 刘民坤,邓小桂,任莉莉,等.城乡等值化视角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8(1):94-102.
[10]刘建平,陈金丹,范晓倩.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路径探索[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4,40(1):91-99.
[11]李淼磊,周刚志.红色资源旅游开发的内涵、问题及法治化路径[J].北京社会科学,2023(3):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