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旨在通过对日本生态助力乡村振兴经验的借鉴与学习,探索出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从而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破壁提质,更好地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分析生态助力日本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总结出日本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三个经验:一是国土生态布局,分阶段、分地域发展;二是资源互通对流,搭建城乡交流新桥梁;三是加强主体认同,引导观念纠正。在借鉴日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建议: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发展模式,减小城乡差距;创新城乡互动模式,助推城乡协同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消除城乡歧视。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生态;日本;城乡互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b)-0082-05
The 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WANG Yaqi, DOU Shuo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hangzhou Jiangsu, 21339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 path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with the experie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o as to promote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break the wal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better explore new ideas, new mechanisms and new methods of comprehensiu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ecological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team summarizes three experiences of Japan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first is the land ecological layout, phased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is the resource exchange and convection to build a new bridg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subject identity and guide the concept correction.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the experie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put forward. (1) Build a rural development model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reduc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2)Innovate the urban-rural interaction mode to boos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3) Create an open and inclusiv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cology; Japan;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novation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便是城乡一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流动[1]。因此,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起着重要作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紧密联结。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仍存在明显问题。赵普兵在《技术、资源与政策: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构洞”要素与功能实现》一文中指出,由于长期存在城市优先倾向,在城乡二元管理制度的影响下,导致城乡之间要素交流的直接联系存在障碍[2];刘奇、王飞在《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提到,我国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的“三分”矛盾突出[3];罗歆在《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中指出,我国城乡地域系统正处于分割局面和空间囚徒困境中[4]。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急需新方法和新理念。
邻国日本无论是乡村的生产方式还是乡村存在的问题都与我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却通过成功的乡村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因此,鉴于中日两国乡村的基础情况与目标的相似性,以及日本在生态振兴方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系列成效,研究并借鉴日本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文深入探讨日本在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旨在从这一宝贵经验中汲取智慧,并以此为契机,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寻求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助力我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质的提升。
1 生态助力日本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1.1 国土生态布局,分阶段、分地域发展
日本在科学的国土生态规划下,根据地区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整体布局,制定了城乡国土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分阶段、分地域的规划目标,统筹规划乡村和城市的国土、人口、生态资源和经济特点,实现两者联动式开发。
日本政府从国家层面整体进行地区科学布局的意识引导。如实施《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2),将国土生态的规划纳入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领域;日本政府还先后制定了《1977年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1987年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提出了农村“环境适宜住宅”计划,通过建设全国城乡交流网络,以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和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国土均衡发展。基于此,日本政府针对不同乡村的地域特色,以乡村振兴目标和乡村发展问题为导向,采取了分阶段、分地域的发展策略。其中,最具成效的是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城乡广域交流”和“造村运动”。这是由一些乡村地区自主发起的,依托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同时针对山村地区,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山村振兴法》,重点提升山村地区经济水平,以此来推动乡村发展。除此之外,长崎县以多样岛屿发展见长,秋田县则以独特农田生态为基础,而香川县则因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而著名,奈良县依托特色村落景观发展[5]。这些地方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向,从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极大地促进城乡融合。在考虑地区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日本还分别发展了城市近郊生态村、典型农业区生态村和偏远山村生态村这三种不同的生态村模式[6]。这些规划都是当地政府在对地域空间、国土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认识后形成的,它们展示了具体的生态格局策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2 资源互通对流,搭建城乡交流新桥梁
城乡要素对流和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日本通过打造城乡互动新模式,推动城乡资源、技术和人才互通对流,让农村主动走向城市的同时也重视城市反哺农村,实现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互促互进。
日本在制定生态发展政策时始终强调城乡要素的流动、互补和融合,通过建立更广泛的城乡联系网络,促进区域资源的互补,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在最新的《第五次环境基本计划》(2018年)中,进一步提出了“区域循环共生圈”的概念,以期通过城乡间自然和经济要素的连接,实现区域各要素之间的整合[7]。同时,日本通过设立多个大小不一的“田园驿站”来创新城乡互动模式,吸引城市居民走进乡村。这些驿站位于乡村地区,与大城市紧密相连,可覆盖附近的都市圈,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此外,“田园驿站”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质乡村产品的同时还带来了高品质服务,促进了城乡协作与融合。
另外,日本还鼓励农业主动走向城市,实现资源双向流通。日本致力于发展都市农业,即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8]。目前,日本都市农业产值4 500亿日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8%[9]。都市农业在给农户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为都市居民提供了生鲜农产品,实现了城乡共赢。除了都市农业,日本还打造了“绿色实验室”“农夫市集”等多个城乡互动的场所。它们搭建了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桥梁,让更多市民爱上农业,让更多农民走向城市,极大地加快了城乡资源的流动。日本致力于创新城乡互动模式,实现资源的互补与优化配置,为城乡带来了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1.3 加强主体认同,引导观念纠正
日本从农民和市民两方着手,通过加强农民的主体认同及强化市民的包容意识,营造开放的社会环境,让城乡居民从内心充分理解彼此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习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白雪秋在《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一书中提到,日本农村户籍在教育和工作选择上没有城乡歧视,这对于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至关重要[10]。畅秀平等在《中日村民社会活动参与度与归属感之比较》中也提到,日本政府的政策是增加农业人口,而中国政府目前倡导的是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重点在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变。而在情感方面,日本的居民对田园生活情有独钟,对乡村怀有一种特殊的憧憬[11]。这都与日本乡村的强韧性有密切关系,即村民对所在村落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小田切德美在《農山村再生》中强调,日本乡村建设活动,通过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利用自治传统等方式,让村民认识到自身力量的重要性,以期实现“荣誉感的再建”,避免“荣誉感的空洞化”[12]。由此可见,日本通过完善乡村发展机制,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并在思想上加强农民的公共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以此来帮助农民获得身份认同和尊重。通过提高农民身份认同和城市包容性,以此来帮助进入城市的农民顺利完成市民化过程,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城乡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2 生态助力日本乡村振兴对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2.1 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发展模式,减小城乡差距
中国地域广阔,农村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比较大,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可能已经实现现代化;而西部乡村可能更具传统特色,保留着质朴的民俗;北部可能有广袤的草原和牧业……不同地区的乡村受当地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面貌。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并分类推进,探索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东京大学教授武内和彦(Kazuhiko Takeuchi)(1998)提出了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村庄规划的理念,倡导将村庄建设为生态村,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社区[13]。生态村建设按照农村地区的具体特点和与城市的紧密程度划分为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以城市居民为主的城市近郊生态村,强调城乡居民之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例如,农户将土地直接租给市民耕种,农户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益,市民通过亲身体验农业产生兴趣,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就通过蔬菜、花卉的种植而变得活跃了。第二种是典型农业区生态村,该模式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作为基础,构建了一个联系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网络,注重于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第三种是偏远山区生态村。该模式侧重于居住功能,通过重点发展山区自然资源,从而提升山区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助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在面对不同乡村的差异性、复杂性及地区多元性等特点时,我国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乡村具有的农业资源要素,考虑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实施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例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的近郊村便可以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发展城市近郊生态村,而在偏远山村,可侧重于环境修复、景观保护及居住功能的开发,以此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2.2 创新城乡互动模式,助推城乡协同发展
虽然我国城乡之间已进入深入交流阶段,但农村发展要素大规模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1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较突出。因此,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关键在于寻找并建立农业与城市居民直接联系的基地,从而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这些都离不开城乡互动的加强及模式的创新。
第一,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农户走向城市,减少中间商的介入,促进资源要素更加直接地在城乡间流动。同时加强乡村地区的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吸引城市居民走进农村,鼓励城市企业和人才向农村转移。例如,在日本岛根县,从2020年起实施“半农半X支援事业”。准备回乡创业的人和从城市移居到农村的人被称为“半农半城实践者”,日本政府规定他们可以获得农业研修和经营费用支持[15],这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双向流动与互补。同时,通过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幸福感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村资源输出的吸引力,拉动城市资金和技术向农村流动,并且加强鼓励城乡产业合作,推动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衔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互补利用。
第二,积极创新城乡互动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采用高科技手段,促进智慧农业和城市农业的发展,助推农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一是提高科技服务农村的力度,运用大数据分析农田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流程等,实现农民资源最低消耗同时促进城乡互动良好。二是创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模式,通过数字化服务,让农民也能享受到便捷服务,如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智慧课堂等,缩小城乡间的服务差距,实现城市资源与农村的精准对接。
2.3 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消除城乡歧视
在我国,城乡歧视极大地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曾有学者提到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歧视阻碍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融合交流。在这种困境下,农民工和城市居民逐渐隔阂,形成了两个不断拉大的圈子[16]。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缺乏学历、户籍和住房,处于劣势和边缘地带,进而形成了“游民化”的身份认同,失去了自我尊重和认同,最终导致城乡分化不断加剧。因此,唯有当农民真正认识到自我人格意识并认同城市身份,才算是真正助推了城乡融合。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在此方面的做法,从农民和市民两个方面着手消除城乡歧视。
农民层面,一要推动农村发展,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和实施经济项目,来支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推动农村旅游、农产品推广、地方产业发展等措施;二要重点优化乡村公共服务的格局,逐步提升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整体层次。同时在意识形态上,致力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资源分配,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获得相当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城市市民层面,一要推动城乡密切互动,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城乡居民充分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二要营造开放包容平等对待的社会氛围,接纳并尊重农民群体间的差异,同时还可以鼓励开放坦诚的对话,促进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不同声音都能被听到并受到尊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分析日本生态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实践成果,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可知,日本乡村振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和价值。在借鉴生态助力日本乡村振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三点更适应于中国发展的建议: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发展模式,减小城乡差距;创新城乡互动模式,助推城乡协同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消除城乡歧视。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致力于探索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旨在为中国未来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2-1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 685.htm.
[2] 赵普兵.技术、资源与政策: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构洞”要素与功能实现[J].社会科学动态,2024(3):57-63.
[3] 刘奇,王飞.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4-11.
[4] 罗歆.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6):209,211.
[5] 内閣官房まち·ひと·しごと創生本部事務局,内閣府地方創生推進事務局.地方創生事例集[EB/OL].(2016-12-14)[2024-02-10].https://www.chisou.go.jp/.
[6] 中国农村研究网.日本生态村与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EB/OL].(2019-01-25)[2024-02-10].https://ccrs.ccnu.edu.cn/List/Details.aspx?tid=8827.
[7] 環境省.総合環境政策.環境基本計画[EB/OL].(2018-12-01)[2024-02-10].https://www.env.go.jp/.
[8] 百度百科.都市农业(农业类型)[EB/OL].(2023-12-23)[2024-03-04].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BD%E5%B8%82%E5%86%9C%E4%B8%9A/347790.
[9]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上海的启示[EB/OL].(2020-01-21)[2024-03-04].https://www.fzzx.sh.gov.cn/jcckxx_2019/20200121/0053-10548.html.
[10]白雪秋,聂志红,黄俊立.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
[11]畅秀平,畅晋华,原帅.中日村民社会活动参与度与归属感之比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147-152,7.
[12]小田切德美.農山村再生[M].东京都千代区:岩波書店,2009.
[13]刘鬯,张军连,吴文良.发达国家城郊生态村发展模式分析[J].生态经济,2005(2):43-46,68.
[14]赵普兵.技术、资源与政策: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构洞”要素与功能实现[J].社会科学动态,2024(3):57-63.
[15]農林水產省.令和2年度食料·農業·農村白書[EB/OL].(2022- 05-25)[2024-03-14].https://www.maff.go.jp/j/wpap er/w_maff/ r2/pdf/zentaiban.
[16]潘泽泉,李挺.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资本、同群效应与社会距离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州学刊,2017(3):56-64.